《三角形的认识》执教三步曲

2003-04-29 00:44丁君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年12期
关键词:锐角三角电脑三角形

丁君华

伴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由辅助到整合的历程,我们一线教师感受其中,亲身体验了这一系列的变化。我曾数次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虽然教学内容大致相同,但从技术的运用、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多方面来看,都深深地刻上了改革的烙印。

辅助篇

时间要追溯到三年前,我准备上一节《三角形的认识》公开课。那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正热,每逢公开课总要在多媒体教室体验一把,哪怕用电脑出示几道习题,那感觉也比黑板加粉笔强得多。于是,请电教老师制作了教学辅助课件,就上场了:借助电脑动态演示三角形的生成,让学生理解“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至于“三角形的分类”,学生先动手操作,试着把教师提供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然后通过实物投影展现不同的分类方法。巩固练习则由电脑代替小黑板,逐个出示练习题,全班学生指名作答。一切按部就班,完全按照预先的设计流水线般顺利进行直至下课。以当时的评价标准来看,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可我总觉得有些遗憾。且不说别的,单准备工作来看,也是相当惊人的:教师每教一个班,就得准备250个左右不同的三角形纸片(学生以两人小组为单位,每组7~8个三角形),如果由学生准备,他们准备的三角形往往是锐角三角形,缺乏典型性。在交流各自的分类方法时,学生要带着自己的三角形纸片在投影仪上把8个三角形重新分,不仅费时,而且由于三角形较小,其他学生难以看清,并且几种分法不能同时保存,不利于比较。

无粉笔篇

初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去年暑假。有幸赴北京参加教育部课题“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讨会,聆听了多位国内外专家的专题报告,信息技术的热浪扑面而来,头脑着实风暴了一番。我怦然心动,涌动着参与的激情,开始了我的“整合之路”。还是选择《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因为运用信息技术能使我上次面临的难题迎刃而解:只需在电脑中设置7~8个可拖动的三角形,就能把我从烦琐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

一切准备就绪,我开始了在计算机房执教的第一次: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试着把三角形分类,只需用鼠标轻点三角形,就可拖动三角形进行分类,把自己个性化的想法清晰地呈现于屏幕,一目了然。随后,利用屏幕广播等功能进行全班交流,把学生不同的想法一一呈现于大屏幕,最终达成共识: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等三类。至于“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等概念的界定,因屏幕上放不下,机房中又无黑板,板书的事就由电脑代劳了——真正实现了“无粉笔教学”!

随即进入巩固练习阶段——“智力大冲浪”,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逐级闯关,人机互动,由电脑来评判答案的正确与否。在判断“下列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大部分学生居然依次点击每个答案,逐个由电脑来判断,电脑提示“错了,再试一次”,就重新选择答案,直到电脑提示“你真棒!”才进入下一题,而对题目本身不加任何思考。这种智能化的人机对话所隐藏的弱点一下子暴露无遗。这可是我始料不及的呀!听课老师普遍反映:“形式新颖,但学生概念不明。”我恍然大悟,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不到位引起的!

整合篇

我的伙伴们给了很多建议:“不妨把课件搬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时由教师演示,教学活动可能容易控制些。”这一提议立即遭到了反对:“不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充其量只是教师在演示,而在机房,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自己来探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啊!只是必要的板书不能忽视,让学生结合板书来加深理解!”旁观者清,同伴们清醒的认识为我明确了下一步的方向。第二次在机房执教,揭示“锐角三角形”等概念之后,我把定义贴了出来,接着抓住关键词理解:“只要有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的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而锐角三角形为什么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行呢?”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建立各类三角形的清晰表象。判断时,在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支持下,学生自主地进入“智力大冲浪”,人机互动,充分体验到了成功感。听课教师普遍反映效果较好。两者比较,课件未作改动,只是加了点板书,多提了两个问题,效果截然不同!看来,在教学中如何把信息技术用到关键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大有文章可做!

参加课题研究将近一年,回顾曾经走过的“整合之路”的点点滴滴,我不禁自问:到底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述三个片段能否称之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三个案例?

信息技术应成为教学强有力的支持工具

信息技术是学科教学的工具,这种“工具性”的定位决定了信息技术就应该像铅笔、纸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就像在学习中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纸的存在一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我们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就要致力于教学方式的改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乐于参与、主动探究。

案例一的教学,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也较为常见。我们不能否认,信息技术在创设情景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改变,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信息技术只是作为演示工具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其实只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第一层次——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案例三,教师尝试着让信息技术成为教学的强有力的支持工具:为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提供了广泛的网络资源;为成果的展现提供技术支持,学生能利用PowerPoint制成演示文稿进行交流;尊重个别差异的交互式课件,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主体发展……有人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这过程中,信息技术强大的工具性功能日趋凸显,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得力臂膀。

不是用了信息技术就是整合

在追求信息技术发挥巨大优势的同时,我们应避免这样的理解:“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就是整合”,摒弃“课堂搬家”、“黑板搬家”、“书本搬家”之类的现象。透视案例二,虽然使用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可是教师较多地考虑每一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过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应用的步步展现,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教与学分离,只是一节信息技术“表演课”。

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

信息技术不可能全部再现真实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不是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活动方式。应该避免“全盘电脑化”,“用人机割裂人际”,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观察、实验、调查、访谈等多种“动口”、“动脑”、“动手”活动方式相结合,与黑板、粉笔、模型、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案例三中,教师没有全盘电化,让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借助神奇的网络,学生自由地驰骋于三角形的海洋,欣赏生活中精彩的三角形之后,就激发学生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的?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适时提供可拼装的小棒,同桌合作自由拼成三角形、四边形或五边形等,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实验、去探究,获得了不同的体验,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的发现水到渠成了。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仍需不懈努力:注重信息技术的“有机嵌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间的“无缝链接”,着重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

猜你喜欢
锐角三角电脑三角形
《锐角三角函数》拓展精练
电脑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下)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上)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有几个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