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带来的革命
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译成中文为“财务总经理”、“首席财务官”或者“财务总监”。从名字来讲,它主要是针对大型上市公司。对于小公司,特别是没有上市的公司,叫不叫CFO都没有什么关系。CFO跟CEO是现代公司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他们通常都是股东。CFO的收入通常比较高,主要包括工资和股票期权两个部分。
CFO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力的解放和技术革命的推进给企业的迅速增长带来了两个根本条件。在20世纪以前,美国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企业,规模不大,在上述两个条件的推动下,1933年首次出现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带来的革命是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就促成了专业管理团队的出现,也带来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矛盾,即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矛盾。委托人希望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而代理人不是股东,他的利益跟股东是有一定冲突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委托代理成本,为了减少委托代理成本,上市公司采取了一些激励机制,包括股票期权等。
随着公司股票交易的广泛进行,很多上市公司发现,除了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以外,财务管理对公司影响日益重要。因为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他们需要一个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的高级财务管理员,这时候CFO就应运而生了。
公司的目标,也是CFO的目标,是将股票持有人的价值最大化,如公司规模、最大的市场份额、最大的增长率等。
透支的黄金年代
最终成为CFO的人往往都是商学院里的毕业生。在商学院毕业以后,他们会进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先做几年入门级分析员或交易员,如果业绩不错,有希望被晋升为研究分析员或助理基金经理。在这个位置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并有机会观察积累更多的金融知识和经验,如果分析意见能够一次又一次地被市场所认同,机遇有可能把他推到基金经理的位置,并把大多数的同行者淘汰下去。
每一个优秀的商学院毕业生都愿意以投资银行里的分析员职位开始他们的生涯,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底,因为这种生活压力太大。从商学院学到的知识远远不够用,他们必须不断挑战自我、不断竞争,才能生存。
成为基金经理以后,劳动强度特别大,所以基金经理的生涯都不会很长。美国的基金经理平均生涯为3年。3年以后,如果成功的话就挣了足够的钱,一年挣几千万美元,这是很常见的。因为在美国单是共同基金就有八九千家,另外还有养老基金、保险基金,这些基金对基金经理的需求是巨大的。
成功的基金经理退出后可以选择作为公司董事,雇佣别的职业基金经理去操作,自己则以享受生活为主;也可以选择到诸如硅谷的高技术公司去做CFO——一个更侧重运用经验,而劳动强度没有基金经理那样高的职业。但是如果他所在的这个高技术公司成功了,他的收入也会同样的丰厚。
90年代是透支的黄金年代。一般企业从创办到纳斯达克上市需要两到三年,上市以后股票不断地翻番,像Yahoo就是这样。成功与其说是Internet赋予它的机遇,还不如说是它的CFO帮助实现了这个过程。
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
与国外的CFO相比,国内人才市场成立不久,所以CFO的历史比较短。其次人才的价格跟国外有差距。另外国内没有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对CFO进行约束。
中国的CFO最缺乏的是现代投资管理学和公司理财的系统化知识。公司理财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鼓励分配、资产定价、衍生工具与期权定价都会在公司理财里反映。
中国的CFO应当向国际的标准看齐,建立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我提出一个概念叫知识投资组合(Knowledge Portfolio),其核心就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通过知识创新建立个人的竞争能力,通过知识去套利。从单个产品开发的套利,到资本市场的套利。
在与国内CFO的交流过程中,我常会被问到这么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所讲的知识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我的回答是:“由于我国资本项目上没有对外开放,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资本市场并没有真正向国际市场开放,因此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处于转型期,与新兴的、发达的资本市场,有很多差距;但是这时候我们必须理解和把握金融科学,才能指导我们形成资本市场,然后发展起来,所以没有一个知识是美国的还是中国的;就像萨缪尔森所说的那样,理财科学如同生物科学,其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孟庆轩小档案
孟庆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分析师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国家开发银行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金融)。曾任职于数家美国著名金融、投资机构,其证券组合模型被美国著名基金管理公司(American Century)所采纳。在斯坦福学习期间得到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阿罗教授和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教授的指导。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包括:投资学、公司理财及决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