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力
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重整冶金、打造支柱”的方针,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陕西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扎实工作,走“资本股份化、融资社会化、产业规模化、效益最佳化”之路,围绕改革和发展两大主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的团结拼搏和共同努力下,全面完成了各项既定的目标任务,初步形成了百万吨钢铁的生产能力。去年共完成钢45.6万吨,同比增长53.07%;铁50.21万吨,同比增长61.6%;钢材31.06万吨,同比增长32.45%;焦炭31.56万吨,同比增长11.17%;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5.23亿元,同比增长48.67%;完成工业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68%;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58.43%;完成税金7070万元,同比增长35.24%;实现利润3039万元,同比增长93.56%。为陕西冶金工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以改制为契机,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融资步伐,走跨越式发展之路
2002年3月28日,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公司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究一致认为: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企业就没有出路。必须把发展作为企业的第一要务,抓住当前良好机遇,走跨越式发展之路,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最困难之处在于资金的筹措上。靠政府拨款已不可能,靠银行贷款也毕竟有限,但发展的时机不能错过。因此在发展问题上,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借鉴这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是“资本股份化、融资社会化、产业规模化、效益最佳化”。同时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互利互惠,实现共赢”的原则,通过与民营企业合资,多方吸引社会资金,有步骤、有秩序地做到“有进有退”,使企业建设项目的资金得以落实,实现了共同发展。首先与韩城市海燕焦化公司(民营企业)联合组建了“韩城燕龙炼铁有限责任公司”(龙钢控股),共同投资8000余万元建设450m3高炉;其次,与韩城同兴冶金有限责任公司(龙钢职工人股、民营企业)联合组建了“韩城兴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龙钢控股),吸引江苏省江阴市西城钢铁有限公司资金5000万元,很快启动了二期炼钢工程;第三,联合社会62辆运输车辆共同出资组建了“韩城昌龙运输有限责任公司”(龙钢控股),使企业物流运输形成了头”,拓宽了运输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另外,将原焦化厂租赁给同兴公司管理,以利于焦化产业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经营。去年11月,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和关怀下,公司及其三个控股子公司联合韩城市7家民营企业共同组建了“陕西龙门钢铁集团”,为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优势、构建“钢铁航母”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集团公司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002年在基建技改上,我们通过强化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和资本运营,拓宽融资渠道,先后共筹资3亿多元,实施了百万吨炼钢二期工程、西轧40万吨技术改造、二期轧钢和3#转炉工程,以及为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和适应百万吨钢生产规模所必须进行的配套项目。除6000m3/h制氧机外,其余项目均按计划在年底前建成投产,迈出了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一是百万吨炼钢二期工程;二是西轧40万吨技术改造;三是二期轧钢工程;四是3#转炉工程;五是450M3高炉;六是一烧改造。另外,还有2衅活性石灰窑、液氧贮槽、20T锅炉、炼钢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烧结微机配料自动控制系统、35KV变电站扩容改造、物资供应库改造、工业站堆料厂、机动厂铸造工房、生产区4口水源井等一批基建技改项目都顺利建成投产。
二、以改革促发展,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干部职工队伍和先进科学的管理体系1、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大胆启用年轻干部,稳步推进机构改革。为了适应企业大发展、快节奏、高负荷的形势要求,我们大胆启用了一批有知识、懂专业、会管理的年轻同志。这些同志年富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工作干得很有起色,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目前,公司各生产单位一把手平均年龄在38周岁以下,初步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机构改革方面,我们邀请了西安、北京的管理咨询中心多次对公司机构设置和企业管理进行研究,对职责交叉的部门进行了合并、精简,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
2、工资制度改革方面,按照绩效原则,实行员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激励政策。首先建立了工资与产量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员工夺高产,创效益。采取提高员工岗位工资的办法,调整了原岗位技能工资的不合理结构,增大岗位工资的比重,使岗位工资占基本工资的比重由30.8%提高到42%,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劳动工作热情,生产纪录一破再破,为完成全年各项任务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活工资的比例已占职工收入的54%。
3、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本着建立精干、高效的职工队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则,大胆进行了改革。对员工结构进行调整,制定了员工内部退休政策,使体弱的老同志从生产一线离岗,促进了员工队伍的年轻化。2002年有356人办理了内退手续,并逐步推行了岗位承包,将富余人员补充到新建项目上,实现了岗位人员的年轻精干,工作的满负荷,为竞争上岗和岗位竞争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达到了减员增效的目的。2002年,新上项目人员全部从各单位抽调、配备,没有增加一人。过去30万吨钢是5100人,炼100万吨钢还是这5100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根据企业的实际,我们立足于在现有员工队伍中培养自己的人才。2002年,我们先后开办了“专升本”班和“工程硕士”班,为年轻人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同时,在职称晋升中提供学习条件,对参加学习的员工,企业拿出资金予以补助。为锻炼科技队伍,去年的所有技改项目都立足于自行设计,从中锻炼了一批青年科技人员。在高、中级工考试中,400余名工人通过了高、中级考核,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先锋。我们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兄弟企业先进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了充分利用我省的科技优势,公司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学院联合创建了“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冶金工程技术中心”,迈出了企校合作的第一步。
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努力改善广大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1、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是企业今后的必然选择。2002年,我们积极采用新技术,注重环保节能措施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钢铁工业是传统工业,在技术改造项目中,我们大胆采用国内比较成熟的先进工艺技术,同时注重环保节能措施的应用,收到了明显效果。如2衅四机四流小方坯高效连铸机,所有的传动系统采用交流变频调速控制,电控部分采用PLC加微机自动控制,不仅投资减少,节约了能源,而且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大大提高。2#转炉在建设中,转炉的倾动和氧枪升降装置一改过去的直流控制为现在的交流变频调速控制,除尘风机的性能也在原来1#转炉经验的基础上做了大的改进,使转炉的整体运行和除尘效果明显增强。32M2烧结机采用科学合理的偏析布料技术及自动控制系统和监控系统,使烧结机的操作更趋稳定,尤其是国内新一代润滑高新技术产品ZDRH—2000型智能集中润滑技术的应用,使烧结机运行的可靠性大大提高;为了降低粉尘污染,我们多次派人外出考察,最终采用60m2卧式平板型干式静电除尘器,经过运行观察,效果非常理想,净化后的粉尘粒度在0.1—20微米之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此外,我们还加大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初步建立了质量数据和计量数据局域网,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目前正在筹备阶段。
2、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引导。去年我们从治表人手,树立公司新形象,使硬件和软件建设齐头并举,共同推进。硬件建设方面,建成了公司漂亮壮观的南大门及宽阔平坦的迎宾大道;实施“点亮工程”,主干道和憩园活动中心彩灯辉映,绚丽多姿。投资20余万元,树立起“龙钢精神”不锈钢雕塑及公司办公楼上的巨幅霓虹灯广告牌。各生产单位也结合自身的生产实际建成了自己的牌楼,企业文化建设整体向前推进。软件建设方面确定了新的企业精神:“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要进步。”公司还先后召开了企业文化研讨会、工运论文发布会,并出版了《龙钢画册》、《龙钢职工文明手册》、《心系龙钢征言册》等刊物和读本。另外,企业从员工“形象管理”人手,抓员工的劳动纪律、待人接物,抓上班的劳护用品佩戴和衣着整洁、举止文明,力求做到行为规范,文明生产。同时,公司还通过举办庆典剪彩活动,鼓舞了员工的斗志,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3、2002年,我们按照“努力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时刻把员工的冷暖挂在心上,不想多说,只想多做”、“员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原则,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使广大员工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1)为了缓解职工的住房问题,新建了21、22和16号住宅楼。韩城住宅小区也于10月份开始建设。西轧住宅楼目前正在积极地抓紧开工前的准备工作。(2)由于下峪口地区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了改善员工的饮水条件,我公司投资25万元,建起了一套纯净水生产线,并解决了员工夏季防暑降温问题。(3)为拓宽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投资30万元修建了憩园活动中心,使员工活动健身、跳舞娱乐、休闲有了好去处。(4)投资120万元修建了公司南大门,不仅展示了企业新形象,而且方便了员工外出游玩和购物。(5)投资44万元,新建子校教学楼一幢,解决了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6)企业经济效益与员工收入同步提高,2002年在岗员工人均收入较2001年有了较大提高。
四、坚持精料方针,狠抓对标挖潜,全面改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不断实现效益最佳化
实现精料方针不仅是生产稳定、顺行的关键,而且是总成本下降、取得最佳效益的根本措施。2002年我们坚持精料方针,从源头上对原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从品位、回收率和生产效果、总体效益等各个方面人手,提出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案,并在混匀配比上严格控制;各主要生产单位也千方百计为下道工序提供优质的原料,提质降耗,使效益达到最佳化。钢坯成本由上年同期(平均)的1285.29元/吨,下降为1219.40元/吨,平均每吨下降了65.89元,仅此一项降低成本3500多万元;钢材成本也由上年同期(平均)1966.10元/吨,下降为1792.33元/吨,平均每吨下降了173.77元。在对标挖潜方面,公司要求各单位在工作中切实作好一“上”一“下”两篇文章。“上”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通过与全国先进指标对比,寻找差距,通过科技进步、精心操作等各种有效手段把指标抓上去;“下”即各项费用指标、成本指标,通过合理配置、精打细算使之降下来。炼钢厂通过对比,发现降低钢铁料消耗是一切“对标”的关键。他们通过抓合金料装入量和铁水量控制,提高石灰质量,加强终点C控制和钢水命中率、减少喷溅等措施,使钢铁料消耗由过去的1149公斤/吨下降到1115公斤/吨,炼钢转炉利用系数达到62.4t/dt,创全国冶金行业先进水平;炼钢连铸台时产量达到65.23t/h,创全国冶金行业先进水平;炼铁厂通过更换大风机、狠抓炉后精心操作及配料,使高炉平均利用系数由过去的不到2.0平均上升到2.7以上,有的单台高炉利用系数达到3.4以上;西安轧钢厂抓住提高成材率这个关键指标不放,加强操作管理,成材率不断提高,为公司赢得了更多的效益。
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在不断增多。如何快速处理利用这些废物,成为清洁生产、增加效益和生产顺行的重要环节。去年我们对球磨机等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提高了废钢渣的处理效率和速度。去年共回收废钢2700多吨、小块铁1700多吨、钢粉1400多吨、钢粒8000吨、干选料65000多吨,创造效益560万元。
五、企业各项专业管理得以加强,“禹龙”牌钢材不断走向省内外大型重点工程
2002年通过认真扎实地开展工作,我们顺利通过了IS09002—2000版的质量换证审核和生产许可证的发证审核,表明了我们的实物产品质量不仅处于受控状态,而且经受得起考验。去年,钢材、钢坯、生铁、烧结矿合格率分别为99.79%、99.38%、99、34%和66.05%,分别比1999年认证初的96.89%、97.08%、98.41%和64.63%提高了2.90%、2.30%、0.93%和1,42%。顾客满意度为93%。达到和超过了目标值。我们还通过了国家级计量检测体系认证审核,标志着我们的计量检测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面对基建、生产交叉作业、各类作业现场不安全因素增多的新情况,去年我们以《安全生产法》的学习贯彻为契机,扎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专业管理考核力度,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认真做好各类安全检查工作,持之以恒地搞好日常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监督检查,深入开展班组“学、查、改”安全日竞赛活动,并在“安全生产月”中开展了“安全伴我在岗位,我把安全带回家”、“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主题演讲等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活动,使企业整体安全工作保持了稳定局面。
为了提高“禹龙”牌钢材的知名度,我们乘公司改制和揭牌的东风,大力推进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宣传,先后在《中国冶金报》、《中国企业狲、《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现代企业》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并印制了《龙钢画册》,为企业产品销售创造了较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抓好产品质量的同时,狠抓销售队伍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钢材不断向重点工程项目挺进,先后在闫禹高速公路、陕北米脂大桥、咸阳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山西铝厂三期扩建工程、韩城二电等大型重点工程中标,产品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份额逐步扩大,销售价格在西安市场基本与八大钢持平。在销售钢材的同时,我们抓住钢坯价位上扬的机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全年共销售钢坯13万吨、钢材33万吨,为公司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3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今后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我省提出要在2020年GDP突破一万亿元,并把钢铁工业列为全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抓住机遇,壮大自己。今年我们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要达到:铁100万吨,力争110万吨;钢120万吨,力争130万吨;钢材70万吨,力争80万吨;销售收入25亿元以上;利润1亿元以上。狠抓已投产项目的达产达效和对标挖潜工作,进一步改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努力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重点抓好项目引资工作,加快300万吨钢建设步伐,为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经济强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