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冰
记者,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专职的调查研究人员。
记者的调查研究和一般工作性的调查研究的区别在于,记者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为了向全社会公开报道或评述。而且,常常是大主题,大手笔。
20世纪70年代末,《辽宁日报》的那篇著名的记者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就是这样的大手笔之一。当年,作为正确而又及时的政治警钟,那篇述评的声音曾响彻中国大地。如今,当时的历史背景已经压缩成了薄薄的一页装入了浩瀚的史册,可人们还常常提起那篇记者述评。这是因为,它的产生实在是太值得寻味了。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的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其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农村的改革,而农村改革的关键首先就是尊重和保护生产队的自主权。在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的大潮中,原来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农村"活"起来了,各地的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都出现了生动局面。然而,正当农村改革步步深入的时候,社会上突然刮起了一股怀疑、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歪风,说什么强调了尊重生产队自主权,生产队不听指挥了;提倡了社员家庭副业,资本主义泛滥了;号召发扬民主,违法乱纪封建迷信活动抬头了。总之,一句话,农村出现了大量的问题,政策"过头了"。下面反映的这些情况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如果有,是主流还是支流?这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评价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大问题。是决定新闻应该如何导向的大问题,当时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决心到实际生活中去找答案。他回到了自己曾经插队落户和工作了将近10年的辽宁西部山区的一个县,在那里一共呆了10天。从最普通的社员到生产队干部,从公社领导到县级领导,他和各个阶层的人都谈了话。从广大农民群众开心的言语和越来越多的笑脸上,他得知,农民对党中央发展农业的政策打心眼儿里满意,并不认为"过头",他们担心的倒是会不会变。通过对某些统计数字的调查,他确认,不听指挥搞自由化的现象是极少的。有些生产队所谓"不听指挥"也是有道理的,责任还在于领导。调查中他曾问一位公社领导同志,"你那里的自主权问题怎么样?"那位干部说,"这你不用担心,我该咋干还咋干,不听那一套!"他所不听的"那一套",就是指要尊重生产队自主权。类似的某些干部的言行,使他更坚定地认识到,宣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政策,尊重和保护生产队自主权的工作,目前只能说刚刚开头,绝不是"过头"。至于个别地方出现的个别问题,只是事情的支流和表面。有些人所以在非议,叫嚷"过头",是因为受极"左"路线影响太深,思想仍处于僵化状态。如果听信这些风雨,大泼冷水,就会破坏正在出现的大好局面。在辩证地分析了形势之后,他写下了一篇掷地有声的记者述评--《莫把开头当过头》,发表在《辽宁日报》1979年5月13日一版。
3天之后,5月1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以消息的形式,全文转发了这篇述评,并加发了一个很长的编者按。编者按不仅全面肯定而且高度评价了这篇述评的观点,并且指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像《辽宁日报》记者范敬宜同志那样,多搞一些扎扎实实的调查……"
不必要再论述这篇记者述评的重要的导向作用了,历史已经证明了一切。
我们需要汲取的,是这篇述评对新闻采写的启示。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把报道分为三个层次:出席记者招待会,根据发言记录整理和改写等无须采访的客观报道为最低层次;靠自己努力收集和挖掘得来的调查性报道为第二层次;不仅让读者知道发生了什么,还告诉他们为什么发生,意味着什么,结果会是什么的解释性报道为第三层次。
作为一个记者,应该像登山一样,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报道层次--培养自己的大胸怀,大视野;学会总揽全局,抓大问题;用居高临下的透析,引导社会。一句话,要像范敬宜那样,力争当个"大记者"。
参考资料:
范敬宜《到实际生活中去找答案》
王新友《记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