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出气筒”——合理宣泄负性情绪

2003-04-29 00:44刘海山
大众健康 2003年2期
关键词:出气筒生存权职员

刘海山

日常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过当了别人“出气筒”的经历。例如,一位顾客去商店买东西,顾客询问时彬彬有礼,但售货员却给了他一副冷冰冰的面孔。顾客如不满意,批评了售货员几句,售货员则火冒三丈,立即反唇相讥。还有,有的职员向上司请示工作,上司却显得很不耐烦,没说几句,便蛮横地中断了谈话。这位职员很纳闷:这位领导平时不是很和蔼可亲么,怎么突然间变了个人?

生活中的这类碰撞既不胜枚举,也防不胜防。人的外在表现都是由内心的思想活动支配的。那位售货员很可能是刚刚得到丈夫有了外遇的消息,那么跟他说话的人很可能成了她发泄愤怒的“出气筒”。而那位上司也可能突然得到有人到上级那里告了他的状,上面要派人来调查他的消息。那么那个向他请示工作的人自然撞到上司正在不高兴的“枪口”上,受到非礼的待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此时,善于察言观色的人的做法是:先别理他,等上司消了气再说。

老百姓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话反过来说,人逢倒霉的事,困难的事,悲哀的事,心中也不会痛快。而且忧愁与痛苦的情结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就难免忧虑成疾,这也像一只皮球,如果气打得过于足了,就会爆裂。人生在世,谁都会遇见不顺心的事,怎样转移自己不能接受的负性情绪,是每个人都将面临的问题。发泄,必须讲究方式方法,这是必须要注意的。否则,对他人来说,不但是不近情理的,甚至会招来对方猛烈的回击,使自己处于更严重的负性情绪中而难以自拔。例如,日本有家株式会社的老板,他用布做了一个自己的塑像,然后让受到挫折的下属痛打塑像,以发泄其愤怒和不满的心理,进而达到稳定情绪,不影响工作的目的。这种发泄形式是老板自己提出和设计的,所以谈不到侵犯隐私、荣誉权和生存权的问题。但是,如果满腔怒火的人将心中的怨恨转嫁到素不相识的路人身上,人家就不可能接受他的发泄,轻者唇枪舌剑地进行一番较量,重者甚至拳脚相加地予以回击。显然,这样的发泄方式是不可取的。还有,如果妻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回家后对丈夫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时的丈夫就应以柔克刚,问清缘由,给妻子做些疏导工作。但妻子如把无名之火发泄在孩子身上,那就不可取了,因为年幼的孩子没有能力解决大人所遇到的问题。

人们谈到发泄,往往会认为是一种不讲道理的感情释放,这种结论自然有些偏颇。因为有些人的情感发泄不但是近情理的,他人也易于接受。例如,有人对陷入极度悲哀的人说:“想哭就哭吧,哭出来就痛快多了。”结果,他的哭声不但释放了自己抑郁悲伤的情绪,也深深地打动了他人,进而在他人的帮助下,使自己尽快从伤感或困境中解脱出来。还有的人在心中不痛快时,不是闷头喝酒,也不是寝食不安,而是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痛痛快快地聊个透,把自己的:“苦水”倒个底朝天,结果他在朋友的分析劝解中,负性情绪很快得到释放。这样做,显然也是明智之举。

发泄心理应用的多与少或应用的是否恰当,与个人的性格、气质、职业、婚姻、文化程度及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丹麦著名漫画家皮特斯脱鲁普曾创作过一组题为《一物降一物》的漫画。说的是一个总经理样的人物在训斥一个高级职员;这个高级职员受到上司的责难后,把一腔怒火转嫁给他的下属;下属回家后把气出在妻子身上;妻子把受到的委屈一股脑地发泄给她的女儿;女儿因心境不佳,为小事打了她男朋友一个耳光;男朋友无辜挨打,不由怒火冲天,狠狠地踢了一只狗;狗也发了脾气,呲牙咧嘴地咬了那位总经理一口。这样的发泄形式自然显得简单粗暴,缺乏修养,是不值得提倡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的生存权、荣誉权受到极大的尊重。所以,我们在劝导人们不要把伤感和忧虑憋在心里,要选个适当的方式进行宣泄,以保证身心的健康时,更要注意发泄时不要伤害了别人,要尊重他人的各种权利。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一个大度的人,有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具有荣辱不惊个性的人,更是让人称道的。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保护身心健康的一个盾牌,自然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猜你喜欢
出气筒生存权职员
民事裁判中援引生存权现象分析
布隆伯格首次亮相成“出气筒”
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资源安全价值和生存权价值的探讨
迟到的理由
生存权的法理学分析
消化情绪,别人不是“出气筒”
玻璃惨成“出气筒”
打错了
反差就是这么大
生存权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人权体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