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管理的基础——企业知识

2003-04-29 00:44宋思远
现代企业 2003年3期
关键词:指向性接受者主观性

宋思远

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概念,但知识与信息等概念常被混用。因此,必须明确数据、信息和知识是三个有本质区别但又紧密联系的三个基本概念,只有如此,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以便搞好各项管理工作。

一、数据

数据可以被定义为人类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事件与活动的信号。其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但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要素来源。没有数据的存在,就谈不上信息与知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由于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存储、处理和传输数据的能力较以往大大提高了。正因如此,当今社会才处在一个信息与知识极度膨胀的状态,充分表明了数据是信息与知识的基础。

二、信息

信息一定是从数据中提炼汇总出来的。不论是从一群数据中进行提炼(比如,在一片麦地中随机抽取一些麦穗以预测产量),还是把单个数据置于某种环境下予以解释(比如观察马的牙齿以预测其年龄),但这样描述信息还不足以揭示其本质。

1、信息的概念。《辞海》对信息的定义是:“指对消息接受者来说预先不知道的报道。”这个定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信息的本质特征的客观性,即“预先不知道”,但我们认为信息还含有主观性的一面。当我们把其主观性与客观性融合在一起时,便可以对信息下这样一个定义:信息是指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消息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报道。在这个内涵解释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信息的外延范围。信息的外延范围是很广泛的,这从其载体的广泛性上就可见一斑。我们可以用文字记载信息,可以用声音记录信息,可以用数字、图形、图像作信息的载体,也可以用触觉、气味、电磁、光学等手段来做载体,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用面部语言(一个眼神、一颦一笑)、肢体语言等载体来传递信息。只要传载信息的载体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信息接受者在未来的不确定性,那么这种载体都可归为信息载体。

从我们对信息这个概念的定义中,会发现信息主观性的一面在于:同样的一条“信息”,如果对于此接受者能消除其未来的不确定性,那对于他就称得上是“信息”;如果对于彼接受者而言,不能消除其未来的不确定性,那对于他就不能称其为“信息”。这种特性可以被定义为“主体指向性”。正是信息的这种“主体指向性”才使信息能够成为一种资源,具有价值,使信息具有稀缺性。

2、信息量的测算。在一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前提下,这条信息对不同接受者的价值大小是不同的。所谓一条信息的价值大,即这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大;所谓一条信息的价值小,即这条信息能够消除其接受者未来不确定性的程度小。那么,如何衡量一条信息所消除的未来不确定性的大小呢?“信息量”这个概念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条信息的信息量大,即说明这条信息所能消除接收者的未来不确定性程度大,即价值大;一条信息的信息量小,即说明这条信息所能消除接收者的未来不确定性程度小,即价值小。一条信息的信息量与其载体的形式、数量无关。信息量的计算公式是由仙农首先提出的

信息量计算公式:

H(x)=∑P(x1)10gP(x1)

在上式中H表示信息量,P表示概率,Ⅺ表示事件。例如,有0和1两个状态,则n=2,又设0与1出现的概率相等。即P(x=0):P(x=1)=1/2,则0与1每个状态的信息量为:

H(x):—1/2logl/2—1/210g1/2=1(比特)

也就是说,0或1所代表的信息量是一个比特。比特就是信息量的单位。

三、知识

1、知识的概念。知识是能够解决信息接受者问题的信息集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我们在信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的定义。由于知识的概念仍然坐落于信息概念之上,因此,知识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与主观性的一面。知识的客观性在于其客观存在,不以主观意识为转移,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予以保存。这一点是比较好理解的,与信息的客观性是相类似的,在这里关键是对其主观性的理解。知识的主观性首先在于信息的主观性,即对于此接受者可称为信息的,不一定对彼接受者也能称为信息。因此,知识也是具有主体指向性的,但仅仅于此,还不能揭示出知识与信息的本质差异。由这里知识的定义可以看出,知识与信息相比,还具有“问题指向性”,即知识一定能够解决某种问题,知识往往表现为信息的集合体(如为了诊断出病人的病情,医生需要采集病人各方面的信息)。如果单个信息也能解决问题,它也可被视为知识(如为了历史考试所记忆的某朝代国都的地名)。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会发现,不仅同样的“知识”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而且,即使是同样的“知识”对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因为,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往往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在解决此问题时所应用的信息集合未必能全部用来解决彼问题。在解决彼问题时能称为知识的信息集合,至少将部分地复归为对这个人的“信息”,而不能再称为“知识”了。基于此,我们往往将知识划分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是几乎在解决任何问题时都要应用到的信息集合(如语文知识),而专业知识是只在解决该专业领域问题时能称为知识的信息集合(如计算机知识)。

不论对个人还是组织,都会有一些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这些事情我们通常称为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求助于他人解决,同时又有能解决相应问题的个人或组织,也就是说有了供求双方。这样,知识作为能解决问题的信息集合就具有了稀缺性,成为了可交易的商品。这种商品性知识交流往往发生在组织外部,称作知识产权交易;在组织内部,我们强调知识共享,是另外一种知识交流,而这正是知识管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2、知识量的测算。信息有信息量的衡量问题,知识也有知识量的衡量问题。我们经常说某人知识量大,往往是指这个人大脑中所存储的信息多、信息量大,并非指他的知识量大。由于在这里我们把知识定义为能够解决信息接受者问题的信息集合,所以,知识量在这里被定义为:信息接受者能够解决的所有问题所需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之和,即某个主体的知识量可表示为:

知识量二∑解决问题1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解决问题2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解决问题3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能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所需的每条信息的信息量

这个公式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某个主体知识量取决于该主体所能解决问题的多少,以及所能解决的每个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的大小。

四、企业知识

1、企业知识的概念。企业知识是指能够解决企业问题的信息集合。因此,企业知识的接受者即指企业组织本身;企业知识所能解决的问题即指企业组织需要并能够解决的问题,包括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同样,企业知识也具有主体指向性和问题指向性。企业知识的主体指向性在于不同的企业需要不同的知识。同样的知识对于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实施知识管理的任何企业都有一个搜集、整理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于企业知识的主体指向性,必须排除掉那些企业不需要的知识。企业知识价值的真正体现在于其问题指向性。如同前文所述的信息与知识的关系一样,主体指向性并不能区分信息与知识。也就是说,主体指向性并不能区分开企业信息与企业知识,因为二者都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性,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具有问题指向性。

2、企业知识量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竞争中,尤其是在同一行业中,拥有知识量大的企业必然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如前所述,知识量被定义为:信息接受者能够解决的所有问题所需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之和。某个主体知识量取决于该个体所能解决问题的多少,以及所能解决的每个问题需要的所有信息的信息量的大小。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拥有的知识量大即指两个方面:或其能解决的问题多,或其能解决的某些问题所需的信息量极大,或二者兼而有之。

一个能解决许多问题的企业,意味着它能为其客户提供广泛的服务。在经营领域上可以找到多个支撑点,当然比同行业的其它企业竞争能力强,这些企业我们通常称之为多元化经营企业;一个解决不了很多问题,但其所能解决的那么几个问题都需要很大的信息量才能解决的企业,也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因为假如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很大的信息量,那就意味着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很专业的人士,甚至很多很专业的人士进行协作,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成本就会很高。一般表现为面窄,但极为专业化和精深化的行业,如核工业公司、铁路工程公司、电力公司等,我们通常称之为进入成本很高,并且在经营上贯彻集中一点经营策略的行业;如果一个企业不但能解决很多问题,而且解决的大多数问题所需的信息量又很大,那么这个企业是很难被打败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很少有企业能两方面都具有优势。这就象担扁担,很多企业在实现了扁担一头的优势(具有解决所需信息量大的单个问题的能力)后,就想加强另一头的优势(解决多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加强优势是要付出成本的,最后或不堪重负,或扁担折了。在中国,这样倒下的企业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企业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概念。数据、信息、知识、企业知识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概念,不应当被混用。只有如此,企业知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才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

猜你喜欢
指向性接受者主观性
一种接收换能器指向性凹陷方法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人大专题询问:增强监督“指向性”
声波测井圆环阵指向性设计
Flu Study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忽逢桃林 落英缤纷——我的“指向性写作”教学点滴谈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基于有限承诺审核的信息传递均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