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松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追述其家族祖先时说:“在我们家的祖先里,有一个曾入选翰林院,人称邓翰林,可能这个翰林就是我们这个邓氏家族中祖祖辈辈最著名、最光彩的人物了。”
這位邓氏家族“最光彩的人物”,名叫邓时敏,因为在清朝乾隆初年有过中进士、入翰林院的经历,故被人尊称为“邓翰林”。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在清嘉庆二十一年刊行的《四川通志·人物志》中,作了这样的评介:
邓时敏,字逊斋,雍正十一年举于乡。乾隆元年成进士,入翰林,迁侍讲。八年,为江南宣谕化导使,迁大理寺卿。奏请终养。起服,补原官。以老乞休。时敏温恭恬退,无矜容躁气。遇事凝然,不可干以私。在廷尉久,遇秋谳,每苦心平反,有所得必争,争不得必奏。刚果持正,不肯曲为迁就。和而能介,殆有道者欤!
这段文字过于简括,本文仅根据族谱、地方志以及文集等相关资料的记载,将其一生行述事迹,略加辑录整理,聊补此阙。
根据广安《邓氏分谱》记载,邓时敏的高祖为明末崇祯进士邓士廉,历官吏部尚书、晋大学士,后随南明政权永明王入云南,最后在缅甸殉难。其事迹载入《明史》卷二七九《任国玺传》,征之有据。
邓士廉传子邓,在明末由广安赴广东寻父途中遇害。邓有二子:嗣祖、绍祖,二人客居广东20余年,于康熙十年返籍,定居广安姚坪(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绍祖早逝,嗣祖有二子:琳、琰,后由二祖派生十房人。即:邓琳有六子,为长六房;邓琰有四子,为二四房。邓时敏属长六房的支系,而邓小平一脉,则属二四房之后,故邓翰林乃是邓小平的同堂远祖。
邓时敏的父亲邓琳,出生于广东,3岁时随父母返回故里广安。从小学习古文辞,20岁补弟子员。家故贫,以舌耕为业。雍正十三年任中江县训导。邓琳教子有方,长子、三子为同榜举人,季子邓时敏高中进士。
邓时敏聪明好学,少年时读书于广安朝阳寺,师从邓轮。邓轮,字辆仙,原本是岁贡生出身,博学多闻,隐居朝阳寺授业。一见时敏,预测其终将成为大器,于是授以经史,时敏果不负其所望。故当地流传这样的时谚:“广安邓辆仙,文名冠蜀川。”
邓时敏于雍正十年到成都参加乡试,高中为举人。乾隆元年到北京参加殿试,以第二甲第89名的成绩登进士,入选进翰林院。
乾隆二年(1737年)三月,授文林郎、庶吉士。十二月,授编修。因为这两次晋升,他的亲属也受到乾隆皇帝的封赏。在《邓氏分谱》上,至今保存着乾隆二年三月六日、十二月五日,乾隆皇帝授予其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诰封文书4件。
乾隆三年奉命典试顺天。邓时敏因为主持这次“戊午”之试,为朝廷取士最多,“得人最盛”,而引起关注。在这次被录取的考生中,后来名闻天下的,有武将出身的满洲正白旗人阿桂,出将入相20年,深为乾隆皇帝所倚重。有以“文章风采彪炳一代”的著名文学家袁枚。袁枚在这次考试之后30年,还以《戊子榜发日作一诗寄戊午座主邓逊斋先生》为题,作诗一首。诗中有这样四句:“父母爱儿子,不能道儿贤。惟师荐弟子,暗中使升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七年迁升侍讲。八年为江南宣谕化导使,十年迁大理寺卿。不料,恰逢其父邓琳卒于家。担任中江学导的邓琳,自年70岁解归之后,一直闲居广安。乾隆九年(1744年)卒于家,终年76岁。按照丁忧之制,邓时敏回籍服丧。由于其母尚在,故他又以老母春秋高,乞终养家居,得到批准。
乾隆十六年冬,邓时敏参加“皇太后万寿庆典”,趁机进京入觐。乾隆皇帝为此赏赐他“绮纨珍品”。他并因此得以增秩,授通奉大夫,大理寺卿加一级。在《邓氏分谱》上,至今保存着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授予其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他本人及妻子李夫人的诰封文书6件。其中,对他的诰封全文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法惟明允,广帝德以好生;职在详平,辅民彝而率。爰领茂典,用奖成劳。尔原任大理寺卿加一级邓时敏,熟悉典章,深通能要。简司棘寺,务求五听之孚;参核爰书,慎守一成之宪。班既登夫月省,宠正渥于天家;庆泽会逢,恩纶宜沛。兹以覃恩,特授尔阶通奉大夫,赐之诰命。于戏,罔攸兼于庶狱,知予钦恤之心;无或私于两辞,懋尔平反之绩。宠光永荷,令问弥彰。
祝寿既毕,邓时敏又从京城返回广安侍奉老母。越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邓时敏再次上书为皇太后祝福。乾隆皇帝为此赠赏他“莱彩怡颜”屏帐一幅。因其时邓母年逾九旬,邓时敏犹随侍在侧,故乾隆皇帝借用二十四孝中的老莱子“戏彩娱亲”典故,对他的至孝事迹加以褒赏。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其母病逝,殁年93岁。钱塘袁枚专门撰有《邓母李夫人墓志铭》以资悼念。邓时敏守丧3年,至二十九年,始重返京城为官。这样,他因为父母之丧,在原籍广安居住的时间,前后长达20年之久。
在这20年期间,邓时敏聚合族人的力量,在姚坪一里处,合建了一座邓氏宗祠。他还经常到父亲的老朋友、月山龙泉寺的主持九一禅师处访问,并为之题写了“山高月小”的匾额。乾隆二十六年,他还慨然带头捐出40两银子,倡议维修古刹朝阳寺,并题写了《募修朝阳寺前殿记碑》。他希望能够通过此举来感动神灵,以“降福于此邦”。在广安期间,他还与州人陆良瑜合纂了一部《广安州志》,共十三卷。
邓时敏服阙重返京师,自蜀泊舟,顺江而下。时典试顺天所取之士,多在江南为官,如曾任钱塘令的袁枚、海州判王发桂、上元令李棠等,听说恩师过江上京,自然免不了前来相送。袁牧为此还写下了“先生应莞尔”、“吾道在江东”的诗句。
重返京城后,仍补原官,为大理寺正卿,一时间引起轰动。一方面有人认为,“古人一日养,不以三公易”。像邓时敏这样“洵笃于大性”的人物,自然“世俗所可期者”;但是,另一方面,朝廷一些“新贵少年”,则把邓时敏视为“过时古物”,争相当面“揶揄”。而邓时敏却不与之计较,也不乐于与客亲热。每天退朝后,仅与“一卷书”、“二三耆旧”朝夕相处而已。
据其时在京为翰林院庶常的四川同乡李调元记载,邓时敏在京时,住在孙公园。院子里有一棵海棠树,树径大约一人双手合抱,开花时香飘四溢。邓时敏经常约集在京为官的同乡在树下宴酒赋诗。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一次聚会上,就有大司马周煌、御史刘天成、检讨张、郎中李漱芳、员外郎王汝璧、户部主事唐乐宇、刑部主事孟邵等一批四川籍官员参加。大家饮酒做诗,即席分韵。李调元韵有:“乡宇有怪道,酒都无异客”,“须知花亦是同乡”的诗句,深得邓时敏的称道。邓时敏也在这种场合下作了一首题为《野望》的诗:“独立高原望,苍茫古树秋。白云荒大漠,紫气满中洲。水落鱼龙冷,山高鹳鹊游。何人吹玉笛?清韵出江楼。”诗中犹见唐贤风格,表现了作者年老寓京的悲凉心境。
邓时敏历任大理寺正卿多年,专门掌管平反刑狱之责。由于他“熟悉典章,深通能要”,为人正直,处事刚果沉毅,不徇私情,同列为之敬畏。
三十九年(1774年)以老告病还乡,次年,卒于家,终年66岁。宣统《广安州新志·古迹志》明确记载了邓时敏墓的位置、入葬时间和碑文:“诰授通奉大夫大理寺正卿邓时敏墓,州北十里姚坪,乾隆中葬。”在“州北十里姚坪”的墓道上,并竖有邓时敏神道碑一座,今已修复重建。他的门生袁枚有挽诗云:“告奠中原公亦笑,是谁衣钵有将军”,喻指他的另一个门生阿桂将军,其时正为高宗所倚任。
对于他的一生,袁枚评价说:“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借,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名节以归。”他何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在袁枚看来,邓时敏由于能够做到“重其身,端其范”,并以报效皇恩为大,所以,反过来必然为朝廷所赏识。所谓“无形之砥柱,可以抗中流,挽风气矣”。所以,他能经常得到乾隆皇帝关照,“此非遭遇圣明始终眷护,而能如是乎!”
邓翰林一生著述,除纂辑《广安州志》外,另有《雅诗》一卷,系乾隆九年文庙告成时所作。《梦岩文集》二卷,乃居家修志时所作。
邓时敏晚岁有一子。他死后不久,其子亦卒。邓氏该房竟成绝嗣。
邓时敏生前居住过的旧宅,名叫翰林院子,距广安邓小平故居约1公里。据介绍,少年邓小平就是在这座翰林院子正堂右侧的小院里,开始发蒙上学,并起了一个学名叫邓希贤。如今,翰林院子已成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院子已按照当年的原貌修复一新。
(题图:修复后的翰林院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