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名章
2003年1月6日,北海市清除银滩公园的最后三幢建筑物并将向世人免费开放,我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的两位记者一起被邀前去采访。后来《人民日报》发了300多字的简讯《北海银滩回归自然》,《经济日报》发了500多字的消息《北海:还银滩本来面目》,我在《光明日报》发了2000字的报道《北海还滩于大海的思考》(经《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刘昆站长修改)。我的这篇报道被报社评为好稿,北海市有关领导也认为有深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采写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了一场空前的淘金热,有一位叫亚默尔的青年农民却独具慧眼,发现了此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断然弃金找水,结果淘金者纷纷用金子换水喝,亚默尔成了富翁,亚默尔的成功秘诀在于他巧妙运用了逆向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一种认识。逆向思维,要求人们在看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同时又去思考与之相反的另一方面。也就是说,当你肯定什么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能否定什么;当你否定什么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能肯定什么。
在新闻报道中运用逆向思维不是主张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而是根据客观事物对立的双方相互联系、依存、制约、转化的规律,在特定的情况下,利用事物因和果、前和后、作用和反作用相互转化的原理,由果到因、由后到前、由反作用到作用作反常规思考,以达到认识的深化或获得创造性成果。它是一种详尽地占有新闻素材,根据新闻规律和新闻价值所作出的一种逆向的反思考,绝不是停留在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上,而是建立在思维的理性认识阶段的判断、推理,是一种思维更为成熟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流,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形式。
现在很多读者不满意:对一件新闻事件的报道,许多记者如出一辙。这是由于记者采写时思维统一,"一窝蜂"地作了同类型的报道,就事论事。我在这次采访中也深感头疼,因为北海银滩清除建筑物免费开放的消息,早在一个月前就被全国许多媒体报道过了,《光明日报》也在2002年12月3日作了《北海银滩将永久免费开放》的报道,要写出新的、有影响力的东西感到思路太窄,甚至无从下手。无奈之下,我来了个逆向思维,不写还滩于海的正面意义,而写还滩于海的经验教训。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上下、左右、前后、正反之分,当别人执"此一端"进行报道时,我们可以从另一端进行报道,这样就扩大了报道视野,给人以新鲜感。
在采访中,当众多记者一哄而上把目光聚集到同一个新闻热点的时候,报道的难度也就加大了,很容易人云亦云,流于炒作,给读者留下肤浅的印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记者要作出冷静的思考,逆向思维往往能帮助记者找到好的、更深刻的报道主题,给读者多侧面、多层次的事实真相。在一些成功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因而强化了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如一说起减轻农民负担,按照习惯思维,人们自然会想到职能部门,涉农部门如何减轻农民的负担,这样的报道经常可见诸媒体,而山西电视台的电视新闻《农民要减轻自身负担》就是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了逆向思维。记者看到的是有些农民家庭虽然贫困,但人情不能不还,礼不能不送,只好打肿脸充胖子,借债送礼,债台高筑,山西电视台记者呼吁农民要破除陋习,减轻自身负担,有着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成了一条难得的深度报道,故而获得了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