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重
从结绳记事到岩洞壁画,从文字传史到影像记录,人类对万事万物及自身的观点,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繁杂、由平面到立体、由符号化到全息化的过程。在有电视这一传播媒体之前,人们从不曾有机会如此清晰、如此细微、如此全面地超越时空来审视社会和自身。在电视已相当普及的今天,凡有机会看到电视的人,无论是黄口小儿或耄耋老人,抑或是文盲,只要没有视听缺陷,都能借助电视获取无穷无尽的信息。电视媒体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视觉的迷宫,在这个迷宫中,人们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了解社会和休闲娱乐。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个迷宫也同时存在着让人迷失自我的可能性,下面就此谈三点看法。
一
中国人喜欢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们已习惯认定,凡自己眼睛看到的事物就是真实的,或者是客观世界真实的反映,在感知和认同它们时便心无介蒂,甚至会兼容并蓄。由于电视具备传播声音、色彩、形态的多维度功能,能超越时空,其画面呈现出高度的逼真性,致使电视观众很容易忘记自己所处的现实物质世界,在缺乏主体意识的情况下进入电视媒体所给予的经过加工制作的"真实"情景中。难怪麦克卢汉发出这样的感慨:"新的传播媒体已不是人与自然的桥梁,它们就是自然。"
如今,在城市及大部分农村,"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的受众远远超过了纯声音媒体和纸质媒体。绝大多数人对电视媒体提供的信息是确信无疑的,"电视都播了"已经成为人们判定一件事真伪与重要与否的标准。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采用纪实的内容和手法,越来越多的节目主持人以与观众的互动取代以往的"独角戏",这一切,都会给观众以具体生动、真实有趣的感觉。因此,在诸多媒体中,电视媒体因其独有的多维度功能而备受青睐。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伊拉克危机"的报道,电视的"叙述"手法直观通达,不仅可以再现事件本身的立体视听形态,还可以外延至周边反映,以及多角度的阐释、评价等,因而使得观众对事件了解得更加真切、直观、全面,也更令人信服。
全息性的特点使电视传播更容易被人们认知和接纳,它为人们静观世界风云、获取知识和信息开启了方便之门。也正因为如此,电视传媒工作者,必须时时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给观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如果为某种利益所驱使,电视造起假来则更容易,也更具迷惑性。比如所谓"现场采访",要加入主观意图一点都不困难。时间、地点、采访对象的选择安排,采访提纲的拟定修饰,都可以由制作者事先"搞定",甚至经过精心"彩排"再行录制。后期的删补、剪辑等过程,更可能使得"现场采访"成为"任人打扮的少女"。不知就里的观众在这样的电视节目前,完全成了无奈和无助的弱者。
在诸多媒体中,电视媒体对人们的吸引力最大,影响面最为宽泛。尤其对孩童来说,他们可能就是从电视上开始对外面世界进行最初一瞥的。可是,有多少人能清醒地认识到电视是把双刃剑,而不被其完全左右呢?
这就是笔者要说的电视的负面影响之一:它传达给观众的那个由摄像机和编辑机刻画出来的"逼真"世界,不可避免地与客观、现实的世界存在着差异,而电视强大的传播优势,很容易使观众忽略这一差异,从而妨碍人们对客观世界全面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二
事实上,电视媒体与观众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单项的开放关系,观众多处于旁观者的地位。各家电视媒体为吸引观众经常是煞费苦心,绝招迭出;观众却只是大门紧闭,安坐家中按动遥控器,人们很容易就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夙愿。电视媒体在无比周到的服务的同时,也在不动声色地淡化着、弱化着、甚至剥夺着人们的行动需求。他们无须去听街谈巷议就知道了许多的新闻;无须进商场就可以通过"电视购物"买到某些商品;无须奔球场就可以观看比赛的现场直播;无须去影剧院就可以看电影和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于是,人们便越来越习惯于以"观看"的方式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
西方的电视人早就津津乐道过电视的教化功能:"当今不论是家庭、教会和学校,不论是强劲的宗教的正统观念时代,甚至在极权主义灌输教育的最高潮,都无法与电视对观众所施加的文化上和哲学上的影响相提并论。"事实确实如此。也正因为如此,电视传播信息的杂芜、矫情和相互矛盾,常常使得人们茫然无措。
同时,电视传播内容的宽泛性,收视者选台的高度自主性,越来越使人们觉得"它不是专为我而设的",这种距离感,会使电视媒体的教育功能和舆论导向作用大打折扣。
由此,笔者认为,电视传播的负面效应之二,是其播发信息的繁杂、互悖模式,和观众接受信息的静观模式,容易使人们养成遇事"一站、二看、三怀疑、四不管"的思维和行动惯性。这种冷漠和麻木,如若成为社会流行病,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事。当然,这绝不是电视媒体人的初衷。
三
眼下,"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电视媒体为迎合人们的这一精神需求,已开始了全方位的包装时代。一方面在内容上要力求简单明了,不用多想就能懂;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要不断花样翻新,能抓住人们的眼睛。于是,赏心悦目或扣人心弦的图像效果就成了电视媒体的追逐目标。随着编导对节目内涵的淡化,人们对电视信息的内在意义也不再过多思考和追究。
电视的图像引导作用使人们习惯于视觉的满足,在工作、学习了一整天后,越来越乐意接受这种一看就懂、不费什么脑子就可获取信息的方式。传播者也愿意提供易于图像化的、视觉效果突出的电视节目。于是,流行歌曲变成了MTV,文学作品的描述语言变成了情景剧,古典音乐变成了画面伴音,科学奥秘变成了动画和图解……
在电视节目制作者的有意操作和电视观众的收视惰性共同作用下,电视使大众传播变成了简单直观的视觉体验,人们更多地靠视觉而不是靠大脑去理解和把握世界。电视媒体又有能力将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用视觉贯通起来进入大众传播系统,如政治动态、经济走向、文化潮流、商业运作、教育改革、体育赛事等,犹如一张视觉体验的大网,使得电视观众所认知的世界日益成为图像化的世界。
因此说,社会文化视觉化倾向的产生和风靡,被称作"后现代"文明视觉图腾的电视媒体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这一趋势,使传统社会文化深厚的底蕴被人们渐渐地漠然视之了,浮躁、肤浅已蔓延成了侵蚀人们精神的"世风"。这便是电视传播的负面效应之三。
电视媒体为现代人营造了一个视觉的迷宫,及时的新闻报道,丰富的信息传递,多彩的娱乐节目,广博的前沿知识,给人以智慧和享受,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笔者要说的是,随着传播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电视传播的技巧将日益高超,传播的内容也将日益繁杂,要想在这个迷宫中永不迷失,高度的理性思辨能力,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