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智毅
借鉴国外模式,中国自1999年开始,为工、农、中、建等四家银行剥离数以万亿计的不良贷款,成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当时的背景是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尽,这一决策出台的直接动机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金融安全运行。从一开始就有论者认为这种模式对中国并不足取。那么,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成效到底怎么样?综合分析,可以从不良资产剥离对银行的作用、对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及对企业的作用和对社会的作用这四个方面来逐一把握。
先看对银行的作用。剥离大量不良贷款对四家银行的资产质量、经营状况有明显的助益,这是不容置疑的。一是改善了四家银行资产状况,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剥离后,2000年当年四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就下降了9.2个百分点。此外,由于剥离了大量不良贷款,减少了加权风险资产,间接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确保了四家银行安全稳健运行。二是化解了四家银行大量历史包袱,改善了财务状况。四家银行在收益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利润和损失准备是此增彼减的,用于损失准备的少了,体现利润就必然增多。三是为四家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深化改革赢得了腾挪的空间。剥离不良贷款使四家银行盈利状况大为改善,为精简机构和人员等一次性费用支付提供了可能。最后但并非不重要的,是加快了四家银行信息披露进程,维护了公众的信心。
再看对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挥了专业化资产处置的优势。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特许化的政策条件、专业化的技术操作、规模化的经营管理,提高了资产处置效率。二是培养了资产处置的专业人才。经过近三年的资产处置实务锻炼,已经形成了一批专业化人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四家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处置不良贷款,事实上促成了一个资产转让交易市场,为外部资金介入我国不良贷款处置提供了可能。四是探索了资产处置的有效手段。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不断丰富和完善资产处置方法和手段,通过收本收息、公开拍卖、打包出售、资产重组、折扣变现、诉讼追偿、全风险代理等多种处置方式,使资产处置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
对一大批企业的影响的深远的。通过债转股,促进了一批国有企业的扭亏增盈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根据四家公司的测算,自2000年4月转股债权停息以来, 80%的债转股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债转股直接改善了企业资产负债结构。通过债转股,统计内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由73%下降到了50%以下。债转股还推动了企业改制进程,实现了股权结构多元化。此外,通过对其他非债转股债务的处置,促进了企业兼并破产和再就业。据统计,除用于债转股贷款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还接收了10471亿元其他不良贷款。接收的贷款中涉及约14万户国有企业,贷款近5000亿元;涉及27万多户集体企业,贷款2400多亿元。截至2002年6月底,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债务重新安排、资产转让、清算破产等手段处置不良贷款2100多亿元,占收购资产总额(剔除债转股)的20%。累计回收资产718亿元,其中回收现金454亿元,资产回收率34.15%,现金回收率21.6%。
在对社会的作用方面,剥离不良资产的最大成果恐怕在于有利于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与企业重新签订合同,达成债务重组协议,为一大批企业提供了生存和新的发展机会;处置一批破产项目,安置了大量职工。在没有剥离前,不良贷款体现为银行与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在这种债权关系下,一方面银行没有足够的损失准备金来核销呆账,另一方面企业在没有清除与银行的债务关系前,也不能顺利进行破产。通过不良贷款剥离,既减轻了银行提呆的压力,又为企业破产提供了可能。企业在破产清算过程中优先安置职工,等于资产管理公司间接为财政承担了部分改革成本;资产管理公司依法起诉和债务追偿等手段,促成大批经营不善、扭亏无望、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企业退出市场,解决了一些长期遗留的历史问题,调整了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同时,通过招标、拍卖、协议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推进计划外兼并和收购活动,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
当然,在剥离和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资产管理公司的数量、如何进一步压缩成本开支等都需要进一步摸索和完善。但总体看,我以为中国现行的剥离不良资产的模式基本上还是有效的。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周炜博士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感谢。作者单位: 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