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老子的话,如珠之走盘,周延涵盖,无所不通,仁者见之为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何况又是以简朴的古文写成,难作明确的界说。因此,又被黠慧者用作专制时代的帝王权术,或为大臣者的自处箴言,当然亦是在所难免。如果根据历史的经验,从每一朝代帝王制度的政策来看,对于"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理解,也有完全偏向于另一角度了。
例如周朝建国的政策,重点放在中央集权,诸侯分治,开创一套完整的周代封建制度,适合于当时时代环境最好的一个策略。但天下事往往"重为轻根",你所认为已经把握了的重点,将来发生弊病的,也往往出在这个重点上面。
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看到周代封建后期的弊病,就废封建改为郡县,完全走中央集权的路线,自以为可以建万代帝王世系的基业。谁又知道过不了十多年,天下大乱,封疆无得力的防守,就易姓为王,成了刘邦的汉室天下。
汉初鉴于秦始皇中央集权的缺点,又仿照周代封建的办法,分封同姓子弟为王(非同姓者当然都不能为王),认为一旦天下有变,同胞血肉,必能拱卫帝系。谁知不到十多年,先乱于刘邦的老婆---吕后,杀戮刘宗室几乎殆尽。虽然由汉文帝刘恒的复兴,但过不了十多年,又有景帝刘启时代同室操戈的七王造反。因此,不敢再信外藩,变成宫室后族的外戚操权,和一班宦官太监们把持朝政,终有前汉的外戚王莽篡位,后汉的曹操逼宫等故事发生。
从此以后,中国帝王政治体制,造成变乱的弊病,不外是外藩、内戚、太监、女祸等几个基本的因素,互相消长。唐代开始乱于藩镇,宋代又鉴于唐朝的弊病,重用文人政治而采取中央集权,终至半壁江山,始终不能完成统一的局面。后来的元、明、清三朝,大致也难逃此例。
总之,无论任何政治体制,开创的时期,如何计虑周详,毕竟跳不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大原则的演变。即使如西洋史上的规律,也逃不了老子---太上老君这个八卦炉。自法国路易十四以后直到现在,君主固然不好,民主法治也未见得是完美的政体。将来的天下,正因为人类社会高估民主的可贵而终于毁灭在民主的变相。且看今日域中的英、美,其未来的祸根,早已埋伏在现在所谓假相幸福的社会福利和重量不重质、哗众取宠的民主自由的制度之中了!
道家老子的哲学,看透了"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和"祸者福之所倚,福者祸之所伏"自然反复演变的法则,所以才提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告诫。也正因为先有老子的这些告诫,后有人生的种种经验,造成历代的高明从政者,如范蠡等人,以及较为知机的张良,想要极力作到"功成,名遂,身退"。但很可惜,他始终不如正统道家的隐士们,干脆早自全身隐遁,不■混水。退而求其次,又不如范蠡的隐遁而去。至于如韩信一流的人物,李煜一流的角色,只是志在功名,或志在富贵的迷梦中,始终不知轻重根源的关键,更不知"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妙用。尤其是李煜,更为可怜,在他当时那样的时代环境中,不知戒慎恐惧、奋发图强的自处之道,反而真的玩起"燕处"危巢的超然词章文学,只知填些"蝶恋花"的"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写些缠绵悱恻的妙文。难怪后来赵匡胤对他的评语说:"李煜如果把作诗词的工夫拿来专心搞政治,也未必会为我所擒。"这也确是赵匡胤说的一句老实话。
至如韩信的开场与收场,基本上就犯了老子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错误,而且更缺乏这种学养。所以宋代越王钱镠的孙子钱俶,有一首借题发挥论韩信的诗,说得最好,诗曰:
登坛拜将恩虽重,蹑足封时虑已深。
隆准由来同鸟喙,将军应起五湖心。
韩信,的确是很可爱的具有侠义人性的人物。他善于用兵,而缺乏政略和大谋略的修养。他重视恩情而不顾怨怼的爽朗胸襟,极可钦佩。他对刘邦当时的登坛拜将的作风,早已埋下"英雄生怕受恩深"的情怀。所以后来提出封假三齐王的要求,也是基于这种受恩的深情而讲的真话。刘邦被张良踢了一足,便立刻变盛怒为假惺惺,马上真地封他为三齐王的时候,早已埋下后来的结局。隆准,是汉高祖刘邦长相的特征,鼻子特别高又厚,相法所谓伏犀贯顶的通天鼻。长颈鸟喙,是范蠡对文种讲越王勾践长相的的特征,头颈特别长,嘴巴很尖锐,所谓"长颈鸟喙,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的评语。古今中外的君主领导人们,虽然各有不同的特别外形,但都有同一模式的猜忌心理。其实,这是人性的根本问题,除非圣贤,谁能遣此,最为可哀。
因此钱俶评论韩信,早已应该知道自己的收场结果,何以不学范蠡一样,功成,名遂,身退,泛舟五湖,飘然远引呢?其实,钱俶这首诗,正是针对他朝见赵匡胤的时候,赵匡胤封了一箱东西,叫他回去在路上拆看。他出了京城,打开一看,箱里所装的,都是大臣们的建议,要赵匡胤扣留或杀了钱俶的报告。但赵匡胤不杀钱俶,也不扣留他,叫他安心回去,正是要他老老实实自己奉献越国,乖乖归顺的手法。钱俶懂得很深,也很清楚当时的情势,因此,借评韩信的诗来发挥自己胸中的块垒,奉表称臣,正是学范蠡的泛舟五湖的最好自处,恰又合了老子的"燕处超然",不以身轻天下的法则。杭州保俶塔的建立,应该是钱俶朝见赵匡胤的时候,他的亲信人们,为他祈福消灾所建的纪念物。后来杭州人对保俶塔有各种不同的传说,似乎都是歪曲事实了。
但是老子的话,正如临济禅师所谓"一语中具三玄门,一玄门中具三要义"。它是随方逐圆,面面俱到的。历史的经验留给我们的殷鉴,有关类似"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而不以身轻天下的反面事实也很多。例如公子小白,与鲍叔的同谋,身居莒地,正当公子纠当政,处于荣观得意的时候,他们把握成熟的时机,轻车简从,举手之间,就能复国正位,为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又如燕昭王重用东毅,报复齐国的宿仇,五年之间,攻坚破锐,连下七十余城。但田单却看准燕王对东毅存有猜忌的隐忧,同时也看准乐毅心里早巳存有防止燕王的猜忌,似有意似无意地留下"即墨"及"莒"二城,作为观望的作用。因此田单反用不以身轻天下而振作自重,整经教武,一举而复国成功,名垂千古,便是反用乐毅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的人臣之道;而田单却不以身轻天下的自重与静观机变之智,成就他的不世功业。也就是老子所谓"同出而异名"的士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应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