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盛传中的高病死率,以及疾病自身较强的传染性,“非典”患者不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死亡恐怖,而且还担心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朋友的安危……
听听心理医生的建议吧:怎样在身体遭受疾病时,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有助你尽快从疾病中恢复。
当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呢?首先是即刻反应,分为:
(1)心理休克期:突然高烧不退,被确诊患有“非典”,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此阶段持续数天或数周。
(2)心理冲突期:特点是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丧失感,无助感,感到绝望,抑郁,焦虑。仍不知如何面对现实,如何有效地去解决或改善处境;病人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病人多通过否认患病,如怀疑诊断来减轻心理反应。
(3)退让或重新适应期:在回避的基础上,患者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改变原来的生活计划,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来适应患病这一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接受了患病现实。这时,患者的情绪反应变得突出。一般表现为:
(1)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自己,生活被动,行为幼稚,出现类似小孩的行为。
(2)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
(3)情绪易波动,容易发怒,容易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
(4)多有焦虑,恐怖反应及抑郁情绪。
(5)害怕孤独,患病后特别思念亲人,希望有人陪伴。
(6)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推断病情变化是否被隐瞒。
(7)自卑感加重。
以上反应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属于人们面对重大疾病时的自然反应。当然,每个患者病后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这与病前不同的性格有关。一般开朗乐观的人反应程度轻,持续时间短;而悲观胆小的人反应较重。如果反应过于严重,就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失眠,食欲减退,懒动少语,甚至严重的抑郁,出现轻生观念等等;这时,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因为心理状态可以影响身体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功能,在同样的治疗下,康复较快。作为患者,我们需要调整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
医务人员会提供常规的心理干预,但患者的积极“自助”也十分重要。作为患者,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住院环境和治疗过程,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努力控制负性情绪,如悲观,自责自怨,紧张;促进正性情感,如自信、乐观、勇敢等。我们具体可做的是:
(1)正确估价处境的严重性。因为“非典”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患病后必须住院隔离,有一段时间远离家人,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承受孤独。对于依赖性较重,年龄较小的患者尤为重要;
(2)积极获取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息,正确评价自己的病情与估计。既不低估病情、满不在乎;也不要盲目夸张,认为一旦患病,必死无疑;
(3)学会表达内心的需要与感受,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可与病友沟通,交换情绪和看法,彼此间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或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获得专业指导;
(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限的生活目标,如怎样配合医院,尽早消除症状,恢复健康,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不必过多考虑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面对疾病的侵袭,生命并非脆弱不堪;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往往在最危险的时刻表现出来——只要你有一颗足够坚强与健康的心灵。
“非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