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似”与“不似”之间

2003-04-29 21:50:23王保寅
新闻爱好者 2003年9期
关键词:虚构纪录片冲突

王保寅

纪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表现形式,是对于虚构故事形式的一种反对。因为虚构的故事片往往有不真实的东西、创作者理想化的东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难免造成失真。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就成为纪录片编导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成了纪录片创作的永恒主旨。那么,视真实为生命之根的纪录片应该不应该向故事元素学习点什么呢?

齐白石先生说过:"艺术就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更是一个很深刻的艺术命题。多年来,故事片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由于创作者在虚构这个层面上耗费的笔墨太多、着眼的时间过长,忽略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还原原则,让观众感到那个"似"字没有了。没有了生活的"似",人们对于有些虚构故事片缺少了感觉,没有了亲近的愿望和渴求,距离在这个时候产生的不是美,而是无美可言,所以这个时候纪录片带着它真实性的招牌蹁跹而至、应运而生。

纪录片上个世纪在西方国家发轫,随着一些传教士和所谓的文化者次第来华,纪录片也来到了中国。确切地说,中国纪录片的历史应该和我们常说的故事电影片的历史一样长。从伊文思拍摄的一些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到其他一些纪录片前辈摄影师的镜头,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逼真的历史画面,迄今还令人感叹唏嘘。

近几年来,中国的纪录片发展走进了一个低谷。笔者认为,这是我们纪录片编导没有认识到纪录片这种叙事艺术与虚构故事的规律之间的异同点,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分追逐生活的"似",着意注重生活的真,让观众失去了思维的翅膀和思想的动力,感到了电视纪录片的沉闷、冗长以及无聊。

在人类的叙事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叙事方式,一种是虚构的,一种是非虚构的。两种方式一直在进行着斗争,但是两种叙述方式又有一个共同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过程,就像我们最早的历史典籍《史记》一些精彩篇章的叙述方式就有着许多小说的手法,我们的历史作家也经常借用这种手法。当然,生活的形态是多样的、变化的、发展的。新的叙事方式内容也经常不断地改进着虚构的故事方法,使虚构的艺术更加丰富,更加利于人们接受的艺术特质。

对于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我们经常说它的故事程式化,远离生活,但是它目前仍然吸引着全世界大多数的电影观众,说明叙事手法本身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曹禺先生总是说自己的《雷雨》不好,太像戏剧了,可是目前他的作品中最受欢迎的还是《雷雨》,形式有时候是可以决定内容的,形式可以有巨大的魅力。

曾经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们受机械唯物主义影响,总是说内容决定形式,没有估量到形式对于内容也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力量。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罗马11时》、《偷自行车的人》曾给影坛吹来一阵新风,但很快沉寂。好莱坞我们是常常骂,但在票房上他们还是最大的赢家。我们国家一开始也曾经出现过一些非常纪实的电视剧,如《9·18大案纪实》、《黑槐树》等,让观众耳目一新,但是后来还是这种类型的纪实电视剧就没有了当初引人注目的效果。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现象,却都没有去深究造成问题的深层次内涵。事情就是这样,当人们感到虚构的故事脱离现实生活时,人们是会对虚构故事的一些方法感到反感,但是让人们长期地都沉浸在纪实的故事里,没有一点空灵,没有一点虚构,人们也是会很腻歪的,人们渴望真实,但是更渴望看那些有节奏、有起伏、表现生活本质真实的虚构故事。

当然,视真实为创作之根、生命之根的纪录片向故事元素学习 ,并不是让我们去虚构故事,而是在选材上应该学习一些虚构故事的创作方法。这样,我们的纪录片就可以避免那么多的先天毛病,而让其中的故事情节有发展的充足空间,这样纪录片的可视性也就会随之而增加许多。

"似"与"不似"的问题解决了,纪录片创作中故事的选材就应该认真考虑。笔者认为有以下五方面值得引起注意:

一、要选择有冲突性的故事体系。

二、冲突的时间范围要相对集中。

三、冲突具有一定的伦理意义。

四、冲突要有确立明晰的目标。

五、冲突要有吸引观众的关键点。

以讲故事为主的叙事性结构在纪录片中的运用近来已经取得了突破和创新,如《四姐》、《英与白》等,在这些颇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中,更集中、更理想、更强烈、更典型地表现了故事元素的魅力。

十多年来,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纪录片,像《毛毛告状》、《远去的村庄》、《起诉在东京》、《较量》、《平衡》等,在这些片子里,都有集中的矛盾冲突,矛盾冲突都有一定明确的焦点,不但在较短的时间里矛盾必须解决,而且在较深的层次里涉及伦理道德等问题。悬念就是一波三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等,每集结束都在一个关键点上留下悬念,这些就是虚构故事中的基本元素。

艺术创作是一种常干常新、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在一种表现形式凝固化、程式化后,力戒从一个反面走向另一个反面。应该理解艺术创作形式变化的基本规律、创作形式变化的内在动力、创作表现形式变与不变的基本原则,才能推进与完善艺术创作。纪录片自然也是如此。对于生活表现的"似"与"不似"是一个对立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又存在共同认知的区域和范围,纪录片创作在把握似与不似的问题上可以充分地、有选择地在这个共同区域内有目的地根据需要而徘徊。这种徘徊不是徘徊不定,而是依据选题、方法、理念等多重因素而决定。

综观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学术上的争论是不断的,关于故事与真实的问题争执也屡见不鲜,无模式才是有模式,以开放的认知体系、以时代的浓郁特色把一部部情感真实、故事生动、充满冲突的纪录片奉献给观众,点燃观众热爱生活、奉献社会的心智是纪录片编导的重任。

正如经济决定政治、文化一样,观众的需求在时代制造的氛围中也影响和促进纪录片编导的创作思路和创新之路。

如果纪录片太拘泥于生活,太似生活,则易呆板沉重;太不似生活,则飘、虚、轻浮。只有二者恰当地结合,才会沉着而又空灵,坚定而又有活泼之气。少一些争论,多一些实践;少一些守旧,多一些创新,纪录片才能不断推陈出新。

以故事为手段,创新、再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那些言语争论的是是非非,从而形成中国纪录片对于表现生活的"似"与"不似"新组合、新态势,这个"似"就是尊重生活,这个"不似"就是创造。二者结合才能形成中国纪录片创作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虚构纪录片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环球时报(2022-04-16)2022-04-16 14:38:15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32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传媒评论(2019年4期)2019-07-13 05:49:2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虚构的犹太民族?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40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电影新作(2014年4期)2014-02-27 09: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