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炼
《危困地区领导异地在五星级酒店为儿子办婚礼》是黑龙江电台2001年8月1日首播的,荣获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长消息类一等奖,播出后在听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是什么原因打动了听众呢?笔者认为这篇消息有三大特色。
一、精心的构思
这篇消息从标题、导语、主体到结尾,都是记者依据听知规律精心构思的。
标题运用鲜明的对比,即把"危困地区"与"五星级酒店"组合在一起,使听众震惊,具有轰动效应,引人入胜,激发人们听下去,实现了听觉的有效传播。导语开门见山点题,交代提供新闻线索者的情况,迅速明确凸现主体信息,给人们留下清晰的印象。接着,从参加婚礼的来宾层次之高,从小轿车之多,从礼金之重,从婚宴之规模等等,多侧面、多角度地报道这个婚礼的不寻常,报道婚礼现场的热烈、隆重与豪华的气派。如果人们听到这些还可以容忍的话, 但等到听消息结尾时,消息出其不意地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从豪华的婚礼转到危困的七台河市:"全市42000多名工人中,下岗职工达22000多人,有的人已经7个月没有开出工资了。"强烈的对比再次把听众的心紧紧抓住,听众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了。这,就是记者的精心安排,也是记者的高明之处,通过鲜明的巨大的事实反差凸现主题,起警示作用。
二、典型的音响
音响是体现广播传媒优势的主要手段,也是创立广播风格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音响的作用,这是广播创优、提高节目质量、开掘广播新闻蕴含的新闻价值的一个关键。可是,目前真正能用声音打动人的好新闻并不多,而这篇消息能获一等奖,笔者以为与三位记者捕捉大量鲜活的典型音响是密不可分的,用声音打动人,这篇报道主体事实全是由现场音响传递的,原汁原味。由于采用隐性采访,记者不能提问和交谈,全靠在现场细致入微的观察,要用眼,还要耳听和手录,记录场景,抓取富有表现力的音响细节,让听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里试举二例:
婚礼上来宾致辞不是常规讲的祝福新婚夫妇的吉祥话,而是大讲以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为指导,如何开拓创新抓工作;婚礼上播出的不是《婚礼进行曲》,而是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两个典型音响细节有力地表现了这些领导"很讲政治"、"很革命"。我们再看看他们的实际行动:七台河市各级领导公车私用,乘坐60多辆小轿车,行程450公里,专程到哈尔滨为周副市长的儿子大操大办婚礼。可见,他们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再把这两个典型细节与该地区危困的经济形势结合在一起审视--消息对他们弄虚作假,对上一套,对下一套,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恶劣作风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揭露和鞭挞。
三、发人深思的新闻背景
这篇消息多处从宏观、中观、微观介绍引人思索的新闻事件的现实背景,尤其是运用了充分有力的对比性背景材料。例如:这场婚礼是在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刚发表一个月,全党全国正在深入学习的时刻进行的;七台河市危困的经济形势;提供新闻线索的是一位下岗职工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背景充分地展示了婚礼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大大增加了新闻的纵深度,把微观与宏观有机地联系起来,用微观事件展现宏观、全局的问题,即干部作风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起到深化主题,提升新闻价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