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克牌通缉令”的背后

2003-04-29 00:44张维斌
新闻爱好者 2003年9期
关键词:普林斯顿通缉令美英

张维斌

在刚刚结束的现代化高科技的美伊战争中,那副小小的扑克牌通缉令,可谓引人注目,令人赞赏。随着时光的流逝,若干年之后,人们很有可能会因为扑克牌通缉令而记起布什,记起萨达姆,记起2003年的美伊战争。它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必将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页。

4月12日,当美国中央司令部新闻发言人布鲁克斯准将向全世界亮出扑克牌通缉令时,这一军事史上史无前例的独特创意着实令全世界关注伊拉克战争的人深感意外。此后的效果也让人信服,随着5月5日"炭疽夫人"阿马什的落网,23天之内就有18名被通缉的伊拉克政府高官被捕。显示了扑克牌通缉令的巨大威力。然而,人们可曾知道这个"独特创意"的智慧,不是出自五角大楼的高级军事顾问,也不是某家著名的以创意为主业的广告公司,而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人民群众,确切地说,是来自一位普通的印刷工人。

起初,美国五角大楼决定印发大量传单和通缉令在伊拉克散发、张贴。当把这个繁重的印刷任务交给一家印刷厂后,一名叫斯普林斯顿的年轻工人突生灵感,产生了把通缉对象印到扑克牌上,让扑克牌这一大众娱乐方式发挥舆论传播作用的想法。于是,他立即登录美军中央司令部的网站,发去一封电子邮件,谈了自己的想法。翌日,他收到了回信,他的建议被采纳了。

由传单改为小小扑克牌,大大减少了印刷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印有通缉令的扑克牌运抵伊拉克,不仅美英联军官兵人手一副,给巴格达市民也分发了近百万副。许多人不仅用来娱乐,还当作纪念品赠送亲友或收藏。即使在美国,每副售价5美元左右的通缉令扑克牌,4月中下旬每天卖出上万副。更令美国军方欣慰的是,没用几天时间,驻伊拉克的美英士兵就对所有的通缉对象印象深刻、耳熟能详了。

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印刷工人,敢于突发奇想,又敢于立即登录中央司令部网站献计献策,既需要智慧,又需要勇气。

事实上,我们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就像当年"哥伦布立蛋"一样,看别人做起来简单,而轮到自己却既不敢想更不敢做。我在想,假设换了我是斯普林斯顿,作为一名中国工人会怎样做呢?我想我一定会先把我的想法说给我的班组长听,征得他的同意后由我或他向厂长汇报;如果厂长认可,他再向所在地方行政当局请示;行政长官同意之后再一级一级报告。这中间若有一个人不同意就会前功尽弃,如果哪一级怠慢一点也不会成功。退一步讲,即使一路畅通无阻,这中间经过那么多级别的官员审阅批复,即使批复下来,时间也早被耽误了。

中国有句古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说无论职务高低,地位尊卑,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献计出力。但同时孔子又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国人要在各自所处的生活或工作范围之内为国家尽职尽责"。不然,很可能就会出力不讨好。也许是因为美国建国的历史较短,或因较少历史文化负担,年轻的印刷工人斯普林斯顿似乎没有我们那么多顾虑。他只就事论事地考虑怎样才能使美英联军士兵们尽快熟悉50多个通缉对象,并做到过目不忘。他以年轻工人的身份将心比心地想到,如果发给每个士兵一大摞写满通缉对象情况的资料,相信没几个人会耐心地去读。只有重复地读才能记住通缉对象的长相和情况,而扑克牌正是驻伊美英士兵生活中的主要消遣娱乐工具。将通缉对象印在扑克牌上,不仅携带方便,"寓缉于乐",还可以达到无需强制便自觉重复记忆的目的,自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一个天才的想法就这样诞生了,事情就这么简单。

有人说,科学就是使复杂的事物变得简便。那么,一个智慧的民族理应更少些思想的束缚与羁绊。

猜你喜欢
普林斯顿通缉令美英
通缉令
小行星通缉令
老归侨谢美英忆述“过番”往事
我在普林斯顿的一天
迷雾美英
REWARD
普林斯顿拿骚大楼
大话英英与美英的区别
红色通缉令里有哪些人
无用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