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策略之后

2003-04-24 06:40边军
人民教育 2003年7期
关键词:叶柄毛毛形状

边军

为了深切体会《科学》新教材,我决定进行跟踪听课。这样我既可以对科学教学有更深人的体会,同时也便于和老师们探讨教学方法。为缓解老师紧张的心情,我告诉她,听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教学,就按照自己准备的上,课后我们一起商量。要说明的是,当时我们手里没有教学参考书,这给老师备课增添了难度。

听的第一节课是《各种各样的叶》。课前老师和学生分别采集了许多种树的落叶。现节选一部分让我们看看这节课是怎样上的。

师:看到这些树叶,你们想观察叶子的什么?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但问题过于发散,不知学生会做出什么样的回答。

生:我想观察哪种树叶容易撕断。

生:我想观察这些树叶比我的手掌大还是小。

生:我想观察树叶的形状和颜色。

老师听完后,可能觉得他们的回答与自己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比较接近,立即提问。

师;用哪些方法观察?

生:用两片叶子进行对比。师:还有吗?

生:用尺量。

师:借助工具特别好,还有吗?生:比比叶柄的粗细。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行,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比较。

师:观察形状时用什么方法?生:看它像什么。

師:用什么来观察的?

生:用眼睛观察。

师:那颜色呢?

生:也用眼睛。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观察。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从板书中可以发现,学生虽然观察了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的不同,但是方法很简单。所谓各种各样的方法,只是用到了眼睛,并未运用其他的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是对教学目标不清楚,还是教师问话时只强调用眼的原因?不管怎么说,教学效率不高是事实。课后我与老师商量,建议改变一下教学策略,放手让学生研究,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少讲一点,少一些限制。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一开始老师便对学生说:“课前我们采集了各种各样的叶子,一会儿分小组进行观察,大家要认真地观察,然后你们把这些叶子分一分,要求相同的分在一起,分类时大家要讨论。”

学生们开始活动了,我走到各个小组观察,发现他们分类的方法不一样。有的组是按照叶子形状分类,有的组按照形状分的同时还把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分成几堆。学生分完后,老师请各小组汇报。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分了几种?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汇报时各小组把叶子放在投影仪上,边展示边汇报。

生:我们是按照形状来分的,分了4种。我们把心形的叶子放在一堆,把卵形的叶子放在一堆,掌形的放一堆,像这种不规则的也放在一堆。

生:我们是靠叶子上的细毛毛来分的,有的叶子表面有毛毛,摸起来感觉不一样,毛毛硬的放在一堆,毛毛软的放在一堆。

生:我们把叶子分成了6堆,(他们边摆边说)这些叶子形状相同,这些叶子形状相同但上面还有小点……像这种叶子形状一样但颜色不同,我们按照颜色把它们分成了3堆。

师:这是椿树叶,老师特意采集了红色的落叶和颜色较深一些的绿色树叶,还有小一些、稍嫩、颜色浅一点的叶子。

这时有小组提出不同意见。生:我们认为这些叶子应该放在一起,你们看它们的颜色虽然不一样,但形状一样,叶子边缘的锯齿一样,它们的叶脉也一样,它们其实是一种树的叶子。

生:我们不同意,如果是一种树叶,为什么它们的颜色还不同?学生们开始争论。

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它们颜色不同是因为季节不同,浇水的次数不一样,生长发育也就不一样。”师:谁认为是同一种?

生:我认为是同一种,季节不同所以颜色不同,但边缘相同,摸起来感觉相同,形状也相同,叶柄也相同,所以是同一种叶子。

师:怎样区分是不是同一种叶子?

生:看它们的特征是不是一样,看边蟓的齿,用手感觉。

生:从形状看是否相同,叶脉是否一样,看叶柄的特征,看叶子上的细毛毛。

生:还可以闻一闻气味。

对于树叶变色的原因,虽然解释得不够准确,但学生们已经有了一点朦胧的认识;关于为什么是同一种叶子,他们采取不同的方法,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论证。在事实面前,大家统一了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学生们民主交流、倾听他人意见,学会了如何观察,提高了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看看同一种树叶哪些地方不同,请大家只观察一种叶子。

生:同一种叶子叶柄处的毛不一样,叶尖的形状不太一样,颜色不一样,手摸的感觉不一样。摸大叶子上的毛毛时有声音,向下按时也有声音。

生:最明显的是大小不同,大叶子的毛毛多,小叶子的毛毛少;大叶子放到身上有点扎,痒痒的,小的叶子放到身上没有扎的感觉。叶柄的粗细不同,叶脉的粗细也不同。

生:有的扎手,有的不扎手。大叶子的边竦波浪大,小叶子的边竦波浪小。

生:叶脉的粗细不同,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

生:叶子里的水分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生:和叶柄连着的地方形状也不一样(学生拿着树叶指着叶柄和叶片的连接处说)。

师:观察叶子的时候我们用了哪些方法?

生:我们用看的方法,摸的方法,闻的方法,还用皮肤感觉。

生:用看、听、摸、闻的方法。生:还可以用舌头来尝叶子的味道。

师:在不知道是否有毒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随便尝。最后请大家总结一下今天研究叶子的时候用到了哪些方法。

生:我们看,我们闲,我们摸,我们听,我们想。

师:在观察物体时我们要用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观察,这样认识事物才能全面。

课后座谈

教研员:请你谈谈上完这两节课以后有什么体会?

执教老师:上第一节课时,我认为书上写着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和大小。我想,观察颜色、形状就是用眼睛看,因此我一再追问“观察时用什么方法”。但是,由于我的问话束缚了学生,所以观察活动比较单一,学生们也没有想出更多的办法。在和您交谈后,明白了上课时我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是在牵着学生走,还是在教知识。因此上第二节课时,我改变了教学方法,没有提太多的要求。只是告诉学生要认真观察,然后进行分类,要求相同的分在一起。没想到他们会用那么多方法,五种感觉器官都用上了,用眼睛看颜色、形状、大小,还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观察得那么认真,叶子的特点他们都能观察到,讲出来。浸想到他们有那么丰富的想像力。这节课,比我想像的要成功得多。现在我对教学相长有一些理解了,看来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比单纯由教师教获得的效益大。

教研员:在研究教材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因为低估学生比高估更可怕。学生们在相互争论、研讨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在互动中生成知识。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

《科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救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這是我听到的两节真实的课。同一教学内容,由于采取的教学策略不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第一节课教师不放心,教学过程没有精心设计,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活动缺乏内在联系。又由于教师的束缚,导致活动单一,学生的聪明才智被压制,教学只是在低层面徘徊,效率不高。第二节课由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他们自己观察,自己去发现。当他们综合运用了五种感觉器官时,就获得了对事物更全面的了解。在生生、师生交流、研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活了,他们自觉主动地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叶子,方法多样、形式灵活、观察深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在反复的观察、研讨活动中获得的,是靠自己探究思考生成的,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内化了的知识,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猜你喜欢
叶柄毛毛形状
勒“狗子”
斗草
扭动的小蚕
毛毛猫的日常
毛毛猫的日常
毛毛猫的日常
荆半夏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火眼金睛
分一半
姜为什么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