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珠
随着赏识教育思想的提出,特别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理念的倡导,教师们的工作比过去显得小心谨慎了。尤其是在公开性的教学或对学生有文字性的评价中,教师几乎不敢触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教师们的初衷是好的,但笔者认为,凡事都要有一个限度,一味的或不适当的赏识,未必都是好事。
我们知道,学校好比是一个人才工厂,它“生产”出来的产品,将来必然投放到社会这个大市场中,必须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和选择。而社会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它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创造能力,更需要人才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而现实中,学生在认识上有了偏差,行为上有了瑕疵,教师却往往因为担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去或不敢正面拨开他们眼前的迷雾。实际上,这恰恰是助长了学生的坏习惯。这种“养疖子护脓”的做法,必然会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难以承受来自现实的压力,遭受更大的心理痛苦。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这种做法是教育,上的短见,是教育功用上的舍本求末。
一味赏识,还会模糊孩子的认识,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自我的认识。有些教师或许受赏识教育的影响,误以为“赏识”就不能否定,所以在课堂上,无论学生说得有无道理,都不置可否,或保持中立态度。有的教师给予学生含糊肯定: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或你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弄得學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对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不仅会造成误导,甚至会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不适当的赏识,会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模糊和理解上的偏差。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学生阅历的增长,也许影响会逐渐淡化或消除。但由此造成的学生对自身认识的错位,恐怕会影响久远甚至难以改变。在写给学生的评语中,有的教师明明知道一些学生缺点很多,却不能够正面指出,只是不疼不痒地提醒“不怕楼房高,只要根基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众化评语,对成绩差及缺点多的学生来说,看了等于白看,丝毫不能引起他们的反省和触动。对家长来说也是雾里看花,还会误以为自己的孩子白璧无瑕。这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相反,那些对缺点和不足直言不讳的点击,虽可能一时“刺激”了学生,但却能使他们清醒地认识自己,从而让自己不断完善和走向成功。
曾记得,我的孩子在小学三年级时,老师在他评语的前半部分唱了不少的赞歌,结尾处却毫不含糊地指出了一个缺点:“但胆小”。对前面的优点,我们看了虽高兴倒没十分在意,而“但胆小”3个字却引起了我和孩子的高度重视。其实,孩子胆小的缺点,我平时也是知道的,但总觉得没什么。经老师这么一提醒,我才觉得已不是一件小事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胆量,使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笔者认为,赏识应该有一定的分寸,批评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时必要的批评,会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或许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推进器和催化剂。而一味地赏识,也许就是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糖衣炮弹”,是健全人格塑造中的温柔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