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芳 沈 文
如今,随处可见的假文凭、混文凭现象,就像一场蝗祸,正蚕食着人们对文凭的信任与崇敬。
的确,当知假买假成为寻常事,当假文凭成为升官发财的凭据,当任人惟贤变成“任人惟证”,当买假者的心里再无一丝羞愧感,假文凭的泛滥就不足为怪了。
文凭“含金量”为何贬值
文凭长期以来一直是拥有较高知识水准的象征,著名大学的文凭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符号。学历证书、考级证明、资格证书……种类繁多的证书一方面令人们眼花缭乱,同时,一些证书也被当作了在求职、评职称、晋升等过程中的法码。
最近,深圳某单位给南方某大学寄去了4份不同样式的该校毕业文凭并要求鉴别真伪。结果经鉴定,这4份文凭全是假的。
文凭本是一个人学历的证明,取得一张文凭往往要花上十几年寒窗苦读,而现在文凭的水分问题已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一些人花点小钱买个假文凭,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还可以堂而皇之地将这些文凭装入自己的档案袋,找工作变得容易了,升官也有了资本。
全国持假文凭者的真实数字到底有多少﹖人们虽不得而知,但虚报学历和持假文凭的现象到处泛滥,却是不争的事实。更令人忧虑的是,如今还出现了不少虚假的“真文凭”。
说它“真”,是因为这些文凭上都盖着正规大学的章,有校长的签字。说它“假”,是因为所得的文凭并不能证明持有者的水平和学历,而是以一些虚假的手段出笼:一些学校为了牟利,打着函授和继续教育的名义,随意开班,学员只要交上一笔不菲的费用即可买个“文凭”;一些门路广的干部、商人,尽管没有上过一天课,却可以打着“深造”的名义,通过关系从学校弄个“正经八百”的文凭;还有一些人则干脆找“枪手”代考混文凭。与街上买来的假文凭不同,这类假文凭更具有蒙蔽性和欺骗性。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哪是在追求真才实学,完全是在不择手段地给自己脸上贴金。难道我们国家真的到了本科生严重过剩、各行各业非要博士、硕士才能胜任的地步﹖
正是这种变了味的“文凭热”,使人们感叹今天的文凭“含金量”在大大地贬值。
权学交易带来学术腐败
假文凭、混文凭为何会如此泛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如今,不管是买来的还是混来的,利用好“文凭”这块“敲门砖”,往往就能抬高身价,骗取到好工作,甚至是官衔薪俸、名誉地位。
近些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之余不忘给自己“充电”,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也有少数官员,学费是公家出,论文是他人代写,考试是别人代考,而自己惟一要做的,就是“拿”文凭,为升官积累资本。
对此,一些政协委员强烈呼吁:管一管官员攻读学位中存在的这种“权学交易”不正之风。文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水平,但是如果搞成了绝对化,必定出假,比如巨贪胡长清就弄了个某名牌大学的假文凭。其实,此类假文凭应是一戳就穿的窗户纸,组织人事部门只要查一查其“求学”时间,就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真在学校求学了。
“权学交易”下产生的“真文凭”,使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学法律的不懂法,学经济的不懂经济,学新闻的不懂新闻”等尴尬事实。这不仅败坏了学风,使我国的学位水准大打折扣,为那些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人提供了升官的台阶,更打击和挫伤了那些踏实学习、认真工作的人,使人们对神圣的学术殿堂产生信任危机。
“权学交易”是双重腐败。受利益驱动,一些著名大学也不再是世外桃源,而开始为少数干部、官员授予了“泡沫”大小不等的文凭。
靠着文凭这棵“摇钱树”,一些高校和院系财源滚滚“生意”红火。
重学历不如重“学力”
面对近年来假文凭泛滥这一令人忧虑的现象,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现行人事体制方面的“惟文凭主义”和“文凭越高越好”倾向对此起了不正确的导向作用。在西方国家,一般政府公务员大学本科毕业即可,硕士、博士则多是为从事学术研究而培养。而我们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职称评定等诸多政策如今都是以文凭为标准。这些政策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使文凭在实际工作中有了太强的刚性。
单位用人导向上的“惟文凭主义”,学术界浮躁学风导致“文凭=资源=金钱”的等价交换观念滋生,这些都为制造贬值的文凭创造了生存空间。大家一窝蜂地去攻读所谓的硕士、博士,颇有文凭“大跃进”的趋势,而一些学校则采用“宽进宽出”的模式,使得文凭的信誉大大降低。但是,泡沫文凭毕竟造不出真正的人才,更不用说具有优秀素质的领导干部。
上海市政协委员蒋天纵建议:应对职称评定、职务提升、论文评审等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有条件的可在学院网站公示,这必然使那些靠“剪刀糨糊”混学位的人没了市场,文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就会大大提高。
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教授则介绍:在国外做一篇博士论文,要有开题报告,要经过15个权威同行的论证。我国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构成虽然也要求聘请校外专家,但一些导师和学生往往找熟人来充当。因此他建议:如果在这方面有一些回避性的规定,或者在备选专家库中随机选择人选,那将提高答辩委员会的公正性,质量关也就容易有保证,“泡沫学位”就会相应减少。
另外,文凭不能说明一切,真才实学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用人标准。如今,真正的高素质、高学历的领导人确实让人佩服,但有的领导人能力与工作水准很高,而他们的简历上只注有“高中文化”。可就是这份“低”学历,同样让人十分钦敬。因为,按眼下的作法,对他们来说,到大学弄个博士、硕士如探囊取物,但他们就是没有同流合污。
入世后,我国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用人部门必须转变观念,既重学历更重“学力”,这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才不会变成“虚火旺盛”的文凭“大跃进”。
(摘自《半月谈》原标题为《文凭遭遇诚信危机》本刊有删节、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