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初越 何江涛 张鲜堂
编者语: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即将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将通过这次大会,更进一步地成为凝聚和鼓舞全党的思想理论武器。认真体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中国共产党本来就姓“公”姓“民”,也必须永远姓“公”姓“民”,它不应该有一党之私,不应该有什么“特殊利益”。如果党不再姓“公”姓“民”,而开始姓别的什么东西,“群众不怨恨你才怪哩”。从这个意义来说,讲政治就是讲群众,只要党员们真正挂念群众、深入群众,为群众谋利益,我们党就不会垮台。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姓“公”姓“民”、深入基层、关心民瘼的党的优秀干部,他们是党的脊梁,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山西省长治市市委书记吕日周就是这样的一位干部。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吕日周式干部的涌现,我们党一定会更加赢得人民的支持,成为一个问心无愧的执政党。
吕日周,20世纪80年代初期,第一个道出“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理论的人。1983年,他出任山西原平县委书记,仅用3年时间,就使该县的工业利税超过了忻州地区其他13个县市的总和,“原平经验”轰动一时,时任人大委员长万里和国务院总理李鹏都曾亲临视察并给予了肯定。
1998年底,吕日周主政新成立的朔州市,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又把“原平经验”放大为“小政府,大社会”的“朔州模式”,再领风气之先。
2000年2月,吕日周作为长治市市委书记,以改革家的激情,把长治变成了第二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撤去围墙,走向广场
漫步在长治市,让人们感到震撼的,还不在于市容的整洁干净,而是长治市委、市政府,居然没有神秘与令人敬畏的“大院”。这个“没门”的政府原先的院内“小花园”,被开发成了公众游玩之地。
那时人们都担心,这不是为那些上访者擅闯政府大楼提供方便吗﹖后来发现并不存在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吕日周主张拆墙后,主动来到广场,直接面对群众,解决群众的问题。
吕日周经常带领各级干部到广场现场办公。这一措施被称为“广场对话”。每场对话,政府会预先发布公告,鼓励群众自发参加、提问题和提建议。
拆除围墙、走向广场,是长治的政治生活走向公开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其象征性、激励性的作用更大一些。同时,长治市委、市政府不玩花架子,扎扎实实地推出了一系列让官场透明的制度和措施,还加大了干部人事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更难得的是,在长治,市委的一系列决策,包括书记办公会议纪要、常委会议纪要、党政联席会议纪要、常委民主生活会议纪要,全部在《长治日报》上公开发表,以此增强工作透明度,提高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
让报纸成为监督利器
长治的日报与晚报,正担负起长治“言论广场”的责任,其针砭时弊的锋芒和力度熈罟内不少新闻同行对此艳羡不已。
吕日周来到长治不到3天,就邀《长治日报》主要负责人一起座谈,他批评报社太谨小慎微,没有起到真正的舆论监督的作用。他希望报社办一张能改良长治新闻空气、政治空气的真正的报纸牥斐鋈省乃至全国一流的报纸。
2000年4月12日,《上党晚报》以《赌桌上捉住乡党委书记》为题,报道了壶关县一个乡党委书记在工作时间聚赌,被公安机关查获的消息。当天,吕日周批示:“抓住反面典型,一查到底,全市人民展开讨论,怎么处理这个乡党委书记。”《长治日报》于次日头版刊登了3篇讨论文章:《这哪像个共产党员》、《农民最恨这种“官”》、《老百姓真不放心》。第三天,大讨论仍在继续。市纪委闻风而动,赌徒书记被免职。这是《长治日报》创刊以来首次大功告成的重磅监督报道。
与此同时,报社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记者下基层采访,遭到全程跟踪。有的记者的批评稿子受到相关部门千方百计的刁难,幸而吕日周和长治市委一班人始终旗帜鲜明地支持舆论监督,为之鼓劲和加鞭。
2000年8月,长治市委宣传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暂行办法》,要求除涉及国家安全、机要和保密的工作外,一切公务活动,都必须接受新闻舆论监督。
2001年3月,《上党晚报》记者李慧良发表一篇报道,反映长治市壶关县店上镇山后河村“27名学生流失了20名”。吕日周看了,当即在《上党晚报》和《长治日报》上刊出写给分管教育的副市长的批示,措词严厉:
“秦来英副市长……教育系统是如何贯彻西沟会议精神的﹖山后河村的严重问题,我看不到任何一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报告,可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差距有多么大犖颐遣皇蔷常开教育工作会吗﹖可在山后河村,这一切等于零,‘春风不度玉门关变成了‘落实不到山后河村了牎
吕日周的批示见报时,这位副市长正在一个偏远县做调研。当天下午,她就赶到后山河村,在那里蹲点一周,解决了当地儿童失学问题。经由这件事,长治的新闻舆论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得到了提高。
深入基层,还得深入人心
吕日周善于搞调研,来长治不到两年,全市146个乡镇就跑了135个,在基层住了50多夜。为了进村方便,吕日周还经常骑单车下乡,因此在长治又有“单车书记”之称。吕日周这样一带头,大批干部也把下乡调研当成了平常事。
沁县漳源乡是长治最贫困的地区。吕日周决定以此为考察长治农村工作的重点,2001年至今,吕日周已十几次深入该乡。吕日周在最初几次调查中,就发现这个乡冗员过多,农民负担过重,便与乡领导一起研究制定解决措施,不到一个月,就使该乡每年为群众减负20万元。2001年,刚过完元宵节,吕日周就带领市县150余名干部,分成32支工作队,冒雪分赴漳源乡32个村,一户一户帮助农民制定新年的增收规划,足足经过了半个月的努力,村村确定了主导产业,户户落实了增收项目。
吕日周在长治对干部提出“三深”要求,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以在漳源乡调研为例,工作队必须坚持每天清晨6时就给各个村的党员干部上党课,讲长治的改革发展和外地的先进经验,然后干部入户,与群众拉家常、谈致富,分析市场。在此过程中,工作队必须严格遵守“不花下边一分钱,不许下边一人陪,调查不漏一个问题,处理难题不留一点尾巴”等9条“铁纪律”。
去年腊月二十八,吕日周到贫困山区看望困难户,请大家畅所欲言,多给市委、市政府提意见,但没人提出批评。到了中午,他决定和大家一起吃顿饭。和他坐在一起的一位残疾老人给他夹菜时,因为紧张,菜掉到地上。吕日周一边同别人聊天,一边弯腰把菜从地上捡起,毫不在意地放进嘴里。老人家顿时泪流满面地说:这么多年了,我这才又看到当年八路军、共产党干部的作风犛谑抢先巳缬銮兹耍言无不尽地倾诉自己的困难。吕日周也为之恻然落泪,临走时送给这位老人一笔钱。
吕日周是真正用心去了解百姓疾苦,真心与民众推心置腹,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所以,无论是去农村调研,还是在国企调研,他得到的信息总是比别人更多、更全面,人们都愿意向他说出真话。
改革者的急躁
据说,和吕日周共事是件高度紧张的事情,比如一次他接到一些关于某国有企业内部腐败的材料,气愤得夜不能寐,凌晨2时召集党委成员、有关工作人员前来开会,要求迅速查处解决;有时心血来潮,凌晨五六时,他叫上数名下属,一起骑车下工厂或到学校作调查研究。吕日周这种突如其来的“晚会”和“朝会”,并非一例两例,对于他的下属和同事们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
在2001年一次市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上,吕日周坦言了他的急躁感的两个来源:
一是“长治落后得不能再落后的经济状况,使我感到肩上担子重,一种不可遏制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其次,“近几年,在不少地方和单位,在不少人那里,批评与自我批评已经被吹捧与自我吹捧所取代。我很痛恨上述庸俗作风,想在长治很快扭转这种风气。所以,常常运用那种急风暴雨、疾言厉色的批评,以图达到下猛药、治沉疴的目的。”
据悉,长治近两年多来,对贪污腐败干部的惩治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从2000年到2001年8月之间,长治共查处案件1651件,处分党员干部1593人,其中县处级33人,有115人被开除党籍,24人移交司法机关,追回经济损失900多万元。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2001年民众“赴省上访率”比上年同期下降84%。
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和反腐力度也没有“拖累经济”,长治财政收入在2000年增加1亿多元突破15亿的基础上,2001年达到了近18亿元。
破旧校舍改造、教师工资补发、老城改造、森林防火墙建造……这一系列工作、工程在长治的进展速度都快得令人称奇。
吕日周的急躁,应属于改革者式的急躁——不能容忍虚伪与萎靡的生活、工作方式,总是全身心投入,总是渴望着发展,要求着变化……
政府的创造与人民的创造
吕日周在18年前提出的“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理论作为转轨时代的权宜之计,已不再适用于今天,但它最核心的那部分意图无疑在吕日周的改革意念中坚持了下来,并转化成了今天的“双创”理论——即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推进党政机关的自身改革。
吕日周现在要做的,其实还是要完成这件事情:让执行计划经济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接受转化,找到自己的位置——政府应当从竞争领域中退出,去谦卑而细心地创造一个让人们放心、惬意的创业环境,而创造财富的真正主体,应还给社会,还给全体人民。
所以,我们要说,吕日周的事业,不只是单纯的“清官”的事业——只对“上面”负责,更是改革家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与时代的理性负责。我们看到,吕日周的诸多举措,不仅继承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道德风范,有时他的作为会使我们联想起焦裕禄、孔繁森的身影。更具时代特色的是,吕日周是在用老八路的忍苦、耐劳的精神,去做新八路的改革创新事业——包括推进政府的职能转型、促成人民意志的觉醒。
(中生、张源荐自《南风窗》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