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柱
作家张抗抗曾收到一位老读者的信,信中说,你的书中有文字上的差错,都在信上,请你自己去看看。
张抗抗就仔细地阅读了这封信,并逐一校对,果然发现信中指出的自己的代表作《牡丹的拒绝》和《情爱画廊》中的文字差错全都存在。于是她立刻找到了那位读者向其致歉,并在以后的作品中多次“检讨”自己。
“败笔”是写作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无论哪一个作家也不敢保证自己的作品没有一点疏漏,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败笔”,而在于是否承认“败笔”,怎样对待“败笔”。
由此我又联想到,从政也是一种“创作”,有时也可能会出现“败笔”,只不过说法不同罢了,这种现象应该叫“败绩”。“败绩”与“败笔”相比,不仅更容易让人发现,而且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比如在某某执政期间,建造了几项“豆腐渣工程”,发生了几起恶性事故;洽谈了几个“泡沫性”项目,造成了几笔重大的损失;提拔了几个贪官,捅出了几处巨大的“窟窿”。诸如此类,等等。
然而,我们却很少听到对这些“败绩”的陈述和检讨。讲起“政绩”的时候,几乎个个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说了一二三四,还有五六七八。而“败绩”呢,却只字不提,甚至谁说了就跟谁过不去,谁说了就跟谁没完。
现在有些为官者不敢讲自己的“败绩”,原因之一就是怕丢自己的官帽子,因为这顶官帽子给他个人带来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所以,这样的人是不敢讲自己的“败绩”的。相反,如果他做官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而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那他就不怕失掉什么,也就敢讲自己工作中的“败绩”了。
有些为官者,不敢讲自己的“败绩”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想改正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因为他有这些“败绩”,才招来了那些行贿、买官等违法违规之徒,从而给自己带来了财富。如果他是一个没有“败绩”的官儿,如果他是一个有了“败绩”能及时改正的官儿,那谁还会给他送钱送物呢?他个人还会捞到什么好处呢﹖
敢于讲自己“败笔”的做法是明智的,同样,为官者的“败绩”,也不会因为本人不讲而消失。只讲“政绩”不讲“败绩”的做法,正好让那些“败绩”多多的人浑水摸了鱼,结果是不该奖励的受了奖,不该升官的升了官,这不仅是对“政绩”突出者的不公,更是对民众的不公。
(金卫东荐自《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