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我的名校文凭贬值了

2002-04-29 00:44周欣宇
党员文摘 2002年9期
关键词:校门复旦文凭

周欣宇

去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张芊,毕业后在广州一家报社工作。由于干得不开心,她萌生了跳槽的念头。起初,她把再找份工作看得很简单,认为就凭自己的复旦文凭,找份工作绝对不会有问题。没想到,在接连几次面试中,和人家说自己是复旦的,对方脸上一点反应都没有。

她感觉这和她一年前找工作时的情形已大不相同了。那时,她只要一报家门,招聘的人没有不对她另眼相看的。难道仅过了一年,名校的文凭就贬值了吗?

去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赵璐和张芊有着同样的困惑。毕业后,她在一家专业网站工作了一段时间,觉得这份工作枯燥乏味,收入也不理想,就找了个机会和经理面谈,想换一个部门,并且提高工资。

“我是北大毕业的……”没等赵璐说完,经理就打断了她的话:“我关心的是在这一年里你比别人多做了什么。”

一个名校身份是找一份好工作的敲门砖和最权威的介绍信,很多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对此深有感触。不管总体就业形势多么严峻,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仍然供不应求。在一家事业单位多年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王女士说:“对于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所毕业的学校可能是判断一个人基本素质最可靠的依据之一。而从大学生变成有工作经历的人以后,这个人的能力、水平都可以在前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找到答案。所以,名校的光环往往只能够在你工作的第一年里给你帮助,而一年以后就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了。”

3年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阎先生对此深有感触:“我最怕的事情就是领导提起我是清华的。因为那就意味着我有什么工作没做好,领导不满意了。”

目前,赵璐还暂时留在原来的岗位上,因为她明白“等有了点成绩再提要求也不迟”。而张芊如愿以偿,跳槽到一家自己喜欢的媒体。她说,成功的关键是她及时调整战略,在面试时充分展示了自己在一年中的工作实绩。

(宋摘自《中国青年报》)

猜你喜欢
校门复旦文凭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风雨中陪考
国内“奇葩”大学校门盘点
别让校门隔开知识与生活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一兜橘子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反思我国的死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