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文化

2001-12-05 17:41魏承思
英才 2001年10期
关键词:南怀瑾著作儒家

余 姚 魏承思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然而,近代中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遭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和侵略。一些知识分子寻找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结果把账算到了传统文化头上。他们以为是旧的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儒家学说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拖累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五四”前后的一班人,为了使中国走向现代化,提出打倒“孔家店”,推翻旧文化的口号。可是他们分不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什么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积累起来的精华,什么是后人穿凿附会、肆意曲解、加进去的糟粕,结果把精华与糟粕一起抛弃。旧文化被抛弃了,新的中国文化是什么却没有人知道。胡适等人更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要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他们就这样把文化传统拦腰砍断,致使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化传统不绝如缕,命若悬丝。

南怀瑾从青年时代起就一心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大陆到台湾,从美国到香港,漂泊天涯,四海为家,但一直苦心孤诣地在为重建中国文化奔走、呼号。无论是在著作中、讲堂上,还是在与学生或友人的言谈中,南怀瑾都表达了对民族文化发展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都亡掉了,这就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南怀瑾说:中国在秦汉以前,儒、墨、道三家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六朝以后,换了一家,儒、佛、道三家成为文化主流。因此,一个人必须深入儒、佛、道三家的学问,由博返约,融会贯通,才能掌握中国文化的精义。如今的学者所受的都是西式教育,大多将人类文化知识分门别类,成为专攻一门的专家。因此,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门径,使南怀瑾不同于一般学者,而能出入于儒、佛、道之间。

历年来,海峡两岸陆续出版了南怀瑾先生的许多著作,但一般读者很难有机会系统地研读他的全部著作,于是往往从本身所接触到的部分去给南怀瑾定位,而有儒家、佛家、道家大师等不同的说法。这就像《大宝积经》所言:“众盲摸象,各执一端。”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一根圆柱;摸到象耳朵的说大象像一把蒲扇;摸到象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绳子;谁都说不清楚大象的本来面目。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南怀瑾学问人生的全貌,新知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了《南怀瑾全集》。

全集包括了南怀瑾迄今为止所著的30种著作,以及与南怀瑾有关的附集四种。这些著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儒家、佛家、道家和文史诗词。当然这不是严格的分类,因为南怀瑾的著作大多是触类旁通的,有时以佛入孔,以老入禅;有时以禅入老,以孔入佛;有时以孔入佛老,有时以佛老入孔;有时孔老佛俱入而俱不入,有时孔老佛俱不入而俱入。所谓四大类的分法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已。

第一类是儒学著作。诚如南怀瑾所言: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五经”指《诗》、《书》、《礼》、《易》和《春秋》,乃是中国上古文化传统的总汇。“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专属于孔孟之道的学术思想。“四书”到两宋以后逐渐盛行而取代“五经”的地位。南怀瑾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奥,而且每每有独特的见解。收录在全集里的这方面著作有《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五种,都是南怀瑾历年给学生授业解惑的讲稿。

第二类是佛学著作。这部分著作所占数量最多,包括《维摩精舍丛书》等18种。

第三类是有关道家学术的著作,主要是《老子他说》和《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两种。

第四类是文史诗词著作,包括《中国文化泛言》等五种。《中国文化泛言》集中南怀瑾历年来所写的各种序言,内容精蕴,包含广泛,发挥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可藉以了解南怀瑾思想精神的大概。《新旧的一代》解剖当前社会问题,诊断青少年思想病症,指明惟有具良好教育基础及文化修养的人,才能提升更高的政治层次和经济境界。南怀瑾对中国传统谋略学造诣很深,曾编辑过一套《正统谋略学丛书》。然因谋略学既可为正人君子立身行世的借镜,亦可被不肖之徒用做兴风作浪的工具,故南怀瑾极少公开传授这方面知识。但他的《历史的经验》引《正统谋略学丛书》中的《长短经》、《战国策》等书,由历史事实的例证,透彻分析在人生舞台上,正反相生、反反复复、因果报应的道理。读者由此也可稍知谋略学的梗概。南怀瑾的两本诗集《金粟轩诗词楹联诗话》和《金粟轩纪年诗初集》更值得注意。他对诗词有深入的造诣,才情横溢,意境旷远,出入于义山、李、杜以及钱牧斋、吴梅村之间。两本诗集所录诗作,多以方外禅诗韵味,掩映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别树一格,不同凡响。《金粟轩纪年诗初集》更以时间顺序编排,从不同时期的诗作,亦可大致了解南怀瑾的人生旅程。

南怀瑾的儒学著作有五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以经解经。也就是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依靠熟读原文来理解儒家经典。因为在这些经典中,前文的意思往往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释。只要前后篇章贯而通之,就自然能理解经典作者原来的思想。《论语别裁》的写法基本上就是运用了这种以经解经的方式。

二是经史合参。也就是将儒家经典与相关的历史记载对照、比较、融会,来参究经典作者当时所表达的思想。如《论语别裁》以《论语》与春秋时代的史迹相融会,看到当时社会、政治的混乱面貌,以见孔子所开创和确立的文化精神之伟大。《孟子旁通》以《孟子》七篇本经结合战国时代相关历史资料,来说明孟子存心济世的精神所在。

三是旁征博引。南怀瑾几乎在每一种著作中都以其渊博的知识,包罗诸子百家思想精华,融会中外古今学说于一炉,且往往能触类旁通,解答令历来名儒却步的难题。例如,《大学》中提及的“知、止、定、静、安、虑、得”七个修证层次,是先秦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化学养的特色,也是儒家心传的修养功夫。虽然这“七证”对后世影响甚巨,但《大学》中并未具体说明如何实践。宋明以来的理学家囿于门户之见,而无法疏解清楚。南怀瑾在《大学微言》中借用佛道两家学术来阐明“七证”功夫,因而超越前人的见解。

四是深入浅出。南怀瑾讲课写书都喜欢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易懂,态度平易近人,语言机智幽默。例如,以往《易经》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玄妙、莫测高深的感觉。南怀瑾的两本易学著作则以独特的妙悟胜解,把高深的易理说得人人能懂。通过南怀瑾的讲解,读者会发现《易经》其实是一门很平易的学问。

五是贯通古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南怀瑾儒学著作的最大特点。在他看来“四书”、“五经”都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但理解这些经典不能泥古不化,而要结合时代的变迁。在《论语别裁》和《大学微言》中,南怀瑾不但每每联系今人今事帮助读者理解经典作者思想,而且经常比照现代世界文化潮流,指明自己民族、国家今后应该要走的路线和方向。因此,南怀瑾的著作填平了古今文化隔阂的沟壑,成为当代中国人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

猜你喜欢
南怀瑾著作儒家
柴文华著作系列
赵轶峰著作系列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杨大春著作系列
李帆著作系列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南怀瑾做人的『双重标准』
“告密”也是慈悲
南怀瑾: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