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烈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日益严峻。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为我国在新的世纪里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科教兴国必然包括管理教育在内。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重视管理并着手抓管理教育与培训已有近20 年历史。但面对新的世纪,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因此对管理和管理教育与培训也提出了很多不同以往的新要求。必须考虑到前景发展中种种新的因素, 才能使管理教育和培训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衔接, 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真正适应今后时代发展的需要。
管理教育与培训内容应有前瞻性
进入新世纪,世界经济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带来的冲击。 互联网的应用正以空前速度渗透到全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是对管理教育和培训提出的一大挑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培养经济建设人才, 从开始培养到学成参加实际工作,需要经过若干年时间,我们的管理人员不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 再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进行“补课”,而应在学习期间就能掌握应用, 这就要求管理教育与培训在内容上必须具有前瞻性。
网络化、信息化,包括电子商务,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更是管理问题。因为他们的应用都必须落实到量大面广的管理层面上, 因此这些就不能不成为新世纪管理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内容。当然,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与竞争的加剧, 正在不断出现新的经营理念与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例如以人为本的原则、 文化因素对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也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管理教育与培训应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
我国的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模式或理论可以照搬照抄。 处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管理问题也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现成做法和答案。管理教育与培训所要培养的人才,应是在当前和今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能掌握主动权的专业人才。 这应是管理教育与培训的基本出发点。
世界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失败。 在各种管理问题中所体现的表面现象虽情况各异,但如果深入剖析,就会发现一些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在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中,之所以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有时顺利,有时困难,正是由于我们是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遵照或者违背了某些客观规律和某些管理的基本原理或方法。管理教育与培训正是要从管理的现象入手,训练学员对问题加以思考、解剖、提炼其中的共性规律,进而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我们强调管理教育与培训要源于实践,就是要从管理问题的实际出发,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情、民情、厂情去解决问题。而又强调要高于实践,就是要从问题的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规律性,从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使我们的认识和管理水平逐步深化与提高。
近一二十年来,国际上管理理论有了很多新的发展。例如上世纪80 年代以《公司文化》(1982年)、《追求卓越》(1982年)等为代表,90年代以《企业重组》(1993年)、《第五项修炼》(1994年)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管理著作的问世, 都是随国际经济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现在有关网络经济、 新经济等理论对管理的影响就更大。不学习掌握管理的前沿知识和理论,在纷繁复杂的管理现实面前,就会如堕五里雾中而不知其所以。因而,管理教育与培训要始终把传授现代化的、科学的管理理论放在教学课程的首要位置。
大力培养和提高“以变应变”的能力
进入新世纪,国内国际影响经济管理的因素正在发生巨大而迅速的变化,前景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处于这种环境中的经营管理专业人员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应对措施,已成为对我们的一项重要考验与基本素质要求。 如何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作出及时而正确的反应, 这方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基础还在于管理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一直是单向的,即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只要牢记老师所讲内容,照本背熟,考核就会取得好的成绩。这就造成学生的信息“输出”与给他的“输入”一样,没有要求他对信息进行“加工”, 即进行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也就习惯于事事按照上级的布置照章办事。但新世纪的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改革的深化正使企业的前途命运越来越掌握在自己手中,创新正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 培养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将决定我们的未来,这就需要把过去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为双向的、在教师与学生间能形成互动和沟通的教学方式。
国外的案例教学与管理游戏之类的教学方式,就是双向交流的有效形式。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根据每一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管理游戏教学中也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促使学生不停留在教师讲的东西上, 而要经过自己的吸收消化,通过思考把自己的认识讲出来,不论自己的见解如何不成熟, 甚至还如何幼稚,但总是在自己动脑筋上得到锻炼。这种教学方式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实际,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思维能力,才能在出现新的情况,面对新的问题时,作出及时的、灵活的反应。所以, 新世纪在管理教育与培训的内容上, 除了应更加注意国内国际经济发展中影响管理的新动态、新理论,给予学员新的知识外,同样重要的是, 在教学方法上怎样培养学生“以变应变”的反应能力、反应速度,以及思维方式上的创新才能。 这正是新世纪对管理教育与培训提出的一个比以往更为重要的新课题。
不断提高管理专业人员的表达才能
从事管理专业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和沟通,每一项活动都在与人打交道,提高表达才能对管理人员极为重要。因为对管理者来说,其表达能力和表达水平的高下,直接影响到他的对外形象,反映了他的文化功底、文化品位和基本素质,从某种程度上更反映了他所代表单位的对外形象,在国际交往中尤其如此。因此,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是管理专业人员的一项基本功,而这需要在接受管理教育时就得到基本的训练。
在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表达能力难以得到锻炼, 可是用案例教学或管理游戏之类的教学方法,就使每一学生都要在教室中讲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怎样才能表达得到清楚,使大家明白你想要说明什么,你的思维逻辑是否清晰,这些对学生都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尤其在当着不少师生面前自己成为一名“主角”时, 更有利于锻炼自己的胆量与表达技巧。所以重视这方面的训练应作为管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表达水平,要先从能“说清楚”开始, 再上升到讲究谈话技巧。这套基本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但它的起点应该在管理教育与培训中。
口头表达能力,不仅仅个口才问题,其背后更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功底。 要使自己一套想法有说服力,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有时同样一个问题,你如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这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有待一生的努力,管理教育自开始便应注意加强对这方面的引导。
提高方字表达能力目前看来更是当务之急,大有进一步“补补课”的必要,否则你再有高明的见解,表达出来词不达意,也是徒然。同时,在这开放的世界上,掌握一门或一门以上外语已成为一项基本要求。尤其对管理者来说, 如果对来自国外的新信息不能自如地阅读原文了解吸收其内容,那就缺损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 若要等译成中文后才能去看,则这些资料不仅是挂一漏万,有时甚至已经过时。在对外语做到会读、会写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在会听、会讲方面加以提高, 最后如能做到直接用外语思考,则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了。所以,进一步加强语文和外语水平,提高读写速度与文采,应列为管理教育的重要课题。
从“古为今用”中营造中国特色
我们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来武装我们自己。然而,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的管理因之也必然具有中国特色,这应成为我们管理教育与培训的着眼点。现在大学热衷于学习MBA课程,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一些名牌大学以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等国外名校的教材和案例为蓝本,这是我们在管理教育上的一大飞跃。然而,即使你把哈佛的教材全部学得滚瓜烂熟, 在国内你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企业领导人。 因为对我们这个刚步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有许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是发达国家所不存在,有些甚至是让人都难以置信的。所以,我们的管理教育也一定要具有中国特色,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地从中国的国情、民情出发,去考虑和解决问题。
我们的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 但我们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后裔,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很多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在今天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仍闪耀着耐人寻味的光芒。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我们有些走在国际竞争前沿的企业已为我们起了示范作用。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进出口自主权。这些企业的目标大都是为了“出口创汇”。可是海尔集团的目标却是“出口创牌”。他们认为,只要海尔的品牌在欧美市场站住脚、扎下根,就不愁创不了更多外汇。果然,2000年海尔的全球营业额达到了406亿元人民币,创汇2.8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创汇增加了103%。“创汇”和“创牌”仅一字之差,但却大有高下之分。这就是《孙子兵法》所强调的要“以奇胜”。是“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河”的哲理与智慧在当今时代的生动写照。
我们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与以往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最大不同是无形的东西比有形的资产更有价值,更珍贵。早在2500年前,老子在《道德经》里就讲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说的“有”是指有形的、物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包括各种物质财富;“无”则是指无形的、非物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并不是不存在,诸如知识、经验、技巧、战略思想、点子、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的形象、产品的品牌等等。现在的企业竞争,表面上看是有形的企业经济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无形的经营谋略的竞争,是经营智慧的较量。
在新世纪要培养的管理专业人才,面对的是全球化的格局。因此需要“立足当地,放眼全球”,否则不可能应付新的挑战。 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始祖鬼谷子早就说过:“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我们正是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天下之目”、“天下之耳”、“天下之心”的人才,才能使我们的管理专业人员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无我有”是产品竞争诀窍之一。在管理教育和塑造管理专业人才上其实也一样。“古为今用”正是别人没有而我们所独有的,是我国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所以在管理教育上,我们既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做到“洋为中用”,也不能忘记发挥我们自己的特点,从“古为今用”营造中国特色。
(中国企业联合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