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明星效应,由文化向经济跨越

2001-06-20 18:27文/李春林
全国新书目 2001年5期
关键词:陈逸飞姜昆凤凰卫视

文/李春林 金 丹

2000年11月,美国著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刊登了2000年度中国大陆50富豪排行榜。本书通过对这50位富豪的创业历程和经营智慧两大方面的分析,试图探寻每一位财富英雄的成功轨迹,对他们在艰难创业中所迈出的每一步,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他们在创业和经营中所表现出来的超凡予以总结,以利于商界朋友参考。

卓别林刚领到第一笔很高的片酬时,欣喜若狂。有一个制片人冷静地告诫他:很多人就是这样一步步毁在钱上的。卓别林问:那你知道有多少钱能毁了我呢?于是那位制片人又告诫他:当你还能理智地支配钱时,就能获得心理上最大自由,但如果你已经不知道该怎么花太多的钱时,那就离毁灭不远了。我还能理智地支配钱。

——杨澜

自觉地培养与男性世界争霸天下的潜质

杨澜乃是在男性世界里玩命地奋斗,才取得了相同于甚至是超乎电视界众多男性的成绩。许多人对杨澜离开中央电视台是感到莫大的遗憾的,而当杨澜再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时,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成功女性。

回家:善于在再度“崛起”前休整

1999年10月,杨澜回家了。

这位凤凰卫视的“当家花旦”告别了自己的《杨澜工作室》,告别了自己曾经孜孜以求的事业,回家了。她说自己太累了,想多些时间陪陪家人和孩子,她要给丈夫和孩子爱,也要在那里寻找爱。她似乎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她相信自己的丈夫会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幸福。

杨澜在事业的高峰能很潇洒地抽身,这是令人佩服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惋惜杨澜的选择(这选择不仅指她退出凤凰卫视,而是指她或完全选择事业或完全选择家庭),不是惋惜她可能会成为一个家庭主妇,而是惋惜杨澜曾经的辉煌会就此打住。

果不其然,消停了没多久,差不多也就是打个盹儿的功夫,杨澜就“缓过来了”,不仅重出江湖,而且杀入了更消耗心智和体力的商界。看来所谓“回家”不过是打个盹儿午休。

以网络新秀跻身富人之列

杨澜搞网络也许是一种必然,早在1997年11月杨澜参加联合国全球电视论坛时,她的发言题目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电视从业者》。而今她的确成了不折不扣的“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淘金者”。

名人“触网”按说不算稀罕事儿,姜昆、陈逸飞早就办起了自己的网站,并且这一热潮方兴未艾,可杨澜跟他们的“触网”不一样。先是有雄厚的资金支撑,一出手就是三千多万港币收购了不太景气的“良记”,改头换面后的“阳光文化网络公司”成功地炒作了“杨澜+网络”的概念,一推出就“圈”了10个亿,也算创造了网络经济的一个不小的神话,不仅给姜昆、陈逸飞这些“触网”的名人们上了一课,连网络界的“精英”们也都瞠目结舌。

“阳光文化”是一个制作、出售电视节目的公司,主要是人物专访、人物传记等专题片,与网络根本就没有多大相干,最多不过是把节目在网上播放一下(还得是在“售卖期”结束后,片子已经基本成了“旧货”的情况下,否则先播后卖肯定卖不出去)。

至于为何“名人效应+网络概念”可以套钱则是一个更复杂的心理游戏。诸如“由于人们对杨澜普遍看好,股民极力追捧”的分析隐含着如下逻辑,即股民们是因为相信“杨澜做的电视节目”加上网络的传播能够卖到足够多的钱,才来捧杨澜的。但真实的逻辑显然并非如此,而是所有投资者都是因相信“别人会相信杨澜做的电视节目加上网络传播能卖到足够多的钱”,才来追捧杨澜的。所有人的回报预期都来自后来跟进的投资者而非真正的消费者。

猜你喜欢
陈逸飞姜昆凤凰卫视
姜昆有座艺术收藏馆
画布上的浪漫与唯美
用视觉艺术向世界表达中国韵味
陈逸飞:视觉,逸飞
名人读意林
图说天下
陈逸飞“油画失踪”始末
姜昆含泪追忆李支华:我的搭裆我的父兄
笑星姜昆谈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