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视觉艺术向世界表达中国韵味

2017-03-31 20:53胡文杰
文化交流 2016年11期
关键词:陈逸飞视觉艺术纪念馆

胡文杰

赶在“大师的起跑线:陈逸飞素描作品展”闭幕之前,9月22日,我在上海泰康路田子坊陈逸飞工作室旧址观看了这个非常难得的展览。田子坊是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时尚地标性创意產业集聚区,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艺术街的街标雕塑上方的飘带把五大洲四大洋的艺术家们联结在一起。这次展出陈逸飞各个时期的素描写生共70幅,显示他扎实的绘画功底。这也是陈逸飞的素描作品第一次公开展示。

走进陈逸飞纪念馆

其实陈逸飞是浙江镇海人,1946年出生在宁波北仑(原属镇海)新碶镇星阳村陈家大院。

一个丹桂飘香的秋日,我走进了位于宁波镇海区的陈逸飞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青翠的草坪和绿树之中,“陈逸飞纪念馆”匾额由他的好友、同乡余秋雨题书。

在著名画家陈逸飞逝世三周年的时候,他的家乡为这位卓有才华、但英年早逝的艺术家建立了个人纪念馆。纪念馆的管理人员告诉我,陈逸飞纪念馆是当地政府投资的,由一座位于风景点内的老宅“镇海人家”改建而成,纪念馆面积约750平方米。我流连在这座纯中式风格的两层小楼里。第一层是一个展示大厅,以陈逸飞先生的雕塑为主体,用图文介绍他的生平;二楼由许多小展厅组合成陈列区,主要展出陈逸飞先生在油画、雕塑、服装、环艺等方面的作品。陈逸飞生前穿过的一套西装、用过的画架之类的物品,也在二楼固定的区域进行展示。

在纪念馆开馆仪式上,陈逸飞夫人宋美英当场朗诵了其诗作《美的使者——纪念视觉艺术大师陈逸飞先生》,表述陈逸飞的艺术属于全世界。宋美英及其亲友还在陈逸飞纪念馆前种下纪念树。

为纪念陈逸飞,当地政府先后举办了陈逸飞视觉艺术作品展、“陈逸飞故乡镇海行”专场晚会和陈逸飞电影作品纪念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2015年4月10日是陈逸飞逝世10周年纪念日,宁波美术馆举办“陈逸飞《鲁迅到平民学校去演讲》油画、连环画创作手稿展”,展出他创作的素描、水彩画构思手稿共30幅。

陈逸飞一生在诸多艺术领域大放异彩,尤其在油画创作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因而,纪念馆将仿古庭院式的建筑风格与陈逸飞作品的现代西方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特色。

他用油画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陈逸飞给人的印象是斯文儒雅、风度翩翩。对于故乡,陈逸飞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家门前的那条通往大海的小河。小河流淌着他对童年的记忆和对故乡的情思。

陈逸飞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创作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1980年陈逸飞赴美国留学,获艺术硕士学位,后在纽约从事油画创作并在华盛顿、纽约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作品多次参加香港等地的油画精品拍卖会。1991年他的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拍卖会上以135.5万港元成交,创下中国当代画家作品最高拍卖价。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和国内外收藏家广泛收藏。水乡风景、音乐人物、古典仕女,还有西藏风情,都是他画笔下的美丽景观,充满了江南婉约的怀旧情致。

早在1985年,美国《纽约时报》就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1983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画廊的主人阿尔曼·哈默博士在向世人推介陈逸飞时,撰文指出:“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指示而非肯定。”1984年,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古宅、庭院、亭台、花木,陈逸飞纪念馆犹如他的油画一般柔美婉约、韵味深长。

陈逸飞的画笔下出现了一系列古典仕女图。《浔阳遗韵》取意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诗意,以现代写实手法将画中三位女性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她们身着古装,围坐一方,或执纨扇,或抚琵琶,雍荣华贵,仪态万方。画面瑰丽辉煌,高贵和典雅几乎臻于极致。此画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接着《罂粟花》《夜宴》《西厢待月》《恋歌》《烛光》等作品相继问世,好评如潮。陈逸飞让所有来参观的中外观众倾倒和折服。

陈逸飞遵循着精致、细腻的完美准则,用炉火纯青的西方技法将他笔下的东方美人刻画得近乎“唯美”,展示出仕女那秀美的气质。

1985年,陈逸飞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科克伦美术博物馆举办纽约以外第一次个展,同年应邀为联合国创作水乡题材的油画,其中作品《桥》被选作5月10日的首日封,这是联合国首次用中国画家的作品作首日封。就在当年,年近九旬的哈默博士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特许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来华访问的外国嘉宾,受到邓小平的接见。哈默带来的礼物是陈逸飞寄托浓浓乡情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很显然,哈默把陈逸飞画故乡的桥与自己想努力架起的中美友谊之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难怪邓小平在这幅典雅华贵的油画面前,频频点赞:“好画,好画!”新华社立即作了报道,一时在国内外传为佳话。

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在陈逸飞纪念馆感悟到陈逸飞的成功,就在于他用油画的语言完美地向世界表达了中国韵味。

一位出类拔萃的视觉艺术家

陈逸飞从小喜爱电影。1992年起,陈逸飞开始拍电影。他的第一部艺术电影是《海上旧梦》。1994年底,陈逸飞拍了故事片《人约黄昏》,并由香港影星梁家辉与北京名模张锦秋联袂演出。影片讲述一个凄美动人、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有了这两次拍电影的经验,陈逸飞第三次开始自己投资拍摄一部纪实性电视艺术片《上海方舟》和套拍一部《逃往上海》的故事片。2005年,他导演拍摄电影《理发师》。《理发师》是他构思最多、挫折最多、花的精力最多的一部电影,拍摄期间他因胃穿孔住进医院,4月10日在上海华山医院去世。他在致力于美术创作的同时,把电影摄像机当作运动的画笔,在银幕上作画。

陈逸飞一直追求“大美术”,在国内他不仅最早倡导视觉艺术,而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成为视觉艺术的集大成者。陈逸飞以自己对美的追求和执著的工匠精神,一次次完善、诠释和延伸着大美术的理念。对他来说,他更喜欢的是“视觉艺术家”这一称谓。“我画画、拍电影、设计服装,如今还办起了媒体,有人问究竟该如何称呼我,我说就叫视觉艺术家吧。”陈逸飞在一次出席新闻发布会时作如是自我界定。

2004年春天,陈逸飞回到阔别58载的故乡。在浓浓的乡情中,他说得最多的也是视觉艺术。他认为故乡北仑是一个非常美的城市。他说:“北仑应该定位在‘江南海滨城市目标,将海滨的内容做全做精,以此来带动文化、旅游等协调发展。”“建筑是视觉产业中最大的产品。北仑的决策者已非常关注经济与人文、现代与传统的关系。要开阔视野,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陈逸飞生前多次自豪地说:“我是宁波镇海人。”

陈逸飞在文化艺术创作中,继承传统、洋为中用,赋予作品中国精神,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他用不朽的作品传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架起了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他为艺术执著奉献一生,更为世人所敬仰,成为故乡的骄傲。

我怀着缕缕情思,轻轻抚摩这幢两层小楼,触摸到的仿佛是一个游子的绵绵乡情、一颗赤诚之心……

猜你喜欢
陈逸飞视觉艺术纪念馆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陈逸飞:如果再有十年时间
乐器演奏绘画选登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探究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