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王文良
存世的雕母数量极少,由于前辈收藏家的努力寻觅,如今除博物馆、拍卖会上偶尔见到,其他场合极难相见。而假雕母,只要有钱币市场就一定有它的参与。近年来海外、港、台钱币收藏者对中国近代雕母、母钱、样钱的热情居高不下,国内爱好者也不甘落后,一些珍稀品种由境外向国内回流情况并不少见,使得近代样钱、母钱及雕母钱币的价格水平逆市上扬。这既是收藏,也是一种投资。长期以来,中国古钱币珍品的价值一直被低估,有些品种存世量仅为几枚到十几枚,虽然目前一枚雕母的价格已成千上万元,但还应有较大的升值空间。电台、电视、报刊、杂志都设立了钱币收藏专栏,介绍有关知识。拙作"小议咸丰雕母、母钱与子钱"(《收藏》杂志2000年第10期),是比较雕母、母钱、子钱关系及它们的特点。本文则是专门通过对雕母制作工艺、用途的讨论认识雕母。并附实物彩照,与广大同好共赏。
雕母以稀为贵,一直是古钱币收藏的最高层次。为利益驱使,各年代赝品雕母充斥市场,仅从书本上的拓片和文字很难判别真伪。做假钱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几千年来如同幽灵般挥之不去,而造币与防伪也成了孪生兄弟。作为铸币模具的雕母、母钱,受到严格控制,如果外流会给民间盗铸提供重要手段。雕母、母钱在铸币生产结束后会被回收甚至销毁,是存世雕母稀少的重要原因。古代钱币铸造工艺、管理体制的资料流传不多,有关雕母方面的资料则更少,这就增加了了解、研究雕母的难度。文物鉴别的重要手段在实践,要多看实物、多看真品,从掌握基本特征着手,不断深入。古钱币的鉴别也不例外,钱币书籍上拓片和质量不高的彩照限制了对雕母认识的深度。本文特选二枚笔者收藏的清代雕母(彩照请用放大镜看)以钱论钱,讨论雕母制作工艺和鉴别问题。
一、乾隆通宝宝泉局小平鎏金雕母
直径27.8毫米穿5.7毫米厚1.8毫米重6.6克
钱文楷书,三角"通",满文"宝"不出头,第一圈明显宽于下面的二圈。钱文端部娟细如线,侧面与钱体角度在60度左右,雕刻技艺高超,刀工细腻。由于该钱误入流通,穿被绳磨损,突起部分的鎏金也被磨去,而地张的金色依然清晰可见。从目前所找到的资料中,宝泉局乾隆通宝雕母小平大都为宋代,本版别雕母为新品种。孙仲汇先生所编"简明钱币辞典"有一枚乾隆通宝楷书母钱与本品同版,从书体、钱币直径看当为祖、母关系。细看本品,清代早期雕母的高品质一览无余,可以用"雕工严谨、技艺精湛"八个字来形容,是一枚不可多得的雕母精品。钱文端庄、舒展,面窄底宽为"△"状,一画收笔时为"",口部内呈"",长方形口内呈"",自面至底部呈"V"状(浇铸币则为"U"状);地章平整如镜。百分之百是用刀刻成,一丝不苟。同宋体相比,楷书更为轻松和具有观赏价值,雕刻师也须有相当的书法功底才能刻出有书家神韵的文字,尤其是空间很小的钱币要体现这种韵味就更难了。书法特色是鉴别雕母真伪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本品在放大十几倍以后,依然是精美绝伦,无论刻工还是书法方面,都找不到缺点。有文章将小平雕母同当百、当千的雕母的刻工相提并论,笔者认为将直径差异很大的雕母作类比是不合适的。
雕母是在小的铜板上刻更细小的文字,成品需经过皇帝和法堂待郎等(清代管理铸币的官员)的严格审查,要求极高。刻工十二三岁拜师,所从老师都是百里挑一的高手,经过十几年的刻苦磨炼才能独立接受任务。假如小平钱直径为25毫米,每一个字约0.4×0.4毫米,笔画宽度在1毫米以下,可以想象雕刻工艺的难度。这些师傅不仅技艺精湛,还有自己的"绝技"-就是刀下的效果是以感觉为主、眼睛为辅,"手眼合一"落刀,并有十分把握,这是绝技之一;第二绝是:用手工刻出的线条挺直、平面光滑如镜,不留刀痕(也有个别部位留有刀痕,但不影响铸造质量),可以同机床加工媲美。第三绝是:找不到起刀、收刀的痕迹,无论刀从什么地方开始,它同以后的进刀用力大小不会一样,尤其是硬的物体,所以要做到不留痕迹是非常的难;最后一绝是:每一刀都要有把握,任何修补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最后一刀必须干净利索、恰到好处,这一点无论民国初期还是近年的雕母赝品都无法做到。
二、光绪通宝宝源局小平雕母
直径22.2毫米穿4.9毫米厚1.43毫米重3.23克
钱文书法较有气势,二点、方头通,地张微突;宝上一点穿盖而过,较罕见。与前一品乾隆通宝同为经过流通,有磨损痕迹;地章微微突起,钱径较小,是晚清时期制钱的特点。与前一品相比,质量大幅下降,刻制随意,如背面满文""占满空间,""字略窄、左侧有空隙。道光年起,制钱减重,制作粗糙,雕母质量已无法同清前期相比。光绪时有些地方局铸过一些文字秀丽的钱币,但制钱的式样偏小、粗率大势已成定局。
前后二品雕母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典型作品,前者代表早期制钱的精美、大样,后者是清末钱币粗劣减重的范例,其产生原因是社会经济杠杆的制约。有时候,同一年号的钱币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是本文想表述的另一个观点,大量的文章介绍雕母的铜色金黄,铜质细腻等等,而实际上每一枚雕母都是一个独立的版别(这也是雕母贵重的原因),质量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不能用千篇一律的眼光看待雕母,差异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时间造成的差别:新朝代开始或皇帝登基,铸新币时都会刻意将钱币做得大样、质优。清鲍康《大钱图录》"福卿(宝泉局监督)云,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致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法堂待郎鉴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鲍康为咸丰时人,福卿为鲍康朋友,又为宝泉局官员,其言应当可信。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年号钱币的铸造会十分认真。雕制钱样的材料就实物看到的就有象牙、枣木、锡或铅锡合金等。目前市场上有一种用牛骨、象骨(又称冲牙)冒充象牙刻制的假钱样,个别老资格钱币收藏者也被蒙蔽。识别的办法是象牙有纹路和光泽、较重;而冲牙没有纹路和光泽、较轻,色泽也很不舒服;书法和刻制的技术很差,有的明显呈椭圆形。(估计是"做旧"时造成)
做大钱成本高,优质和劣质钱一起使用,老百姓会把大钱留起来,所以大钱只能做做样子。接着,官员将经皇帝审核的钱样边磨窄了,减重铸币,同样的铜做更多的钱,上下串通,好处大家分,这种欺上瞒下的贪污办法在其他朝代也有。清朝后期,社会经济每况愈下,铸币重量逐年下降,需要不断制作新的雕母,越往后雕母的体积越小、质量越差。
2.地区的差别:沿海与内地的差别,不同民族的差别,经济、文化的差别,造成风格、质地上的差异,不同局的雕母质量、轻重、大小也不相同。如咸丰宝直、宝源初铸币及福建宝福局的一些钱币可以达到有些钱局样钱、母钱的水平。而新疆各局所铸咸丰钱大部分很粗糙,其雕母也可想而知。曾在深圳市场上见一枚江苏宝苏局常平式、咸丰通宝小平雕母。钱径超过30毫米、厚2.2毫米,重11.5克。宽厚的外缘和精美的文字,美轮美奂,是本人所见到(包括书籍和博物馆)所有雕母中颇具魅力的一枚,令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索价实在太高而没有成交。
3.用途的区别:《中国钱币》1998年第3期黄思贤先生《雕母的讨论》一文写道:"又有人说,工户部呈进的雕母,一定是铜质精美,呈金黄色,但用来铸母钱的,不一定用成色好的精铜,而且雕工亦不用十全十美。"从黄先生的口吻看来是同意这种观点的。总体来说,清代早期的质地、雕工优于晚期,虽然嘉庆以后的雕母大部分比较粗糙,但是,也有一部分是精美、质优的。从笔者这些年与雕母所打交道的体会看,不同用途的雕母存在不同质量的说法是有根据的。作为向上级机构、皇帝进呈审核用的雕母,必须精雕细琢大样,有的不开金口,甚至鎏金。以后这些钱不再用作铸母钱,即使铸币也是很少,只是装装门面而已。一般在新皇帝登基时会做一些,如嘉庆、道光的大样钱近似折二大小,制作也好。大样精美的雕母留在宫内或在钱局陈列,作为档案或用作观摩的样板。日后正式铸钱时使用的是另一类雕母,做工不那么讲究,从现存世后期清钱可以反推它的母钱、祖钱并不会优秀。缩小雕母还是铸币官员的财源,好处远大于他的俸禄。清代官僚的腐败并非空穴来风。
但是,雕母终究是雕母,再差的雕母也与众不同。认真、仔细,从多方面严格审定,铜质、雕工、书法、风格,考虑钱局、时期等因素,是能够辨别雕母的真伪。清末民初,方孔币退出历史,改用机制币,"下岗"的钱局雕刻师傅为了生计,也私下里做过雕母,主要是用品相好的铸币改刻。此后,又有钱币商人请刻铜师傅制作雕母,虽说也刻得像模像样的,如果同真雕母一比,总有破绽。曾经有人向我推荐二枚雕母,一枚克勤王星月"当五十"雕母和一枚宝直局"当五十"雕母,每枚要价4000元左右,十分诱人。刻铜师傅手艺不错,地张修得很光滑,见不到刀痕,有包浆,铜色也比较自然。不过,二枚雕母与普通流通币风格、尺寸、铜色一般无二,还有"口"内锥形四角线条不直等好几处"毛病"。仔细鉴定后确认都是假雕母,系多年前选用品相上好的普通钱币改刻。笔者也曾见过用母钱改刻的雕母,总之,识别雕母应慎之又慎,最重要的还是多看真雕母。
责编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