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学院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的武陵山区,地缘上与部分西部省市直接相连,占有西部开发战略的区位优势。近几年,以党委书记、院长彭振坤为首的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万余名师生员工艰苦创业、克难奋进,已形成一定的人才、设备优势。湖北民院在为西部开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开展科研活动,参与和服务西部开发,争当西部开发排头兵,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湖北民族学院坚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多门类、多规格的高素质要才。一方面多方筹集资金加速硬件建设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另一方面努力在学科上形成优势,在专业上形成特色,出台了学科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坚持立足湖北民族地区,面向西部省市;以本科专业发展为基础,研究生学科为主导,瞄准学科前沿和知识经济主战场;加强基础学科,突出应用学科;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支持重点,强化优势,扶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集中资金对省、院级重点建设学科和硕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实行倾斜政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对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重点培养对象的选拔培养,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院校深造访问、锻炼提高,同时制定特殊政策引进优秀人才,院内津贴向高职称、高学历和骨干教师倾斜,对完成服务期的高学历教师愿继续服务者给予高额奖励,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从感情上和政策上稳定了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了年龄、职称、学科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在专业建设上根据西部开发的需要,结合民族地区和山区的实际,加大结构调整和改造的力度,拓宽专业口径,转换培养方向,增设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扩大应用型专业比例、增强专业的适应性,目前拥有的36个专业中有本科专业22个、专科专业14个,覆盖了文、理、工、农、医、法、管理和教育等8大学科门类,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预科,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同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眼于素质教育,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优质课建设,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成长,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近十年来,为武陵山区和民族地区培养了万余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他们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和才智,成为西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湖北民族学院充分发挥人才和设备优势,狠抓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直接参与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武陵山区和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一方面突出科研的民族特色,致力于民族学研究,先后召开了全国土家族研究学术会和湖北苗族研究国际学术会,推出了大型土家族研究丛书和《湖北苗族研究》成果,使学院成为全国土家族研究的中心地位基本确立。另一方面突出科研的山区特色,近几年在国家、省、州和学院的科研立项中,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项目比例高达70%,立足于西部农业、农村、农民狠抓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推广,先后培育和推广农、林、特新品种和新品系列10多个,完成技术开发项目48项,转让科技成果17项,创办各类农业适用科技转化基地10多个,解决工矿企业技术难题1300多项。
“湖北省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奖”获得者余展琛教授,长期致力于高山反季节无污染蔬菜栽培高产技术开发推广,在武陵山区一些县市的1800米以上高寒地带优选良种,培训农民,大面积推广,已使许多农民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由农学博士吴永尧教授主持的生物技术研究所,组建不到两年,就与几个县市的十多个乡镇签订了技术开发服务合同,为地方新增产值1500多万元。烟叶生产是武陵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许多农民生产出了很好的烟叶,但由于掌握不好烘烤技术,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好,谭建军副教授为此研制的“烟叶烤房温湿度自动报警仪”获得国家专利后投入山区烟农使用,不仅使烟农劳动强度减轻,同时提高了烤烟质量,增加了烟农收入;由资源环境科学系开展了“杜仲扦插繁殖技术研究”成果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绞股蓝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已广泛应用于生产。还有“硒资源开发研究”、“固氮菌在恩施地区农作物上的应用研究”、“黄连生产中废弃物利用开发研究”、“长江三峡库区经济综合开发研究”等等,都取得了突出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湖北民院还组织专家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对口支援贫困乡村,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责编: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