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的困惑(上)

2001-04-29 00:44:03
飞碟探索 2001年5期
关键词:登月舱阿波罗登月

● 吕 哲

20世纪,人类跨入了号称“太空时代”的新纪元。而在这个时代中,人类取得的最伟大的宇航成就,莫过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间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有史以来,人类首次依靠自身的力量,到达了地球以外的星体。这一计划的成功被认为是人类向太阳系扩张的前奏,并被作为光辉的一页而永载史册。

30多年过去了,当世纪末的钟声敲响之时,有关“阿波罗”计划的种种疑团,却悄然浮出水面。30多年前,当全世界的人们瞪大眼睛,观看宇航员登陆月球的实况转播的时候,没有人怀疑眼前的这些画面来自于38万千米外的月球表面。而如今,这个问题却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真的登上过月球吗?或者那只是冷战年代的一个骇人听闻的骗局?

如果真的希望了解事情的真相,那就不得不重新回到“阿波罗”的时代,去探寻究竟。

宏伟的工程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阿波罗”计划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我们进一步展开话题是有帮助的(以下内容,均根据官方材料整理编写)。

“阿波罗”计划是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苏两国的科技与军备竞赛,愈演愈烈。两国都不约而同地把竞赛的重点,转向外层空间,希望在这一新兴领域中,占得先机。但是,从总体的成果而言,美国长期落后于前苏联。

为尽快扭转不利局面,美国政府于1961年3月26日,对外宣布启动“阿波罗”计划。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向全世界承诺,将在20世纪60年代末将人类送上月球。

“阿波罗”计划的第一步是确定登月方案,它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

第二步是选定月球轨道交会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为了进行载人登月,美国先实施了四个辅助计划,即在1961年~1965年发射9个“徘徊者”月球轨道器,用以了解未来的“阿波罗”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可能性;在1966年~1968年发射5个“勘探者”月球着陆器,了解月球土壤的理化特性;在1966年~1967年发射3个“月球轨道环形器”,对40多个预选着陆地点进行详细观测,从而选出10个登月点;在1965年~1966年发射10艘“双子座”飞船,进行生物医学研究和飞船机动飞行、对接及舱外活动训练等。

“阿波罗”工程的第三步是研制低轨道运载能力为127吨的大推力“土星5”号运载火箭。研制“阿波罗”登月飞船是该工程的“重头戏”。飞船的指挥舱是宇航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服务舱装有主发动机等系统;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

首次载人登月是由“阿波罗11”号飞船完成的。当时飞船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当飞船与“土星”火箭第三级分离,且飞船沿过渡轨道飞行60小时后,便开始接近月球,此时飞船服务舱的主发动机减速,使飞船进入环月轨道。接着,两名宇航员进入登月舱,并驾驶登月舱与飞船分离,这时飞船指挥舱内的一名宇航员继续驾驶飞船绕月球轨道飞行,而另两名宇航员则乘登月舱在月面着陆。登月后宇航员采集了岩石和土壤(22千克),展开了太阳电池阵,安装了月震仪等。任务完成后,他们乘登月舱的上升级返回月球轨道,与飞船对接,最后返回地球。

1969年11月~1972年12月,美国又陆续发射了“阿波罗”系列飞船,其中除“阿波罗13”号因故没有登月(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另五艘飞船均登月成功。“阿波罗”系列飞船的宇航员,还驾驶月球车在月面活动,采集岩石。宇航员在月球上钻取了3米的月球岩芯,发现其岩层多达57层,每层代表一次陨石冲击,还测量了月球内部发出的热流。

整个“阿波罗”计划,前后历时约11年,到1972年12月结束,耗资超过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由此可见,“阿波罗”计划是20世纪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

“阿波罗”计划的实施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直接导致了包括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此后的新技术与产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与开发领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疑 云 乍 起

30多年过去了,在此期间,从没有人怀疑过“阿波罗”计划的真实性(即使有过,也并未引起过注意)。然而,随着世纪之交的来临,许多陈年旧案相继被人们从历史的尘封中翻出。有关“阿波罗”计划真伪的争论便是其中之一。而且,由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巨大影响,使得事态发展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自称当年曾经参与过“阿波罗”计划的美国教授比尔·凯思出版的一本名为《我们从未登上过月球》的书。书中详尽披露了美国政府是如何为了在军备竞赛中取得先机,欺世盗名,炮制了所谓的登月壮举。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9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在“认真地分析研究之后”,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骗局》的文章,对美国30多年前拍摄的登月照片提出质疑。他认为这些所谓的登月照片和影片,事实上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伪造的。这仿佛是进一步印证了有关“阿波罗”计划的骗局说。

一时间,世界舆论为之哗然。以美国著名物理学教授哈姆雷特为代表的某些原本就对登月计划的真实性存有怀疑的学者,纷纷站出来,对有关“阿波罗”的某些关键性“漏洞”提出了质疑。归结“骗局说”主要支持者的观点,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阿波罗”计划的工程进度存在疑点。

事实上,有关登月计划的某些前期准备,已经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了。而从官方公布的材料来看,美国在“阿波罗”计划上进展并不顺利,许多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直到1967年1月“土星5”号的研制方告成功。而当年1月27日做首次发射试验就发生了火灾,三名宇航员被烧死。随后登月舱被迫重新设计,硬件研制推迟了18个月。可是,时隔不久,1969年7月就取得了登月的成功。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其间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但是所有相关材料并没有显示这一点。

至于发生在1967年1月27日的那次事故,也同样疑点颇多。这一事故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登月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一共有两套方案备选。第一套是氧氮混合的方案,这一方案的优势是安全系数较高,但是技术实现难度较大,而且这还会给原本就重达100吨以上的飞船增加负荷。第二套方案是纯氧方案,这一方案的主要优点是成本较低,技术也相对成熟,问题是由于登月飞船空间运行时间超过80小时,其间纯氧环境的安全问题就突显了出来。事实上,1月27日的事故正是证明了这一点。而且,既然是试验发射,为什么一定要有真人搭乘?

然而,登月飞船最终选用了“经过改进”的纯氧方案。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对于首次发射事故的调查,有关方面却采取了不了了之的低调态度。此间,据未经证实的消息报道,这次事故决非偶然。

有关登月技术的另一个疑点,就是“土星5”号运载火箭。我们知道,现代航天飞机只能把20吨载荷送上低轨道,而当年的“土星5”号却能轻而易举地把100吨以上载荷送上地球轨道,将几十吨物体推出地球重力圈。为什么这一技术在后来被废弃不用?根据官方说法是耗资过巨,财力不及。但是,这一说法并不足以服众。而更加蹊跷的是,据说就连“土星5”号的图纸都没有保存下来。

第二,登月宇航员在月面的行动方式和其拍摄下来的影像资料十分可疑。

哈姆雷特教授指出,由于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所以宇航员的行动应表现出与地球截然不同的特征。但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据说是来自月球,记录登陆过程的影像资料中却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这些漏洞包括:第一,通过录像分析,宇航员在月面的跳跃动作、高度与地球近似,并不符合月面行走特征。因此,这些录像很可能是在地球上仿造的。第二,月面白天的温度可达到121℃,而据相关图片分析,当时相机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没有采用保温措施的。众所周知,胶卷在66℃就会受热卷曲失效。而且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当时的摄影胶片和器材经过特殊处理。试问,报废的器材怎么拍得了照片?第三,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发生同一现象的速度一样。而从理论上讲,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慢6倍。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就是,在记录登陆的电视录像中,宇航员曾经在月面上安装了一台“激光反射器”。但是,根据美国某天文台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目前在地球上用激光接收器收到的反射光束强度只是反射器反射强度的1/200。显然,这个光束是由月亮本身反射的。也就是说,月球上根本没有什么激光反射器。

更大的疑团来自于那些所谓的“月球”的影像资料。首先,在几乎所有照片中,我们从没有看见过星星。须知,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因而星光应该更加“灿烂”,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其次,照片上的物品,留下影子的朝向是多方向的,而太阳光照射物品所形成的阴影应是一个方向的。再次,在有些登月照片上,近景与远景之间有一条不易觉察的线,使人联想到电影特技中的“褪光扫描法”,即画出远景,然后用光和影来遮挡。而且如果仔细观察,登月照片中光线似乎也有问题。它不像阳光普照大地,而像摄影棚内的人工光源。最后,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公布的资料计算,当时太阳光与月面间的入射角只有6°~7°左右,但那张插上月球的星条旗的照片显示,阳光入射角大约近30°。照片中出现的阴影夹角应该在“跨出第一步”后46小时才可能得到。而且,月球上没有风,但是照片上的星条旗,却不可思议地在迎风飘扬!这被认为是造假的决定性证据之一。

猜你喜欢
登月舱阿波罗登月
人类最后一次登月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5:54
我有一个“登月梦”
阿波罗13号与与重返月球
回望阿波罗11号
英语文摘(2019年9期)2019-11-26 00:56:28
登月50年:何日与君再相见?
军事文摘(2019年18期)2019-09-25 08:09:00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科学与财富(2019年3期)2019-02-28 07:33:42
图解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史(二十七)
太空探索(2018年7期)2018-07-05 10:34:16
阿波罗之春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34
拯救阿波罗13号
苏联登月舱助力中国载人登月?
航空知识(2017年11期)2018-04-16 05: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