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

2001-04-27 11:28李吉林
人民教育 2001年10期
关键词:荷花儿童思维

李吉林

(续本刊今年第9期)

三、在观察与想像中,拓宽创新的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迸发出的最灿烂、最具价值的火花就是创新:说到底,思维的核心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循规蹈矩式的思维,一味注重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的单一的逻辑思维,更不是由于长期追求统一答案而形成的定向思维。那种思维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创新潜能的抑制,甚至是扼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通俗地说,就是引导、鼓励孩子们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也就是有意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以及思维的独创性。所有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所谓思维空间的“宽阔”,就是可以随意地想,甚至可以想入非非,想错了也无妨,不受约束,没有定规,不需剪裁,让儿童的思维活动在无拘无束中自由自在地进行。

思维空间的“宽”与“窄”,老师的主导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常说,某老师把学生教“活”了,也有说某老师把学生教“呆”了,实际上这“活”与“呆”,和老师为学生提供的思维空间的“宽”与“窄”是密切相关的。这就像雏鹰飞翔,虽然眼下飞得不那么高远,但是飞翔的空间是广阔无垠的蓝天,于是练就了长大后能翱翔天际的坚硬的翅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人为优化的情境,由于其本身的美感,意境的广远,情感的驱动,是最适宜儿童思维驰骋的宽阔空间,容易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想像。凭借想像,孩子同样可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于是,孩子可以在意想中揣摩,可以在幻境中创造,创新的欲望形成,创新的能力在其中得到培养。

1.观察,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

孩子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是通过视觉获取的,因此观察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儿童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新奇的世界,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的,有的孩子说:“让我们去拥抱大自然吧!”观察,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扇风光无限、奥妙无穷的窗户。这是孩子智慧与语言的源泉。但一个人的观察力不可能与生俱来,要靠后天的有意培养,其途径便是在观察中培养观察力。抽象概念的理论指导,总是无济于事的,离开个体的实际观察,要培养观察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在基础教育中,“观察”可以说还是没有地位的,即使在数学等学科中,突出的仍然是公式、定理和计算。如今我们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观察力的锻炼就应受到应有的重视。

多少年来,我在教学中总是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上,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的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从春夏秋冬到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山川田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等。从有指导的观察到独立观察;从低年级观察静态过渡到观察动态的、或者是静中有动的景物:从笼统的、粗略的观察,到有步骤的精细的观察。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的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像,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观察与儿童想像、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树上的果子,地下的昆虫,蓝天上的小鸟,河边成群的小鸭……这些直接的富有美感的场景在孩子眼前展示时,我会饶有情趣地“逗”他们:“你觉得xx有点像什么?”“如果把它比做人,也有情感,也会说话,那你该怎么描述它们呢?”这些都会有效地拓宽孩子的思维空间。一个秋天的夜晚,我带孩子看月亮,当月亮从树丛升起来时,有的孩子说:“那初升的明月仿佛是天边的树梢伸出长长的手臂,把圆圆的月亮托起来了!”当孩子看到折断的蒲公英茎里流出的白色的浆,马上想到“蒲公英是吮吸土壤妈妈的奶汁长大的”,看到铺天盖地的油菜花儿,就想像到“油菜花儿给大地铺了一层金子,春天的田野如果没有了金色的油菜花,那该是多么单调,油菜花可真称得上菜花之王!”从这一串串生动确切的语言表述中,学生的创新思维随之而积极展开。每次观察,他们不仅可以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还可以创造出精彩的语言表述。天长日久的观察,不仅为孩子的观察日记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而且让学生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还磨亮了善于审美的眼睛,善于发现的眼睛,而这些不正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吗?有一次我去听数学课,老师教“三角形”前,先让孩子到生活中去观察、寻找三角形,于是在课堂上,他们不仅理解了课本上学的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而且提出三角形还具有美感和节省材料的特点,这是教材中没有提到的。

对于儿童来说,周围世界的事物蕴藏着多少个疑问呀!观察,满足了他们巨大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发现新生事物的渴望。而正是在这看世界的过程中,周围的景象、声响、色彩镶嵌在他们丰富的记忆中,成为他们以三维空间的形式保存的经验。这些经验、表象成为他们思维的鲜活的材料,成为展开想像组成新形象的重要的储存。

2.想像,让思维插上翅膀。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像是拓宽儿童思維空间的最好的途径。孩子是富于想像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像力是值得敬服的。凭借想像,孩子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凭借想像,孩子可以到达小鸟到达不了的地方。想像显示了孩子的智慧,想像带给孩子快乐和幸福。没有想像,童年该是多么苍白。想像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会逐渐减少,成年后会更加贫穷。不是有人做过调查吗,同样一个圆圈,幼儿看到后能想像到太阳、月亮、饼干、皮球等20多种景和物,而大人见了,圆圈就是圆圈。据报道,前些年杨振宁博士在安徽中国科技大学访问时就有意向校方了解:在这些少年中,有没有人怀疑牛顿定律。他还说,过了这年龄段,以后就再也不会怀疑了。所有这些都深刻地告诉我们:学校与老师必须不失时机地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如今,“想像”一词已醒目地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这是建国以来历次颁发的课程标准、大纲上从未出现过的。看来,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付诸实施了。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像并不是什么玄妙之事。关键是老师要为激发孩子的想像提供契机。其间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像往往是与儿童的感知、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的印象,这种“直接的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的意识,为儿童展开想像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使之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中。就拿教学《荷花》一课来说,上课时,我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画,满池塘的荷花盛开着,老师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带到荷花池边,学生仿佛真的闻到了荷花的清香,看到了碧绿的荷叶、鲜艳夺目的荷花以及那藏在荷花里的小莲蓬。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的视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荷花的图画、真实的荷塘都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地产生审美意象。而审美意象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每个孩子意象中各自显现的荷花的形象,虽然是千差万别的,各自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荷花的美感,连同所激起的对荷花的爱,却是共同的。孩子们纷纷用最美的词句去描述荷花、荷叶……在移情的作用下,伴随着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在“现在你们就是一朵荷花了”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站在荷花池边,我久久地看着荷花,看着,看着,我仿佛變成了一朵荷花……”这“仿佛”就把他们所获得的荷花美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下了课许多孩子还挤到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她)成为荷花的想像中的画面和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像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

孩子的描述往往极大地丰富了已出现的画面。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事事物物在儿童的语言中都变得富有情感,与孩子的心相通。这些语言描述正是孩子想像的杰作,显示了孩子创造的活力。孩子在阅读中凭借想像,可以丰富阅读材料:孩子在习作中,凭借想像,可以把习作写得富有情趣。因此,我们应该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带着想像去阅读,带着想像去习作,这样的阅读是智慧的阅读,这样的习作是激活智慧的表述。

想像让儿童的思维插上翅膀。想像是会飞的思维,想像有效地拓宽了儿童的思维空间。

四、在学科训练中,培养扎实的实践能力,为创新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所设置的课程都是基础性的。一定的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是创新的必要基础。基础如何形成?靠训练,靠学习者的亲自实践:在实践中理解,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熟练,在实践中提升。

在提倡创新教育,强调把学生教“活”的同时,务必要讲究“实”。“活”与“实”看来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又是可能而且必须融合、互补的。“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99%的勤奋”,这99%的勤奋当然少不了训练。最近美国心理学家阿里克森提出更加明确的观点,他认为任何领域里天才的产生都是本人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经过10年时间的训练,都可以有天才般的表现。其中包含记忆的训练。”

提到训练,绝不能和那些单项的习题式的练习混为一谈,训练,是能力的训练,说得更明确一些是实践能力的训练。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实践产生的最有价值的成果。而实践能力的形成,必须靠训练,如同任何人掌握工具、掌握一门技能技巧一样,没有训练必然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

在这里实践训练之重要,目的是十分鲜明的,是要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必要的基础,既然是这样,学科训练应该与儿童的思维发展,与儿童生活,与儿童活动和学科内容结合才是恰当的。

1.训练与思维结合,强调灵活性。

我在20多年的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实验中,始终把学科能力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结合。在训练中,既引导学生用形象思维,展开联想、想像,甚至浮想联翩:又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的、判断的逻辑思维训练,让学生独自地沉思冥想,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具体说来,在语文学科中:①结合词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因为一个词就是一个概念,当然准确的概念并不等同于以词解词,而是结合上下文,结合儿童生活经验,体会词的形象、情感色彩和细微的语义差别,培养学生对词的高度的敏感性,这样,儿童运用的语言是准确的,甚至是鲜明生动的,思维也就因此准确而清晰。②引导运用修辞手法,丰富思维的形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修辞手法似乎是过高的要求,但是在他们的语言实践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起来了。“我看到了春姑娘的笑脸”,“那朵云多像一只大海龟在慢慢地爬着”,“冬爷爷给我们带来了腊梅花,带来了雪花,还给我们带来了呼呼的北风”,类似这样的句子,早已在许多一年级孩子的口头语言中出现,实际上这已经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我们的教学只能走在孩子发展的前面,而不是相反。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顺其自然地引导运用,当然术语是不宜出现的。③通过篇章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有序性。从三年级开始,篇章的训练就应该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中进行,逐步达到条理清楚。现在似乎不太强调分段,概括段落大意,那是因为应试中答案太窄、限得太死的缘故。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文章段落层次,布局谋篇在小学中高年级还是应该深入浅出地教学,并进行相应的训练,如改变体裁、转变人称、增添角色、编写提纲等多种创造性复述都属此类。这不仅是语文能力形成的需要,也是思维发展的需要。④在综合性的语言训练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语文学科不仅有字词句篇的训练,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更需进行综合,比如词句的训练与口头交际语言的训练综合起来,创造性复述与篇章训练结合,等等,都会促使学生思维灵活,想像丰富。⑤通过想像性作文,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性。想像性作文,实际上是儿童将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想像画面结合起来的一种非常自由、充满了创造的习作样式。习作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都可以随着孩子的意愿而选定。有计划进行想像性作文,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在数学教学中,我主张结合熟练的计算,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结合几何形体的理解,训练思维的形象性:结合应用题的演算及自编,培养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结合公式定理的探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此外,还可以利用情境,进行角色趣味计算、演算竞赛、小博士解难题、一题多解小比赛以及模拟操作、现场实地操作、符号性趣味操作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荷花儿童思维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荷花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夏天的荷花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