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维昭
蒙山位于川西平原西隅,距成都140余公里,名山县城西出10里,有高速公路可达。此地有山巍峨,有水如练;清衣水秀,蒙顶峰奇,终年雾雨朦朦,极宜茶树生长。细芽嫩叶披绿,茶畦浓荫敞日,山情野趣,鸟鸣啁啾,绝壁飞泉,古刹庙宇,南眺峨嵋倩影,西望贡嘎雪峰,好一派人间仙景,来此品茗,夫复何求?
蒙顶盖碗茶风味奇特。把一撮细而长的蒙顶茶放入特制的白瓷茶碗里,茶堂倌甫定呼吸,将壶内一线滚泉奔流入碗,冲激茶叶上下翻腾,然后碗盖轻罩,闷住一腔热气。过一会儿,盖边就飘出如丝如缕的白烟,凝聚不散。再揭开茶碗盖。顿觉一股幽香扑面而来,一杯春意,碧绿澄清,氤氲浮缠。但不要急于渴饮,而是用盖碗轻轻滗一滗翠色茶汤,让碗中舒展开的茶芽缓缓游动,沉下去,又升上来。细看一杯小世界,山川草木情,苍条寻暗粒,紫萼落轻鳞。然后,靠着竹椅歪着头,闭上眼,尽兴嗅碗中香味,片刻再睁开眼,浅浅地呷上一口,慢慢地如痴如醉地咽下,清新婉约,回味无穷,仿佛是在怡情养性地啜着“两腋生清风,我欲上青天”的飘飘欲仙的感觉。这时你才体会到当年陆游诗曰:“桑苎家风君勿笑,它年犹得作茶神”的高雅玄妙的风范,整个时光全融入了这渐淡的茶汤里……借助茶魂茗魂,留香齿颊,使人心境里涤洗了凡世的尘俗。带着人生之顿悟,体认天地之华,感应万物之理,茶香盈心,茶话盈耳,好不悠哉游哉。如有吟咏雅兴,更会升华为一种茶文化艺术,陶醉其间,流连忘返。如果你兴致怡然,还可一边品茗,一边听“女茶仙”摆龙门阵。她可以从清朝皇帝乾隆江南茶馆采风,到风流才子纪晓岚茶作妙对;从诸葛亮平关羌驻扎雅安以茶祛病,到红军百丈关大战用茶水洗伤。至于蒙顶山上所有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匾赋、茶经典故,更是烂熟于心,把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令茶客们凝神谤听、思接千古,深切体味到中国茶文化历史的厚重。
说起蒙山茶的溯源,传说颇多。据《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西15里的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另据名山文史资料介绍,吴理真母子住蒙山顶,老母双目失明,靠儿子打柴维持生计。一日,吴理真打柴不慎摔下悬崖,恰被一棵树拦住方保性命。吴理真受伤后,口干舌燥难忍,顺手揪下一片树叶放在嘴里咀嚼,顿觉醒脑提神。母亲听后,认为这是棵神奇之树,能救儿子的命,应该也能治好我的病。于是让吴理真采其叶,熬水洗目,并内服,不久母亲重见光明。此后,吴理真上山搭棚造屋,掘井汲水,将其树移载繁殖,让当地人采叶饮用,果然消灾祛病。人们广为引种,成为蒙山特产,口碑铭刻下千年蒙顶名茶和“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的千古绝唱。
蒙山名扬天下,亦有赖于茶的历史文化的传播。中国有文学记载的人工栽培茶树最早始于西汉蒙山茶。东汉时“蒙山茶”被称为“圣扬花”、“吉祥蕊”;唐朝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成为天子祭祀天地贡茶。此后,经历代文人墨客吟诵,名扬天下。白居易《琴茶》曰:“琴里知闻惟缘水,茶中旧故是蒙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入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慨叹。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则称“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文彦博《蒙顶茶》的:“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叶胜醍醐”尤为绝妙。更有浪漫的陆放翁诗云:“朱栏碧瓦玉色中,自候银瓶诚蒙顶”,视蒙山茶为知己。咏诵蒙山茶的诗文浩若烟海,最为通俗著名的是民间千古不绝的一联:“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其广告效应驰名中外。
而今,蒙山茶已跻身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多有报道赞誉为茶中极品。蒙山茶这张名牌,已带动名山全县经济腾飞,蒙山茶这支茶中奇葩必将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