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留在硅谷

2001-04-07 08:36吕永朝
知识窗 2001年4期
关键词:风险投资硅谷

吕永朝

创造奇迹魅力不凡

硅谷,从旧金山向南伸延到圣何塞市之间狭长的圣克拉拉谷地,面积大约1500平方公里。圣克拉拉谷之所以被称为“硅谷”,是因为硅是半导体的重要原材料。自1955年沙克立晶体管公司在帕洛阿尔托地区成立以来,半导体工业在加州就扎下了根。以后诞生的半导体公司和派生的其他公司,强烈地影响着硅谷后来的发展……

硅谷创造了一个奇迹。目前,硅谷的总市值为6000亿美元,它是信息技术革命最早的产业核心,是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神经中枢。在这里,每周有11家IT企业诞生,每天“制造”62位百万富翁,硅谷的传奇故事每天都在续写。

硅谷为什么能如此高速发展,名噪世界?因为这里有世界上最完备的风险投资机制,有上千家风险投资公司和200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前提。1976年,风险投资家向两个年轻人创办的苹果公司投入30万美元,到1980年,苹果公司市值已达12亿美元。杨致远的雅虎工作室当初得到4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短短几年市值就达到10亿美元。1999年,YAHOO的股票飙涨80%,收盘时每股348美元,杨致远的身价一夜之间暴增6亿多美元。事实上,微软、英特尔、戴尔等如今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中间力量的高科技公司,都是创业基金所造就的“杰作”。

硅谷的魅力已经登峰造极,一些尚未毕业的美国大学的MBA学生纷纷退学涌入硅谷,为的是能赶上“淘金”的机会。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说,在课堂上学习因特网,不如马上投身硅谷,错过两年也许淘金的机会永远失去了。在硅谷形成的“独特创意——支撑经营——打名气——被收购”的经营模式,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此外,在硅谷办公司除了可以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以外,还可以获得规范的法律、人才市场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再加上美国传统的创造和冒险精神,这些都为硅谷成为并长期保持世界信息技术中心的地位提供了综合性的创新机制。目前,在硅谷已有7500余家高新技术公司,主要从事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开发以及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人员将创新推至极限,每个人都面临新领域,关键看谁敢于突破极限。

创业之路跌宕起伏

旅美华人王维嘉旗下的美国通用无线通信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双向个人移动信息机后,给未来全球市场带来总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一个全新产业——个人移动信息产业。

王维嘉的融资经历非常富有戏剧性。1993年底,王维嘉参加了一个风险投资演讲会。会议快结束时,王维嘉走上演讲台,向风险资本家谈了自己的创业思路。那个风险资本家听了他的“故事”后,就给了王维嘉一个电话号码说:“我们找时间再谈。”之后,王维嘉连续三天给那个风险资本家打电话,都没有人接听,但王维嘉每次都耐心地留下语音留言。终于有一天,那个风险资本家给王维嘉回了电话并约定了会面的时间、地点。当两人见面时,风险资本家说:“知道我为什么不接电话吗?这实际上是对你的一个测试。如果你连打电话的困难都不能够克服,我肯定不会找你。因为一个创业者必须具有不怕困难的基本素质。”

经过数次谈判,王维嘉终于在1994年7月,从两家风险投资公司得到了第一笔总额为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1995年~1999年3月,王维嘉又分别从IDG、Intel等公司获得风险投资700万美元、900万美元、1200万美元。前后四次,从多达7家风险投资公司总计融入资金3000万美元。这个数额,不但在大陆赴美的华人圈里是最大的一笔,即使是在硅谷众多受风险资本支持的创业企业中,也位居前列。

尽管间或有各种挫折,王维嘉还是走上了一条执着的创业之路。“创业有点像吸毒,”王维嘉曾说,“一旦你开始了创业,就会上瘾。从我创办美通开始,我就已经认定这辈子就只干这一件事了。即使有可能失败,我还会重新开始。”

暴富极贫反差悬殊

硅谷也有它的缺憾,这里消费高、拥挤,极度紧张的节奏使人们忽略了家庭和朋友,这里充满铜臭气味的空气令人厌恶,衡量人才的标准只是聪明和努力工作。

硅谷,在某种意义上是成功与财富的代名词。在这里,家庭年收入平均82万美元,居全美之首。硅谷的房价高得惊人,一套四居室的房子售价高达320万美元,一幢乡间小别墅卖到75万美元。有近30%的居民买不起房子,尤其是非高科技行业从业者,像教师、警察、消防员等,高涨的房价大大超过他们的负担。很多生活困难的人要在收容所里度日,可是这些人当中有很多年收入在5万美元左右。如果他们生活在美国其他地方,应该属于中产阶级了。硅谷的贫困标准与其他地方不同,它是指家庭年收入在53100美元,或是个人年收入在37200美元,在这个“贫困线”的家庭或个人,在硅谷的日子并不好过。

每天晚上,在距离苹果电脑公司办公地点不远的一家教堂的地板上,软件工程师戈登·塞伯德打开他的铺盖卷准备睡觉。他时常花几个小时凝视夜空,琢磨在到处是黄金的硅谷,怎么会混到这样的地步。

2000年1月,塞伯德失去了他的工作。在此之前他是C2NET软件公司的销售部经理,那时他一年挣12.5万美元。他试图找到一份新的工作,但直到今天仍无结果。2000年8月,他被迫搬出了在圣何塞的房子。从那以后,拥有3个学位、能讲5种语言的塞伯德来到了硅谷,加入了这里不断扩张的无家可归的行列。

紧急居住救助中心执行总裁巴利德·布诺说:“在硅谷,有太多的人一夜暴富,它是另外一个拉斯维加斯。”该中心管辖着7个无家可归者收容所。“许多无家可归者希望奇迹发生,但是他们从不考虑失去生活来源多么残酷。”

56岁的塞伯德说他被解雇时,公司同时解雇了其他大批技术工人。当时公司给出的原因是“无法详细解释的因素”。不管是何种原因,解雇造成了雇员们的困境。

对塞伯德来说,这个行业里的年龄歧视使他的境遇更加糟糕。2000年的整个秋天,他生活在一辆1984年产的雪佛莱货车里。现在,塞伯德被安排在一项专门解决硅谷无家可归者的计划中,这项计划可以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就业指导、暂时居住和捐助的食物。无家可归者散居在硅谷的百万富翁们豪华别墅中间,夜幕降临的时候,同睡一个地板的人们发出睡梦中的呓语,人们同享着对未来的担忧。

为无家可归者提供网上邮件和其他服务的社会科技协会的负责人雷·艾伦坦言:这种失败是所有硅谷的人都不愿意设想的。事实就是,高技术工业创造了难以置信的财富,也制造了难以置信的贫穷。

为什么留在硅谷?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因为这个地方充满了机遇,这里是我们精神食粮的来源。”

脑子里充满了对硅谷美好憧憬的网络世界的灰姑娘们源源不断地到来。凯西·艾里柯森在硅谷为无家可归者服务,她认为:全世界的人们有急切的愿望,都希望暴富,他们来到了硅谷。但是他们只能待到房租花光的时候,被不断地劝说离开硅谷,回到自己的老家。

硅谷的无家可归者往往无迹可寻,难以统计。但不管怎样,他们的数量年年上升。2000年,圣克拉县有2万人体会到了暂时“无家可归”的滋味。圣克拉县覆盖了硅谷的大部分地方,而硅谷的全部流浪人数在5年前为1.6万人。

猜你喜欢
风险投资硅谷
风险投资企业关系嵌入与投资绩效
硅谷并没有发明什么
中国创业板风险投资退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中国创业板风险投资退出绩效的实证分析
硅谷之谜
《硅谷之谜》
绝对离差风险测度下的多阶段风险投资组合优化
中国企业到底应该向硅谷学什么
创新是硅谷的成功之源
持币观望 第一季度VC总额同比减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