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斌
标点符号除了能够分节断句、表达语气之外,还有不少其他妙用。下面是笔者于书海滩头拾得的几只有趣的“标点贝壳”,联缀成串,以飨读者。
含蓄蕴藉的标点书信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完成了《悲惨世界》的手稿后,将其寄给了出版社,好久不闻讯息,于是,他给出版社写了一封信,内容只有一个标点符号“?”。出版社很快回了信,内容也只有一个标点符号“!”。不久,《悲惨世界》出版了,轰动了整个欧洲文坛,而这“标点书信”的轶事也就流传至今、脍炙人口了。
雨果和出版社之间的“标点书信”妙就妙在别出心裁,巧用问号和感叹号的修辞功能来传递信息,“尽在不言中”,极其含蓄,耐人寻味。
新颖别致的标点评语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著有《娜拉》一剧,在剧中鲜明地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但对娜拉出走后的出路没有能够指明方向,所以前苏联列维陀夫评论说:“易卜生是个天才的问号(?)”。英国剧作家萧伯纳采用辛辣的讽刺笔触,针砭时弊,揭露上层社会的种种丑恶,使统治阶级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列维陀夫称萧伯纳是“一个伟大的惊叹号(!)”。
形象生动的标点传记
美国心理学家巴尔肯曾在一青年人的聚会上,叫与会者每人写一篇简短的自传。有个年轻人满脸沮丧地交给他一份自传,上面只有三个标点:一个破折号(——),一个感叹号(!),一个句号(。)年轻人凄然地解释:一阵横冲直撞,落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有完蛋。巴尔肯听了,大不以为然,立即在这个自传上加了三个标点:一个顿号(、),一个省略号(……),一个大问号(?)。他热情地鼓励这个自暴自弃的青年:青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岂不闻浪子回头金不换?
转危为安的标点救星
清朝有个书法家,他把李白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书写成条幅,送给慈禧太后,谁料不慎,把其中的一个“间”字写掉了,慈禧太后大怒,认为这是愚弄她不懂诗文。书法家被这“欺君之罪”吓坏了,急中生智,说他写的字幅是根据王之涣的诗意而改的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太后见他说得有理,只好作罢,并赐酒压惊。
威力神奇的标点武器
国共两党谈判。国民党方面有个代表传给周恩来同志一张纸条.写着“对牛弹琴”几个字,意在讥讽共产党。周恩来同志接过纸条,不动声色,只是在其上加了两个标点,成了:“对。牛弹琴!”国民党代表看到后,自感没趣,十分狼狈。
意趣横生的标点魔术
唐代诗人杜牧诗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诗清新隽永,富有天然情趣,若将其稍作标点更动,便可读到一篇优美的散文,或一首玲珑的小词,或一场精巧的短剧。
改成散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改成小词:
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改成短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里的标点符号,简直就是魔术师手中的魔杖,变幻莫测,意趣横生,逗人开怀,引人入胜。巧妙的是:不管是改成诗,还是散文、词、剧,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主题、感情、意境基本一样,真可说是“无巧不成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