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小议

2001-03-10 08:19刘先悦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1年8期
关键词:讲学理学朱熹

刘先悦

书院原指中国古代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书院之名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由官方设立的丽正修书院,十三年(725年)改为集贤殿书院,主要任务是校刊,收藏“古今之经籍”,帮助皇帝了解经典史籍,并兼向皇帝举贤才和提某些建议。

有时间可考的私人书院,是唐贞观九年(635年)在遂宁县所办的张九宗书院。南唐时,在庐山白鹿洞遗址建立学馆,旨在收授生徒以教,称“庐山国学”。唐末至五代,战乱连年,学校废毁,学者多择名山胜水之地建立书院,作为研究学术和聚徒教授的场所,开创了私立大学之风。南宋书院大兴,几遍全国。原多民办,后经朝廷干预,遂成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育教中心。元、明、清三代书院仍盛,其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在唐宋之际出现,并于两宋以降的兴办书院之风,正值新儒学思潮宋明理学体系的逐步形成,并渐臻占据思想文化领域的时期。该时诸多书院,成为集教育、学术交流、传播媒介为一身的前所罕有的文化事物。凡理学研究盛行之处,书院兴办之风亦随之盛行。书院的讲坛推动了各种学术见解的争鸣和学术研讨的深入。它一是顺应时代文化思潮的需要而发生,另方面也作为媒介,对以理学为中心的文化思潮,较迅速地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教育诸方面产生强大的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理学兴起于北宋,而延伸至元、明、清三朝,史家称之为“理学时代”。此一时代,以理学思想为主流,前后支配中国文化思想,达九百五十年之久,对中国近代政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实至深且巨。

为弘扬理学思想及其学说,宋代理学家朱熹及其他儒学大师,在许多地方留下了他们创立书院和讲学的圣迹。

朱熹一生致力于创办书院、著书讲学。他创办书院27所,著书60部400多卷。

朱熹的家乡福建尤溪,保存有朱熹的手迹拓片、题词、条幅、画像等许多文物。在朱熹诞生和读书的地方兴建“南溪书院”,于宋嘉熙元年(1237年)建立之时,宋理宗赐额御题。

在浙江淳安县瀛山之麓著名的半亩方塘,当年年逾半百的朱熹,应吏部尚书詹虚舟之邀,在淳熙八年(1181年),专程前来讲学达三年之久,并写下了诲人警世的哲理诗《观书有感》。瀛山书院从此闻名遐迩,成为远近文人墨客荟萃之所。

江西铅山县的鹅湖书院,因二位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在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于鹅湖寺进行了一次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罕见的大辩论后,使之名声大振。

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庐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军守,重修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使该院名声大振。陆九渊及其明代王阳明等人也都曾来此讲学。朱熹曾亲制学规,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紫阳书院,在五夷山五曲隐屏峰下,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讲学之所。他在此从事著述和讲学达十年之久。曾名噪一时的理学家蔡元定、游九言、刘飊、真德秀等人,都在此受业于朱熹门下。有的还以“继志传道”为己任,相继在九曲沿岸择地筑室,读书讲学,使五夷山有“道南理窟”之称,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

考亭书院,在福建省建阳县考亭村,是朱熹晚年穷研孔孟,聚徒讲学之处,四方慕名求学之士众多。几经修筑与更名,于淳皊四年(1244年)宋理宗下诏,辟为书院,并御书“考亭书院”匾额。

岳麓书院,在湖南潭州岳麓山下,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赐以“岳麓书院”门额。理学家朱熹、张縂曾在此讲学,从学者千余人。时有“潇湘洙泗”之称。南宋孝宗时,朱熹为潭州守,仿白鹿书院设立学规,内容更为充实,四方学者闻风而来听讲。

白鹭州书院,在江西吉安市东。南宋淳皊年间,吉安太守江万里为来此讲学的理学家、儒学大师程大中及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六君子立祠建书院。宋理宗御赐“白鹭州书院”。经历代修茸扩大,兴存数百年。

石鼓书院,在湖南衡州石鼓山,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州人李士真在此建立书院,招收生徒讲学。朝廷赐“石鼓书院”敕额。南宋孝宗时扩建,规模益增,朱熹为之作记。

嵩阳书院,在河北省登封县城北。五代后周时为太乙书院。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赐名太室书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更名为嵩阳书院,为宋代四书院之一,是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讲学。

九峰书院,在浙江省黄岩县城东门外。五峰书院,在浙江省永唐县城东。此二处都留有理学家朱熹及陈亮讲学的圣迹。

应天府书院,建于河南省商丘县,亦称雎阳书院。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宋代诸儒及理学名家讲学之处。

龙泉书院,在湖北荆门市西门外蒙山之麓,有讲经台,为宋代理学家陆九渊讲学处。

此外,宋代书院还有北宋仁宗时期的茅山书院,在江宁府三茅山后侧。南宋时建的玉岩书院,在广州市东郊。各地诸多书院皆为招收生徒讲学治学之所。宋代其他书院不胜枚举,因篇幅所限,连同元代书院状况,在此一并略去。

下面仅将明清时期的书院再列举一二,以观其以后数百年的延续。

东林书院,在江西无锡县,原为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场所。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革职吏部郎中顾宪成,于此处重建书院。书院除以朱熹制定的《白鹿洞规》为院规外,又订出《东林会约》,主旨是要求师生继承理学家杨时的精神,上承周敦颐、程颢、程颐,下接朱熹等理学大师,反对王学(王阳明学派)陋习。初纯讲学,后因参与时政,党祸大作。书院于天启六年(1626年)被毁,崇祯年间(1628年以后)又重修复。

紫云书院,在河南省襄城县西南的紫云山中。明成化四年(1468年),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回乡建屋,读书讲学。成化十八年(1482年)奉诏赐此书院名。成化十九(1483年)李敏归乡,与诸儒讲习程朱理学,文人学士,自此络绎不绝。

诂经精舍,清代书院之一,在杭州西湖孤山。嘉庆初年(1796年),阮元督学浙江,创建“诂经精舍”,并聚诸儒生合辑《经籍纂诂》106卷。该书院重经典而轻科举,阮元、王昶、孙星衍、俞樾等先后居此讲学。不及十年,人才辈出,自成一家。曾选刊学生文辑为《诂经精舍集》。同治十二年(1873年),沈仲复在上海也设沽经精舍,请俞樾为主讲,招授生徒。该院不尚诗文,专讲经史等儒学诸说。

在宋至清的千年中,书院的发生,创立不可计数,以上所列,不过其中之二三,择例说明,以略窥其端倪。

书院,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出现并以其自身的文化媒介特点,推动了当时诸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其作用显而易见。它反映出封建社会在向后期的转变中,伴随社会经济、政治的较大变化,新的文化繁荣期的到来,而对文化传播渠道的更大需求;这也是为适应封建社会整体性变化,而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需要开辟更广阔的发展局面的表现之一。一种披上新的外衣的儒学思想及其新的文化表现,逐渐从较为少数的社会群体中扩展到更大的人群中去,使之进一步社会化、普及化,以顺应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并不断进步的合理要求。

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和发展时期,即唐宋之际的社会变化,大致从哪几方面可以看到呢?

在经济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已超过黄河流域,表现了封建经济取得了全局意义的长足发展。

宋代封建政府实行的“两税法”,以税制规范和调整社会的经济关系,在国家经济、财政管理机制上,较以前的封建赋税制度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由此反映了农业劳动者对土地及其占有者封建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进一步松弛。

到了宋代,士族门阀制度已被剔除,大士族门阀地主把持政权,或以其政治、经济实力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以家族血缘群体为中心的、代表各自不同利益的社会政治集团,始终威胁和觊觎国家权力并分裂国家的带有原始性质的社会模式被大大削弱;科举制的实行,使平民身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权,因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封建国家的行政管理模式更加“规范”。

从士族大家大庄园“庇荫”下走出的农民,此时却又跌进了广大乡村中家族宗法制度编织的罗网中。以宗法血亲关系和同姓氏族大家长制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制度,不仅在以皇权为中心的各级封建统治阶层中始终如一地存在着,此时期在整个社会的基层即广大乡村中,也越来越明显地、广泛地拓展开来,施展着它对人性扼杀的淫威。各地立宗祠、建宗庙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它表明在我国封建社会向其后期转变中,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表现进一步完备化,即从封建统治中心,向全社会的深化、泛化。在政治和社会观上,以宣扬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和论理道德为己任的宋明理学,正是这种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家族等级结构网络的社会现象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映。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被奉为宣传封建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封建伦理观念的经典。封建儒学诸家经典学说,自唐宋以后,以包括书院在内的更多宣传渠道,从圣人文坛逐步更加空前地普及到越来越广大的百姓中间。

总之,我国封建社会在向其后期转变过程中,在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发生的变化,反映在文化思想上,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宋明理学的形成,其作为维护封建统治更加顽固的卫道士,在此后的时期很快成为正宗的社会统治思想。它的发展与传播,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媒介形式出现,这就是如前所阐述的,由书院的产生并发挥其应有的媒介传播作用,来吻合这种需要,实现这种需要。

(作者单位:天津工会干部管理学院)责任编辑:林 屹

猜你喜欢
讲学理学朱熹
银龄讲学
礼学与理学
春日
2018—2019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论《评史心见》史论的倾向与得失
朱熹治足疾
浅谈讲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