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等同于“作秀”?

2001-02-13 17:35
新闻记者 2001年2期
关键词:作秀荒岛真人

俞 圆

欧美荧屏常有惊人之举。近年来颇为盛行的“真人电视”又出新招: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近期创办的竞赛节目《求生者》(SURVIVOR)创造了20年来美国电视最高收视率的奇迹。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该节目在2000年6月创始之初便赢得了2300万观众的注意力,而到大结局时有5100万人观看,一举压倒了曾经独领风骚的智力游戏类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

《求生者》节目把16名男女分成2组送上一个荒岛,让他们在荒岛上自给自足度过39天。两组之间互有竞争,每隔3天由组员开会投票,淘汰一名组员。所以每个参与者除了要接受荒岛上的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面对如何协调组员的人际关系等问题。在荒岛上,唯有证明自己对组织有贡献、不可或缺才能免遭淘汰得以生存。坚持到最后的生存者便是优胜者,可以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该节目分13集播出。

除了《求生者》之外,还有类似的真人电视节目:MTV的《真实世界》(THEREALWORLD)让7个年轻人在新奥尔良经历爱情和文化的冲突;PBS的《19世纪之屋》,让一个英国家庭在19世纪的老屋里住了3个月,衣食住行都按照那个时代的方式;ABC的《成立乐队》,训练25名有潜力的歌手;CBS的《老大哥》在七月初推出,模仿荷兰的同名系列剧,把10个人关在一栋房子里,与世隔绝89天,最后由观众投票选出每一轮的失败者,最终的优胜者将获得50万美元的奖金。

欧美电视荧屏为什么会频频出现这类被很多人称为“偷窥者电视”(voyeurtelevision,VTV)的电视节目?而这些节目又何以深受观众的欢迎?

首先,我们要从美国媒体的功能谈起。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大众传媒最主要的功能便是娱乐。人们打开电视,往往津津有味地看着智力游戏类节目,看报纸看的是体育新闻,听广播听的是流行音乐。这里不得不提一句的是,美国大众媒体极大地滋养了大众文化。这种文化的对象是大众,其中包括许多接受教育程度低、文化修养不高的人群,这就决定了大众媒体的内容必须是大多数人想接触的,而“真人电视”的确迎合了大多数受众的口味。

其次,美国大部分传媒机构都是私人所有,因此媒体运作的根本目的在于赢利。这样,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单位,就必须将大众的口味放在第一位。因为收视率同广告息息相关,而广告是一个电视节目的“生命之源”。CBS的《求生者》既然创造了20年以来美国电视最高收视率的奇迹,其经济效益必然直线上升。

再者,从受众的心理角度讲,当人们走过街上一些帘幕遮掩的房子时,有时难免会对房子里的人及其生活感到好奇。如今,帘幕被换成落地玻璃窗,所有情形一览无遗地展示在人们面前。“真人电视”满足了人们的偷窥癖。虽然不少人边看边骂,但骂完之后又接着看,因为他们理性上看不起这种暴露与窥探,而情感上却难以割舍。

而从节目参与者角度看,《时代》周刊与CNN不久前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电视观众前有作秀欲的还不在少数。31%的人愿意展示他们穿着睡衣的样子,8%的人说他们可以一丝不挂,10%的人说他们为了让电视观众一饱眼福,他们可以“享受”一下老鼠和昆虫。

另外,“真人电视”作为一种新型的节目,能够满足受众的新奇心理。加上其奖金的数额巨大,这就对观众构成一种悬念,这种悬念促使《求生者》在播放大结局时吸引了无数双好奇的眼睛。

人们对“真人电视”的评价褒贬不一。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西莫门指出:“出演偷窥电视的最佳人选应该是自恋狂。自恋狂不一定是坏事,它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一面,关键要有健康的组合。”一位名叫莎拉·伊芳斯的信息部门高层人员自称是“偷窥电视”迷。她没有错过《求生者》的任何一个片段。她说:“这就像演戏一样,有点像肥皂剧。”

但是这场所谓的“生存竞赛”却极大地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为了100万美元,在荧屏上展现的是这些来自文明社会的人如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当最后剩下5人时,两位女性苏姗和凯丽心存芥蒂,还要故作友善。最后一天凯丽终于露出了“奸诈”的一面,她原已投票淘汰理查德(最终的奖金获得者),但在理查德和苏姗面临同样票数时,主持人再次问她是否考虑修改自己的决定,她权衡再三,觉得还是让不受欢迎的理查德留下来和自己角逐,取胜机会才更大。于是她改变决定,把淘汰票投给了苏姗。难怪一位遭淘汰的参赛者临走时给余下的人的忠告是“请公平游戏,互相尊重”。

但是无论如何,这类电视已经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眼前。笔者认为它既满足了参与者的作秀欲和对金钱的贪欲,也满足了观众的“眼福”,同时又给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虽然不少“高雅之士”对此不屑一顾,但电视台毕竟是要照顾大多数人的口味的。然而,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大众传媒应该更多提供受众想要的东西,还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大众传媒是一味地去迎合大众的欣赏需求还是应该开创更高层次的欣赏需求?因为如果长此以往给观众的只有所谓的大众文化,那么他们的欣赏口味也就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了。

此外,电视打破了儿童与成人世界的界限,让那些幼小的心灵过早“偷窥”到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或“太过直露”的地方是否对其身心发展有益?最后要说的是,受众的新奇心理是与事物的新鲜程度、新事物出现的次数多少密切相关的。新奇心理与一事物出现的次数成反比。比如在荷兰播出《老大哥》时的收视率是53%,续集播出时一下子滑到..7%。在《时代》周刊与CNN的调查中,30%的人认为“真人电视”是一种不良倾向。它的生命力究竟有多长,就让事实说话吧。

参考资料:

1.Melvin L. De Fleur&Everette E.Dennis. Understanding Mass Media. 3rd Ed.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8

2.Daily Egyptian(美国一份网上报纸)(2000/6/29)

3.《海上文坛》(2000/10)

4.《文汇报》(2000/10/22)

5.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猜你喜欢
作秀荒岛真人
竖琴乐手:手势真不是作秀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十八)荒岛上的呼唤
荒岛求生记
真人秀F2
变色龙
作秀过敏症
COCO×读者 真人亲身拍摄体验
发明速递
荒岛培训班
作秀离灾难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