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琦
网络文学的勃兴让人们过足了作家瘾。现在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可以上网发表作品,然后称自己是作家。而这一切都无须顾忌编辑的脸色,更不用巴结哪家出版社。
这还不够刺激。人们又开始自己制作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和音乐,然后到网上发行。这一次,他们想打败好莱坞、迪斯尼和索尼。可别小瞧了他(她)们,说不定哪天早上醒来,你会发现隔壁的阿妹成了网上娱乐圈的明星。当然,如果有兴趣的话,您也不妨上网圆一回明星梦。
好莱坞开始出汗了
汤姆·温克勒18个月前注册了一个名叫Doodie.com的个人网站。网站的内容非常简单:十秒钟左右的小动画,内容是关于一个小人物的吃喝拉撒,每天更新一次。小动画没有任何声音,情节再简单不过,图画也说不上精美绝伦(毕竟温克勒只是一个业余动画制作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小“杂碎”,居然每月为Doodie.com争得了950万人次的客流量,与华纳兄弟公司经营的网站Entertaindom.com不相上下。
最近,Entertaindom.com的人“屈尊俯就”找到温克勒,请他加盟一起制作即将在该网站连续播出的卡通系列《偷窥者》(The Peeper)。
谈到自己的成功时,温克勒说:“人们一直喜欢看以小人物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小动画,可长期以来人们被剥夺了这种乐趣,因为大制片公司对这类小把戏不感兴趣,而普通人又承担不起昂贵的制作费用。现在好多了。”
是的,现在有了互联网,还有与互联网“友善”的摄像放像机(camcorder)和MIDI音乐接入设备,任何人,只要他(她)愿意,都可以制作自己的娱乐产品,生趣无限且费用菲薄。谁还需要好莱坞呢?
约什·哈里斯就不需要。通过他自己的网站Pseudo.com,哈里斯给自己和同道们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电影才华的渠道。只要他愿意,他可以24小时在网上播放自己和伙伴们拍的小电影,内容包括在飞机上做爱的妇女和老得只剩一颗牙的跳裸体舞的老头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这些电影短小精干,便于下载,大多不超过10分钟,充分考虑到网络时代的注意力时段。
现在Pseudo.com免费在网上放映这些小电影,但哈里斯希望不久就可以在全世界有价发行。作为数字化产品,这些小电影可以以任何方式“打包”,无需胶片、录像带等传统媒质,并且可以随时在诸如飞机、地铁和电梯之类的地方播出。在这些地方,人们容易焦躁不安,希望排遣等待的无聊却又难以集中注意力,小电影的魅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今后您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电影可看了。其中的主角说不定就是你身边的乘客。
音乐无极限的年代
互联网同样也给音乐人和音乐迷们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MIDI音乐接入设备和MP3软件的日益普及使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将自己的音乐制品上网,同时也可以大量下载令自己心仪的曲目。这一通融无间的互动过程,正在迅速改写着音乐界的地貌。
一年前凯茜·菲舍尔和她丈夫容·魏瑟曼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音乐双人组。一天,一位朋友跟他们聊起了“MP3”的事,建议他们俩不妨一试。魏瑟曼随即打开了MP3.com网站,将他和菲舍尔创作的三支歌曲转成相应的制式,然后上载到网站。在接下来的10个月里,他们的歌曲被下载了100多万次,成为MP3最红的明星。现在的菲舍尔双人组可不比从前,一般的唱片公司找上门来签约,他们还都不太爱搭理。
34岁的美国人詹姆斯·方在香港已经生活了7年。前不久,他开了一个名叫Asiamix.com的网站,专门发布那些不太为人所知的香港地下乐队的音乐。据詹姆斯·方说,到目前为止,已有7支乐队获得了当地唱片公司的赏识并签了约。方说,网站的设立就是为了给这些才华被埋没的乐队提供一个沟通无极限的网络平台,“香港的表演场地非常昂贵,那些正在成长中的乐队很难承担得起,他们不得不到诸如地下停车场等地方去表演,这是非常可惜的,是一种浪费”。为了更好地支持这些乐队,Asiamix.com近期准备向下载该网站音乐的网友们收费,并与乐队平分这些收入。网友们对这一计划并不反感。
并不仅是默默无闻者才选择互联网。里莫·费尔南德斯是印度顶尖流行歌手之一,最近他以MP3的形式在Fabmart.com网站上发行了新曲《网络律动》(Cyber Viber)。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该曲就被热情的网上音乐发烧友们下载了16000份,大大出乎作者的预料。费尔南德斯说,他非常喜欢互联网所带来的弹性。“现在我一有新鲜灵感,就把它录制出来,立即放到网上。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要等到8支歌子出齐,然后才能出唱片。”更重要的是,现在没有哪家唱片公司来监督他的工作,颐指气使地告诉他哪支歌有商业价值,哪支没有,“一切都追随我自己内心的冲动和感觉”。
真正的大众传媒
别小看这些小打小闹,好莱坞和索尼公司已经开始出冷汗了。他们最忧心的不是网上电影和音乐等的形式和内容,而是这一模式背后传达的讯息:垄断正在被打破,专营权逐渐被削弱,独享全宠的日子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拥有Zoetrope.com网络公司的前好莱坞导演弗朗西斯·考伯拉这样说道:“他们(大制片和唱片商)现在开始惊慌已经晚了。他们已经输了。在艺员们发现可以不再仰他们鼻息的那一刻,他们已经无法挽回被抛弃的命运了。”或许言之过早。但谁也不敢保证这一天不会很快到来。
英语里的Mass Media一直被翻作“大众传媒”,只不过以前的重点是放在Media——传媒上,大众更多的是作为被动的受众存在,来修饰传媒。从今往后,这一关系将被颠覆。大众传媒就是大众传媒,大众既是传媒的受众,又是传媒的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