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宅运动

2000-06-14 07:24高昱王辉
三联生活周刊 2000年12期
关键词:住宅运动

记者:吴晓东 高昱 王辉

住在城里还是效区,买精装修的房子还是自己动手,现在,决定这些事情的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你能从兜里掏多少钱,而在于你想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希望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看到西山的夕阳还是更留恋三里屯的酒吧,这会决定你住在城市的什么地方和什么样的房子里。

房地产开发商们自己提出了“新住宅运动”,我们并不过多的期望它真能变成和文艺复兴相比的文化运动,但是最起码,开发商希望把房子盖的更好,希望改变自己的道德形象,这对消费者没什么不好。或许,道德就是这么进步的。

一个接近真实的谣言

2000年4月21日,北京的一家报纸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题目是“中国房地产企业上市解禁 ”,这则消息称:“建设部有关官员表示,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允许房地产企业试点上市。至此,1993年国家公布的‘不允许房地产企业发行股票的政策就此解冻。到目前为止,有不少房地产企业都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上市申请,其中天津与广东省两家企业已获得批准”。

这条消息令长期对融资渠道受到种种限制而心怀不满的房地产企业十分兴奋。不幸的是,建设部政策法规司有关负责人马上出来辟谣:“近日有关房地产企业上市禁令解冻的说法不符合事实,目前国家只是就房地产企业上市进行试点,而非解禁,真正放开要看试点效果。”

其实,这是一条非常接近真实的“谣言”。1992年至1994年间,中国房地产过热开发,为防止房地产泡沫,抑制过热的经济,国家决定禁止房地产企业上市。1996年12月,中国证监会《关于股票发行工作若干规定的通知》中规定:“在产业政策方面,要重点支持农业、能源、交通、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严控制一般加工工业及商业流通性企业,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暂不考虑。”1997年9月,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股票发行工作的通知》称,在产业政策方面继续“对金融、房地产行业、企业暂不受理”。

但从1998年开始,国家把房地产业的增长,尤其是住宅业的增长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统计表明,199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0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商品住宅施工面积达4.1亿平方米,增长19.6%。1999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1.19亿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24.9%;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比例已达79.6%,比上年同期增长了近6个百分点。

这样,在1999年下半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允许房地产企业试点上市。建设部遂于2000年3月将选择的试点上市企业的资料上报中国证监会。在年内还将有另外两家房地产企业上市。

爱凑热闹的网络遭到阻击

2000年3月,湖南新华联置业有限公司收到一位北京客户从互联网上发出的订单。据该客户称,通过互联网查看了新华联网页内容,经过长沙的一位朋友介绍后,对该公司推出的网上楼盘———新华联家园表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网上进一步交流和洽谈,决定购买该楼盘观音阁703房,该套房型为五室二厅、面积179平方米。随后,该客户将首批30%房款汇到了新华联公司账户。据悉,这是我国首例商品房网上成交。

在此之前,由大中华房地产门户搜房网(WWW.SouFun.com)发起,北京、上海、深圳以及香港、台湾等地20家城市的领头房地产网站组成的联盟,以“2000年房地产网上大联展”为主题,揭开了网站进入传统房地产业的序幕。

去年以来,网络逐步加快向房地产业渗透的速度,截至目前,全国房地产专业网站已超过200个。房地产网站的出现无疑将对传统的房地产业造成冲击,网上信息查询、网上咨询、网上评估、网上保险、网上按揭、网上拍卖、网上房展、网上购物(与家居紧密联系的商品)、网上售房等服务的推出,使房地产这样的传统产业显得更加热闹。进入房地产专业网站,众多频道令人目不暇接:“房地产宝典”、“专家看房”、“律师在线”、“政策法规”等应有尽有,此外,住房贷款明细账、住房补贴计算、二手房评估、卖房收益计算等各种服务性工具使这些原来除非咨询专业人士无法获得的资料变成了普通消费。

网上房展的推出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欢迎,仅“搜房”五大网站的日访问量就达30万页人次。受网上房展成功的鼓舞,各网站顺势推出了网上房拍,试图从造势进入真正的交易,但是,网络在这里遭到了阻击。首次进行网上房产拍卖尝试的是“搜狐”。历时两天的房拍终于一锤定音,然而出价最高的买主此后竟未露面。据有关人员调查,两位竞买者一位不是通过合法注册进入拍卖室的,无法查到他的注册信息;另一位的联系方式也是不正常的,只有一个电子邮箱。

事隔20多天,“搜房”又推出大规模网上住宅竞拍。为了避免像“搜狐”网上房拍“打水漂儿”的尴尬,这次竞拍设置了门槛规则和入围规则,但是,竞拍入围者不愿签约,使热闹的网上竞拍有些虎头蛇尾。

上市上网,看中的是全球最大的住宅市场

2000年2月29日,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在分析中国2000年房地产市场时说:“今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将继续保持理性的、相对稳定的发展势头,居民普通住宅建设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商品房的销售将持续好转,全国房地产业将呈较强劲发展势头。随着今年福利分房的停止和新房改政策的全面推行,全国住房市场将会更快地发展。”

按照宋春华的说法,中国的房地产将有20年高速发展的机会。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杨慎比他更乐观。曾经担任过建设部副部长的杨慎说:“我国近两年统计的现有人口约为13亿,每年净增人口1200万,每年结婚人数980万对,农村到城市打工人口7400万,这些都构成了对住宅需求的庞大人群。并且,各行各业都需要房子和配套设施。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供需才能平衡,那时人口将达到16亿。”杨慎说,按目前国内人均居住面积9.3平方米计算,估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0平方米。他认为,达到35平方米就算得上较为宽敞、舒服的标准。目前,我国城市家庭人口平均为3.12人,按照35平方米的标准,三口之家的居住空间以不小于100平方米较为合理,达到这个标准至少还要10年时间。

媒体和IT业已经把目光紧紧盯住了住宅产业,已经经历了十五六年发展的房地产商们自然不会看不到这样的前景,沈阳华新国际集团的总裁卢铿认为:“根据著名的‘八一三曲线分析,在未来的30年中,伴随着人均GDP从900美元到8000美元的进步,中国的住宅产业将处于明显启动、迅速发展和稳定成长等三个重要阶段。平均每年新增15亿平方米住宅,销售值可达数千亿至数万亿元,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住宅市场。”

卢铿说:“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产业的关联性很强,在很多发达国家房地产业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年增加值大体占GTP的8%至10%之间。按建设部制订的计划,至 2000年中国房地产业年增加值占GTP3.5%,2010年占5%,至2020年可望达到10%左右。那时房地产业将进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序列。”

“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浮出水面

中国建设部有关专家预测,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城镇住宅需求预计将保持在年均5.5亿平方米以上。但是,尽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如此巨大,整个行业却基本上处于不盈不亏的局面。深圳万科公司的董事长王石说:“国内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完全的买方市场。 房地产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不仅获取超额利润极为困难,即使获取平均利润亦不容易。相反,被套牢的事倒是时有发生。”

中国大大小小的发展商们不仅是感到获取超额利润越来越困难,而且越来越感到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无能为力。王石说:“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房地产行业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发展商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比如城市规划和发展,保护环境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不是发展商讨论所能解决的。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发展商能够扮演的角色实在很有限。单个的发展商的实力和连续开发能力不足以影响政府对城市规划方面的控制,因此,如何密切和政府的关系成为影响房地产行业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房地产发展商的水平差距甚远,所谓的阿猫阿狗都可以搞房地产,造成的问题和教训很多,所以也需要对房地产开发商的队伍进行整合,适应房地产快速发展的节奏,为老百姓建筑更好的住宅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王石牵头策划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浮出水面。

1999年4月,由河南建业集团主办的“99郑州中国房地产精英峰会”取得了较大成功。通过广泛的信息沟通,与会者普遍感到在市场预测、品牌营造、营销策划等方面获益匪浅,一致认为房地产业内应该加强信息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少走弯路。

5月18日,深圳万科集团、北京万通集团和河南建业集团在北海初步达成发起成立“全国房地产策略联盟”(即后来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的构想和共识;6月22日,西南交大房地产公司成为第四家发起单位;7月15日,上述四家企业的负责人聚集天津,探讨“联盟”的具体操作内容,并初步确定8月底在成都召开“联盟”的预备会,10月初在天津召开“全国房地产业信息化论坛”。

1999年 5月至6月,联盟取得了国家建设部、中国房地产协会、中房集团等政府机构的支持和认可;同时也得到全国各地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拥护和响应;7月15日,天津市政府表示愿意全力支持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房地产业信息化论坛”;与此同时,各发起单位也群策群力,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积极配合和支持联盟的成立。

8月28日~29日,“全国房地产策略联盟”更名为“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并在成都召开了第一次筹备会议。成都方面的媒体称此网络为“中国房地产界的航空母舰”,并且就中城房网会不会在中国房地产界形成垄断专门采访了王石。

1999年12月2日,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在北京正式成立,王石担任为期5年的首位轮值主席,谈到中城房网的性质和目的,王石说:“中城房网的初衷是希望发展商联起手来做些事情。企业发展过程中,半官方性质的行业协会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发展需要,尤其住宅业。目前非国营控股房地产工地开发量占65%,但控制的资源仅占35%,资源配备无法达到平衡。设想的主要功能为四个层面:信息共享,行业职业培训,集体采购和集体融资。本着这样的原则,17家成员单位签署了两条协议:一、中城房网既非社团也非企业集团,而是参加签约的企业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人间经济合作的法规、以经济合作协议(合同)的形式构建的旨在提高各企业竞争力的行业性的利益共同体,也是一些优势企业间进行策略联盟的尝试。其活动和运作模式以虚拟机构方式进行。二、中城房网的共同利益及诉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着重加快住宅产业化的研究和推进;集体采购;共同培训;投、融资的互助。”

“新住宅运动”:中城房网首次发出的声音。

1999年12月2日,在北京万通新世界召开的“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的成立大会上,沈阳华新国际集团的卢铿首次提出了“新住宅运动”的概念。他说:“当今房地产市场和同业成长中蕴藏着深刻的危机,迫切需要有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总题目来领导全面的变革。”新住宅运动也就成了中国城市房地产发展商协作网络成立以后发出的第一个声音。

随后,该网络的18家成员单位在深圳和北京两次开会研讨“新住宅运动”,同时,参与研讨的人员范围也远远超出了房地产界。

做为“新住宅运动”的首倡者,卢铿的祖父是在旧中国实业界鼎鼎大名的卢作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卢作孚领导的民生集团在中国航运界和实业界的影响达到鼎盛时期。显然,卢铿继承了一个实业家族积累的眼光和豪气。之所以提出“新住宅运动”,卢铿的眼光首先看到的中国房地产业无比巨大的市场,卢铿说:“中国是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中国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只有9.3 平方米,仅相当于俄罗斯的一半,美国的1/5,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住房历来是家庭首要的和最重大的投资内容。”

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当然并不意味着一定拥有最大的市场,更重要的是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卢铿说:“从政策来看,允许私有财产、从福利分房改为货币分房、银行按揭和扩大内需这四项政策的突变,使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发生了突变。从经济环境判断,中国加入WTO,住宅业面临国际竞争将不可避免,新经济和网络社会,使得中国住宅产业市场的发展拥有了一个西方发达国家当年未曾有过的技术背景和市场背景。”

同时,卢铿认为中国的住宅产业市场很不成熟。由于住宅产业巨大市场的诱惑,数以万计的发展商在90年代初一哄而起。以1992年的广西北海为例,当时全国共有3000多家发展商,而北海市就云集了1500家,结果许多发展商血本无归,很多项目成了烂尾工程,在当地留下了数不清的鬼屋。

如果仅仅拥有一个巨大的市场背景和行业发展的技术背景,新住宅运动将是房地产业行业内部的一个问题,但更重要的,卢铿认为新住宅运动将成为一个以住宅产业为载体的文化创新的总题目。他说:“我们关注着住宅产业的整体进化和加速进化,更关注这场以住宅产业为载体的文化创新运动。住宅业蕴涵了管理与技术的科学、经营与设计的艺术以及文化与思想的哲学。没有一个产业像住宅业这样更直接地关注着人生,更广泛地涉及人类的进化,更深刻地反映着文化和文明的进步。因此,新住宅运动具有广泛的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新住宅运动将为中国住宅业的未来一段历史时期设定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航标。”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住宅运动?首倡者卢铿这样概括新住宅运动的基本精神:“营造网络时代的居住空间,实现传统精神的当代升华,建设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关注环保,崇尚自然。”

对于新住宅运动的发展,卢铿说:“新住宅运动绝对不是也不能成为发展商们的一场炒作的游戏。我们提出这一文化创新运动,正是我们感到这个产业在其巨大潜能背后存在的深度危机。同时,新住宅运动不应该是一场转瞬即逝的、昙花一现的运动,而应是一场持续多年的、真正能够有效地促进住宅产业整体进步和引动文化创新的运动。住宅产业是一个最能吸引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产业,甚至可以说,它将可以成为文明进化和中华民族复兴的良好载体。”

“新住宅运动是对房地产开发十几年的反动”

卢铿所在的华新国际集团,是中城房网的成员。1999年11月,卢铿写信给中城房网轮值主席、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提出了“新住宅运动”的想法,得到了王石的肯定。随后,王石对这个口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转给万通的冯仑、河南建业的总裁胡葆森、中国海外的董事长孙文杰等房网成员,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来修正、补充“新住宅运动”这一设想,使之成为一个落在地面的行动方案。

经过中城房网成员间的反复讨论、修改,12月2日,在中城房网的成立大会上,卢铿向与会的成员正式提交了“新住宅运动”这一概念。随后,《万科周刊》在2000年的第一期上发表了卢铿的这封信,并开设了“新住宅运动公共论坛”。随着这些相关的文章被《北京青年报》、《中国经营报》等传媒纷纷转载,新住宅运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中城房网的主席,王石这样来解释“新住宅运动”提出的背景:在长期的住宅开发中,我们深感于中国住宅市场的巨大矛盾:从需求方面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市场需求,但是从供给方面看,中国的住宅产业却缺乏活力、缺少精品,甚至无法满足人们当下的基本居住需求,更谈不上前瞻性的创造。“这一点,从不断攀升的空置房面积就可以判断。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商品房空置面积已经超过了8000万平方米,我们可以估算一下,这里面沉没了多少宝贵的资源,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机会成本。这种‘背驰现象,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缺陷。”

另一方面,这一状况也给房地产业自身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仍然比较幼稚,不像家电行业相对比较成熟,大的家电个体企业,营业额早就超过了100亿元。而中国的房地产业,从80年代初期才开始起步,一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现一些比较象样的项目。在香港,新鸿基、和黄等十大发展商占有了商品房市场的八成份额,而深圳、上海等房地产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前十位的发展商加起来,市场占有也没有超过15%。而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特别讲求规模效应……所以,”王石顿了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住宅运动的提出可谓水到渠成。”

但是,和卢铿把新住宅运动看成可以和文艺复兴相比的文化运动不同,王石更关心的是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发展问题。王石说:房子是城市中持久的组成部分,一个房子建起来,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如果建不好,这种坏的影响也会持续几十年、上百年,我们总不能把我们认为不好的房子全都炸掉重建。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住宅与城市的关系。但即使是万科,在最初的时候,也不知道在房地产开发中怎么搞才能使建筑和人的关系更和谐。“比如说物业管理,我曾经提过三个条件,1,不丢自行车;2,绿草如茵;3,地面不见纸屑。现在看来,这三个条件水平很低,和张瑞敏当时规定不许在工厂里随地大小便差不多。但是,像‘绿草如茵和‘地面不见纸屑这样的要求还是觉得蛮有难度的。当然,后来我们知道不但要种草,还要种树,种树还要分季节,甚至还要在小区里把地形弄得有些起伏。”

“我们犯过错误,但是希望不要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也希望其他的开发商不要犯和我们一样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王石认为,要对房地产行业进行重新整合。他说:“整个地产行业不能再模糊和混乱地发展下去,住宅建设要有明确的方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行业要有新的规范和认知。提出新住宅运动,就是对十几年商品房建设的反动。”

但是疑问随之而来:这个所谓的“新住宅运动”,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纲领?

“我们反复强调,我们希望‘新住宅运动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社会背景的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建议、意见和批评。实际上,在深圳的研讨会上,在北京的研讨会上,已经有相当多的来自建筑学界、文化界、艺术界和网络界的朋友,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这个公共论坛当中来。

而且,新住宅运动现在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希望它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动,现在给出限定可能为时过早。”

当然,王石也透露,6月2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新住宅运动大会”上,将会发布运动宣言和一系列的文章,并就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也许,经过各方人士的交流、碰撞,“新住宅运动”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有意义的火花。

与近些年的一些反省思潮有所不同的是,“新住宅运动”一开始就是由房地产商提出并发起的。目前看来,在这个“运动”中,“中城房网”这个发展商联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重色彩也使得不少人对“新住宅运动”暗暗嘀咕:该不会是发展商设的又一个局吧?

对此,王石的态度非常坦然:“总得有人首先来发起这件事呀。作为中国大陆主要城市的优秀发展商,我们‘中城房网当然希望能够为推进中国住宅产业的创新尽绵薄之力。也正是因为我们来自住宅开发市场的最基层,所以我们可能会对住宅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为敏感。”

“但是,尽管‘新住宅运动是由发展商首先提出来的,但发展商只能是新住宅运动的执行者和落实者,而不是领导者。”

在王石看来,住宅是社会生活的载体,影响面非常广泛,“住”,与每一个个体息息相关。因此,“新住宅运动”呼吁每一个相关行业和每一个个人的关注和参与,使之成为一个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运动。“这种创新,既包括居住理论的革新,也包括住宅观念的刷新,更包括住宅建设的创新。我想,发展商的任务应该更多的是在最后一项。”

“现在,‘新住宅运动只是刚刚开始。任何一场建筑革命,最后都是要通过作品来说话,来确证自己的历史成就的。在下一步,我们将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行动方案。一方面是通过征文、出版等形式,继续推广新住宅运动概念;另一方面,要通过方案竞赛、案例评析等方式,影响和引导建筑设计;当然,最关键的,我们将依托中城房网,通过集体采购、共同融资、联合开发等手段,不断推出创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有生命力的住宅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像万科这样的发展商应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建构行业新的道德基础,善的动机是功利性的。”

作为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协作网络的四个发起单位之一,北京万通集团的董事长冯仑更关心的是房地产行业的道德形象和行业公信力,认为这将直接影响行业的获利能力。

冯仑说:“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只有十五六年的基础,整个行业给社会的道德形象很不好,诸如行贿、偷工减料、半拉子工程、占用银行很多资金、烂尾楼盘、乱集资、炒房炒地,跟房地产始终在一起的这些概念,比如包工头之类,都是道德形象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有十五六年的基础,特别有一批像万科这样比较成熟的有力量的开发商,从行业的竞争和发展战略考虑新的道德基础。

“提出新住宅运动,可以区别于以前住宅产业当中不负责任,粗制滥造,不讲建筑风格,不讲人性化的需求,不讲究人和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讲究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我们就想建立整个行业的道德基础。同样一件事情,IT业烧钱,这叫做创业,大家认为是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总是很好的,而房地产行业炒房炒地就不对。行业不同,道德基础不同,公信力不同。”

树立道德基础,提升行业的公信力,作为一个行业,这样做的目的自然有它的功利目标,改变开发商的形象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市场利益。冯仑说:“比如,万科在城市花园的物业管理上表现出来的对客户的关心、关注和认真,取得了市场的公信力,企业的道德力量在这里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大家形成这样的认识,万科是好人,好人的房子当然可以买。这样,一个企业的公信力,通过市场的循环,又转换成利益。”

冯仑说:“房地产行业由开发商、供应商、客户、银行构成,大家进行游戏,提出新住宅运动,有利于确立新的游戏规则,使参加游戏的人有一个大的期待和提升,用新住宅运动提出的东西,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对企业,道德基础提高了,改进经营。这样,要求新住宅运动具有示范性和实践性,全国有几万家开发商,只有几十家在里面,因此,我们要作出一些示范社区和典型作品,建立新的居住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从具体的说,会落实到具体的产品上,消费者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这个运动怎么搞,不是书生在说,不是个别领导提倡,而是开发商从自己的竞争要求和发展要求,要提高竞争力和确立长期发展的道德信任感。这种自发的运动,像启蒙运动和五四运动,是由许多大小事件堆积形成的。但是我们预期它会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大家已经注意到,参加中城房网和新住宅运动的大多是民营企业,也就是在过去大家认为最没有道德力量的地方,企业开始思考对社会和消费者的道德责任。坏人都学好了,但这是企业自身利益的要求,善的动机是功利性的。”

旧住宅和新住宅

和很多人一样,北京华远的董事长任志强说他不知道什么是新住宅,但他很清楚旧住宅是什么。任志强说:“我认为中国的所有住宅都没有脱离传统的帝王将相的概念。即使我们现在盖农村的房子也是坐北朝南、一明两暗。南北住宅有差异。南方房子可能做得小,把配套功能都给拿掉了;北方把厅逐渐加大,或者变成双主卧、三主卧,就是把社会的一些配套功能引入家庭中来。”

新住宅运动为人们提供了居住条件新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面积和材料变化的选择。尽管王石认为:“中国单个住宅的理想面积是90到135平方米,根据国外的经验指数,住宅面积超过160平方米之后,就会慢慢地回落。人均面积在30平方米左右是一个住宅单位比较合适的面积。”但是万科开发的许多住宅的面积都在130平方米以上;新住宅运动的首倡者卢铿认为:“根据各个城市情况的不同,中国家庭的住宅面积应该在80到100或者90到120平方米之间。”但是华新国际集团在沈阳开发的住宅基本没有120平方米以下的。

冯仑说:“新住宅就是要尊重人的选择。房子多大和用什么材料建房子并不能决定房子的新旧属性,旧体制下的住宅照样可以建的很大,也可以用很新的材料,但它是旧的。”

至于什么是新住宅运动提倡的新住宅,冯仑说:“关于什么是新住宅,发展商和学者都有不同的见解,我的看法很简单,新住宅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供给的旧住宅而言,在那种供给体制下,住宅不以人为核心,而是以人的基本生存条件的满足为标准,而新住宅,是以人的发展和获取必要生活空间以及生活方便为目标,拥有住宅的人从被动的适应空间到按照自主的需要塑造这个空间,人们可以自主的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建什么样的好房子

“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负责任的发展商,盖好房子给人住,”是中鸿天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潘石屹的信条,这位有点前卫和另类的房地产开发商认为:我们谈新住宅,就是区别于旧住宅。对新住宅的探索其实在这个运动之前就有人做了一些探索,我有个朋友叫包泡把自己的房子盖在怀柔山沟的石头缝里,进房间要先上树,房间里还有一口清泉流着泉水,他认为这是自己理想的住宅。我们对未来的新住宅有个理性的把握,就不能离开“根本”,对住宅影响的“本”,我认为有三点:第一是人类对原子的操作和控制能力,第二是能源的发展,第三是人们对信息的加工,传递和处理能力的发展。从过去历史的住宅到未来的新住宅,能离不开这三点根本。

潘石屹并不是中城房网的成员,对于新住宅运动,他说:“新住宅运动应该以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不断提出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局限于建筑领域,还应当扩展到哲学、艺术和社会学的层面,需要具有前瞻性。而这种对未来的前瞻一定要看历史,我认为,对未来能看多远,取决于对历史的理解程度有多深。回顾人类住宅建筑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材料、能源和信息在人类住宅的建设过程当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建筑材料,从土石草木到钢筋水泥,再到玻璃的运用,必然要对住宅的形态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再比如能源的不同,使用柴火、煤、煤气、电和直接利用太阳能一定会影响住宅的建筑理念。同样,邮递员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住宅决不会相同,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在生活和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如果对这样的变化不敏感,怎么能建出好房子呢?”

潘石屹引起最大争论和热销的SOHO现代城概念集中体现了材料、能源尤其是信息对住宅建筑的影响。潘石屹说:“之所以会有SOHO的概念,是因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在工业时代,人们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按照固定的程序组织生产和工作,这是因为受到了工作对象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局限,不这样,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工作,因此根本无法提出类似SOHO的概念。现在,由于SOHO这一革新性的项目,我们可以把20世纪末最好的思想和解决方案结合起来,为新世纪创造出最新型的建筑,这也是第一次将功能、灵活、充足的空间、简单线条以及优雅结合起来创造出将起卧结合的空间。新的建筑材料、取暖手段、新的厨卫设备和清洁手段,使SOHO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所以在SOHO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在同一个空间中学习或工作,而且两者并不矛盾。”

要想建出真正的好房子,对新思维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潘石屹说:“SOHO现代城热销,说明消费者认可我们的理念。同行提出了一些技术上的意见,我们会在以后的项目中做的更加完善。但SOHO毕竟是新的观念产生的新的建筑,要想建出适合未来的房子,就时刻要有新的创造。以后的项目,很可能不再提SOHO的概念,而是忘掉现代城和SOHO的成功,因为技术和观念是不断进步的,只有这样,才会始终用新的文化和思维建出健康和科学的好房子。”

猜你喜欢
住宅运动
Jaffa住宅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Cliff Front 7住宅
Chau Doc住宅
不正经运动范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