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 勇 张运和 图/王 军
夏朝嘉自称陶渊明第96代后裔,母亲姓陶,家谱上一脉相承。夏谈吐儒雅,一手好字笔锋劲健,诗词清矍隽永,颇具建安风骨,成都市诗词楹联协会会长。
成天吟诗作赋却又拥资亿万,禾嘉集团董事长夏朝嘉20年来在商场上风生水起,海、陆、空,食、住、行,无不得心应手,光彩逼人。
1985年,夏朝嘉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那时他刚从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太太中脱颖而出。
鲜花和掌声席卷而来,他却效仿祖上陶渊明,拒绝一切媒体的采访,不露声色,隐居市井。因为他自感飘浮得几乎找不着北,他看见了自己所从事的“替他人作嫁衣”的行业局限,他厌倦了被人捏着脖颈过日子的痛苦生活。
——1989年,复出之后的夏朝嘉一飞冲天。第一个项目“果蔬脆片加工”被国家科委向全国大力推广;1992年开始研发的柠檬深加工项目,被列为四川内江市“甜城变酸城”支柱产业;1996年,成为当年全国仅有的两家上市私营企业之一,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水稻品种培育项目;1998年,兼并“亚洲球王”——亚洲最大的管道阀门企业;1999年,与上海市合作,结束了中国没有直升机引航,将外国轮船引入中国港口的历史;2000年,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合作组建东方华龙通用航空公司,成为中国航空史上第一家本业与私企成功合作的典范。
“永争第一,只争第一”是夏朝嘉的座右铭,也是其一生所有作为的写照。记者面前的夏朝嘉黑而胖,衣着俭朴,举手投足与街边任何过往行人没有二致。就是这位生活简单,身无长物的普通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青藏高原:生命中闪烁的磷光
成都人夏朝嘉在大街上拾烟头卖烟丝长大,与身俱来的“黑五类”伴随着与生俱来的歧视。1965年,文化大革命山雨欲来,坏学生、小资产阶级分子夏朝嘉被撵出校门,不准读书!这时,14岁的夏朝嘉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趁着轰轰烈烈的支援边疆热潮,给新疆建设兵团写了封信,希望得到一个“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改造自己资产阶级思想”的机会,企图“混进革命阵营”。自然,革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夏朝嘉自讨没趣。
那是一个穷苦而坚强的时代。第二年3月,15岁的夏朝嘉兴奋地同一群大男人爬上了开往青藏高原的汽车,4天后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修公路。每月43.5元的巨额工资让瘦小的夏不顾一切,同一群近一半是劳改犯的大男人一起幕天席地,吃糠咽菜,挥大锤,扛石头……
3月份的青藏高原依然冰天雪地,日均气温零下二三十度。早晨在帐篷里醒来,掀开被窝,铺盖表面结成的冰“嚓嚓”作响;晚上洗净的衣裳第二天就在晾衣竿上变成冰雕。夏朝嘉没法叫苦,也不敢叫苦,他已经懂事了,他给家里靠他工资活命的母亲和姐姐写信说:“这里赛似天堂,高原风光美丽迷人,藏民跳着锅庄欢迎我们……”
8年,夏朝嘉的青春付给了青藏高原;8年,夏朝嘉长得像藏民一样骠悍。但这8年让他感触最深的,是一个夏天的深夜,他从梦中醒来,躺在广袤无垠的星空下,四周寂静如死,夏朝嘉觉得自己仿佛在宇宙中漂浮。这时,他突然看见对面山坡上无数绿色的磷光,在黑夜里闪闪烁烁。他知道,那是上百年前,在这人迹罕至的高原上,与现在的他尝过同样艰辛的先辈们,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光亮。将来自己哪一天,是否也会这样在黑夜里闪着同样的光——生命倏然即逝,但什么才是生命在世上的真正延续?
冥冥之中,夏朝嘉成熟了。
1974年,23岁的夏朝嘉回到成都。
几乎生来就在为生存而奋斗,修砖房、架管道、烧锅炉、蹬三轮,能找到的下力活他都干了,但仍然像无根的浮萍,阶级斗争风吹草动,他就得回到街上继续流浪。这期间,他读烂了家中所有书籍,汉字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常常一边在街上流浪,一边悄悄告诉自己:夏朝嘉,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氏后裔……
“太婆组”里的领军人物
1977年,停滞多年的国家经济像喘着粗气的列车,开始向前艰难爬行,人们的精神面貌随之一新。成都市人民北路街道办上河坝居委会也来赶热闹,成立了个装潢生产组,40多位50岁至80岁的老太婆在府南河边搭了个油毡棚,按上面的计划生产糖果袋、西药袋和信封。想象得出,这群老太婆颤颤巍巍、轻手慢脚的场景和她们的生产效率。但就在这个当年闻名成都市的“太婆组”里,体健如牛却别无选择的夏朝嘉,占据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技术位置——切纸工,月薪45元。切纸的大弯刀直径一米多,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夏朝嘉玩儿似地提在手里左挥右舞。
吃饭有了着落,生活甜如蜜。
1978年,中国的天空更加晴朗了,忙碌的人们脸上似乎都有了笑意。夏朝嘉突然有了一种莫名冲动,感觉身边一切都有变化的可能。他像一匹饥饿的狼,在图书馆里左冲右突。
这一天,街道办召集各生产组开会,谈感想,谈生产组的发展思路,以迎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老太婆们有些说话都不利索,更别谈发言了。于是年轻的夏朝嘉戏剧性地被推上了前台。夏朝嘉战战兢兢,发言完毕,随即成了“太婆组”的副组长。
一切都那么富有喜剧色彩。这在夏朝嘉以后的日子中也曾一次又一次地出现。
“黑五类”帽子摘了,生活也稳定了,夏朝嘉“在其位,谋其政”,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了。他开始关注中国的包装工业。国内,这是个新兴而陌生的行业,多数人毫无包装意识;国外,包装却早已同吃饭穿衣一样重要。他终于认定包装印刷必将大行其道,装潢组业务应做得更好。加之政府对这些街边作坊过问甚少,按自己的意愿多赚钱成为可能。一纸申请呈了上去,得到街道办支持之后,夏朝嘉决定到银行贷款,贷11万元。
这一年,夏朝嘉29岁,即将“三十而立”。
这一天,下着小雨。建设银行信贷科一位女科长和办事员,不明就里地被夏朝嘉诓到油毡棚里。进门,女科长坐了唯一的凳子,夏朝嘉在一边诚惶诚恐地站着。“这就是你的全部资产?”科长朝空荡荡的厂房环视一周,发话了。夏朝嘉没回答,只是小心翼翼递上自己关于发展包装工业的计划报告,“您先看看这个我们再谈吧。”语气近乎乞求。“不看不看!”科长态度坚决,“我们要看实在的东西。”恰巧,一阵风吹来,科长大人的雨披竟被吹到河里!女科长柳眉倒竖,夏朝嘉尴尬万分,哪还有心情谈什么贷款计划。结果,尊贵的客人淋着雨骂骂咧咧地走了。
客人一走,夏朝嘉立即让出纳去买了件新雨披。第二天一早,他到银行门口候着,科长一到,赶紧将雨披双手奉上,嘴里不住道歉。科长心里一热:“上去坐坐吧。”
在科长办公室里,夏朝嘉大谈他的包装工业发展计划。这一坐,就是两个月。每天夏朝嘉处理完厂里的事就到科长办公室里软磨硬缠,科长办公他不说话,科长一闲,他马上一二三四地例举国外包装工业的美好现状,条分缕析地同国内的落后状况对比。最后,科长终于被他的执着打动:“行了,夏朝嘉,包装工业的发展我相信了……”
物质财富高歌猛进,观念意识艰难爬行。这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老百姓拿出了自己的方式。油毡棚里40多位素喜安贫乐道的老太太炸开了锅:“我们穷,但我们从不欠人一分钱,将来也绝不欠人一分钱!”“11万哪,光利息一年就1万多块呀!”最后,负责的老太太来到街道办,将印章往主任桌上一扔:“你们哪个想坐牢,就把它交给夏朝嘉!”
印章最终还是到了夏朝嘉手里。他尊重这群老太太,但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剔除一切陈腐落后。一不做二不休,让街道办将装潢组资产作了评估,计6000元。夏朝嘉东凑西借拿出这笔钱分给老太婆们,然后将她们遣散回家。
空荡荡的装潢组成了夏朝嘉个人的产权;沉甸甸的11万成了夏朝嘉独担的债务。
运筹油毡棚,决胜彩印业
政策对老百姓具有两种作用,一是限制,二是引导。夏朝嘉顺应政策,借助国家的扶持,终于从最底层一点点浮出水面。1980年春,11万巨款终于到手,他开始将计划付诸实施:
第一件事,挂出厂牌:成都市西城区包装印刷厂;第二件事,制定生产经营方针:产品质量高于大厂,产品价格低于大厂,生产周期短于大厂,服务质量优于大厂(因为企业小而灵活,了无牵挂);第三件事,招工:1、父母必须是街道企业职工(这样的人更能与企业相互认同);2、高中以上文化;3、试用期满10天后,送成都军区印刷厂培训。广告一出,应者云集。紧锣密鼓进行员工培训的同时,购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印刷机械和配套的模切、制版设备。
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竞相生长,“天上可以掉馅饼”的时代。第一块业务馅饼迅速从阿坝藏族自治州掉了下来:5万张药品标签,印刷费2500元。
产品小心翼翼送到阿坝。不料几天后,阿坝药厂一纸照会称:印刷质量有问题,图案误差0.4毫米,本予退货,但鉴于你厂是个小厂,不能消化退货损失,决定将标签用了,但你厂必须降低价格。按惯例,0.4毫米误差通常忽略不计,显然对方是想借故迫使自己降低价格。怎么办?夏朝嘉研究对策,冥思苦想,他深知藏民性格:豪爽、重义气、喜交朋友。于是心生一计,回信道:1、如果你们相信我,我厂无条件全部重印;2、如果这批标签不用,即使烧成灰也得给我寄回来;3、如果用了这批标签,我将到法院告你们!
阿坝制药厂目瞪口呆,随即被夏的真诚和强硬所震动。如夏所料,不久,药厂厂长亲临成都拜访自己,两人促膝交心,相见恨晚;生意不但按原价成交,还签订了全厂一年的印刷合同。
这一年,印刷厂营业额40万元,盈利7.8万元。
80年代初,处处机会,但市场混乱,夏朝嘉在无规则的市场游戏里摸爬滚打,渐渐成长起来。他必须学会擅长危机公关,与阿坝药厂的斗智斗勇,展示了其运筹帷幄的潜质。其实,竞争力的增强不光体现为财力的增大,企业外部资源的成功整合,也将成为增强竞争力的催化剂。接下来,夏朝嘉再度显示了其深谋远虑的能力。
夏朝嘉有一块心病,自己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装设计一窍不通,而企业也没有财力聘请专业设计人员,致使印刷厂始终在同业内地位低下。如何尽量少花钱改变这一现状,成为夏朝嘉当务之急……
1981年底,四川省包装技术协会将举行一次会议,届时全省技术权威将济济一堂。夏朝嘉看准时机于会议前加入该协会并设法进入设计委员会。会上,他富有感染力地宣读了自己的苦心之作《关于包装印刷与包装设计的关系》,认为过去包装设计由厂长说了算,而设计师无发言权的做法极端错误,应予纠正。文章念完,与会的设计师掌声雷动,他们从未见过哪个厂长把设计师的地位提得如此之高。知识分子视名誉和地位胜过生命,于是,不懂设计却懂得“攻心”的夏朝嘉被公推为设计委员会主任。“士为知己者死”,技术专家们纷纷主动要求为他服务。
没有设计师的西城区包装印刷厂终于轻而易举地拥有了全省最优秀的设计成果,成都企业,无出其右。该年,夏朝嘉盈利40万。
企业日甚一日地长大,夏朝嘉觉得“天天都在赚钱”。至1983年底,府南河河坝上的油毡棚厂房已不能满足生产扩大的需要,夏朝嘉再次面临发展“瓶颈”。正在他一筹莫展之时,喜从天降:国家开始推行对亏损中小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政策。夏朝嘉很清楚,街道企业也呈两极分化之势,一部分企业生机勃勃,一部分企业濒临破产,他需要的是“并”。——1983年底至1984年底,夏朝嘉一举兼并了4个比自己大得多的街道企业。他终于顺利地拥有了宽大的厂房和更先进的设备。企业资产猛增数倍,更名为成都市精印包装厂。
企业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夏朝嘉兼并4家企业的同时也兼并了其所有遗留问题,尤其合并之后产生的新危机让他喘不过气来:企业员工从过去的几十人变为400人,其中50岁以上妇女占了60%。业务没有增加多少,而张嘴吃饭的人却增加了六七倍。必须辞掉300人,企业才能生存发展。怎么让他们安静地走开?夏朝嘉深知,解决好这个问题,企业将一帆风顺;解决砸了,企业将万劫不复。
——这对自己是一次考验。
街道企业是连大集体都不如的作坊式企业,民政局通常将别的企业不要的人安排给街道,只求解决吃饭问题,比如当时的“九大元帅”(市井俚语):“老、弱、病、瞎、跛、疯、哑、傻、爪”人物就是街道企业的主力。他们默默忍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歧视,从物质到精神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在这次调整中,要让他们不吵不闹,唯一的途径是提高其社会地位,解除其离厂的后顾之忧。
主意一定,夏朝嘉四处奔波:为即将被辞退的300员工,争取全民企业职工退休待遇。民政局的批复是:查无文件规定。夏朝嘉乐了:既然无文件规定,那么就是可以办!
1984年末,快过年了。成都市精印包装厂租了4辆大卡车,在厂内搭起了大棚,张灯结彩,热热闹闹地摆了45桌酒席。会上,夏朝嘉宣布,对300名到了退休年龄的老弱病残,实行全民企业职工退休制度,颁发光荣退休证。也就是说,将来每月可到企业领取与全民企业职工一样的退休金,享受全民退休职工所有福利待遇!夏朝嘉说完,全场一开始鸦雀无声;紧接着掌声雷动,爆发出一阵欢呼;然后,一个老太太哭出声来;最后,全场300人哭成一片……
简直不可思议,不敢想象!长期没有稳定收入,为生计困扰的这些贫苦百姓,将来再不用为生计发愁了,老人们高兴得笑不出来,数十年艰辛挣扎,终于换来这一声痛快的哭。
这一天,夏朝嘉大醉。“人活到这份上,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1985年,不到100人的精印厂盈利100多万。这一年,夏朝嘉因对社会的突出贡献被团中央评为首届“优秀青年企业家”。
掌声和鲜花席卷而来。连篇累牍的新闻报道,处处抛头露面的场合成了夏朝嘉不花钱的广告。至此,他成为四川彩印行业头号人物。
多年以后,夏朝嘉谈到这里仍然感慨万分:街道企业员工其实很可爱,他们懂得珍惜,珍惜生命,珍惜工作,珍惜友情亲情,相帮相助。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一笔生意实现产业转型
彩印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服务于其它企业的边缘性质致使其永不能长成参天大树,整个行业都必须在别人吃饱饭后,才能分得一杯羹。夏朝嘉登上人生第一个巅峰之后,透彻地看清了这一严峻现实,终于明白为什么近几年来自己总是干得憋气,再努力利润增长也微乎其微。他知道,自己在彩印行业已走到了尽头。而此时,自己竟然身在悬崖而不自知,甚至被媒体吹捧得莫名癫狂。
1987年,已坐拥千万资产的夏朝嘉突然从所有媒体上销声匿迹,隐身市井,深居简出……
这一年,他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加强彩印业务的同时,大力拓展新兴产业。
1988年,出任四川省第三工业联合公司总经理,管理全省街道企业,致力于给厂长们评经济师职称,他大胆提出:“能养活100人,每年向国家交纳20—30万税金,厂长就应该评经济师。”但是,1989年夏朝嘉因“资格”问题而失败。
1991年,受国外“零库存”思想影响,与四川省合作成立全国首家物资仓储配送中心,后来下任总经理否定前任总经理:“这么好的生意,为什么要同私营企业合作?!”夏朝嘉再度失败。
连续两次战略出击均铩羽而归。下一步怎么走,做什么项目?夏朝嘉心中茫然。这时,他收回目光,发现自己已操作两年的一笔生意正在向好的方面转变。他决定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这是一次偶然性的炫耀促成的项目。早在1989年,夏朝嘉同四川工商进出口公司一位朋友的朋友闲聊,对方在夏面前炫耀说自己手中有台湾省“果蔬脆片加工”项目的线索,敏锐的夏眼前顿时一亮。第二天一早,一夜未眠的夏朝嘉带着助手直飞海南,辗转找到当地代理商郝进舢,郝奇货可居,开出设备转让天价。双方谈判僵持三天三夜,互不相让。这一天,谈判正酣,夏朝嘉提出看看台湾包装的产品,“我还从未见过原装果蔬脆片究竟什么样呢。”郝欣然应允,乐得在夏面前一番炫耀。此时,夏朝嘉向助手使个眼色,助手便死记硬背下了包装袋上的台湾生产厂电话号码。
抓住了别人自我炫耀的心理弱点,聪明的夏朝嘉就成功了一半。
夏朝嘉转身飞回成都。此时已是1990年,为了促成此项目,他不失时机成立了禾嘉集团,扯起了以农业为主攻方向的大旗。然后,一个电话打到原产地——台湾。
1991年5月30日,设备发明人台商邱耀瑞乘坐的飞机终于降落成都双流机场。
谈判通宵达旦。
1991年6月5日,双方技术设备转让签字仪式在锦江宾馆举行。技术设备转让价190万美金,夏朝嘉的产品70%由邱包销海外。邱要求夏立即全额开具不可撤销信用证,夏回答:“只能开具90%不可撤销信用证,并在香港交易。货到香港后信用证在香港贴现,试产成功后付清全款。”双方都抱有戒心,一场谈判剑拔弩张。为防万一,夏朝嘉决定委托四川工商进出口公司代理。年底,技术设备顺利易手。
果蔬脆片是一种小食品,以高科技冷冻技术将切成薄片的水果或蔬菜干燥而成,香脆可口,产品形状、色泽、营养不变。在国际市场极为畅销,国内是空白。但夏朝嘉并不打算将产品在国内消化,国内市场他另有所图。因为邱耀瑞抵达成都当天,省内即有多家企业闻风而动,试图从自己口中抢走这块肥肉。当时,他心中一震,灵感闪现——真正的巨额利润来自设备而非产品!
合同签订前,夏朝嘉反复估算:
190万美元的巨额银行贷款,光利息就得将人给压趴下,必须尽快还清。而果蔬脆片在国内市场零售价只能卖到2—3元/袋,那么自己出厂价利润每袋不会超过1元。而且必须在2—3年内以巨额广告费全力支撑,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形成全国性火爆局面。此时自己才有望还清贷款,有利所获。——但这对已经两手空空的夏朝嘉而言,已不可能;即使市场做成功,但这种时新小吃,市场生命周期肯定短于3—5年。——国内销售风险显而易见。
他清醒地告诉自己,必须另辟蹊径。那么,如果卖生产设备,相信一年内零售市场尚处于启动期间,卖出3—4台设备将轻而易举,贷款即可还清。
而另一个意外之喜促使夏朝嘉下了决心:国家科委下文认定此项目为农副产品高科技项目,向全国大力推广。这意味着,设备市场已在夏朝嘉面前豁然洞开。
1993年5月。禾嘉集团生产出了国内首台生产线,670万元的售价远远低于引进价格,全国各地的订单一张张飞来。一年半后,夏朝嘉此项目收入9000万元。
一笔长达5年的大生意终于从起点跑到终点,夏朝嘉几乎是孤注一掷。渐渐地,他喜欢上了看似冒险,其实远期利润巨大的长线投资。他开始研究国家大政方针,从中寻找商机。
此时,夏朝嘉总算实现了从彩印行业到农业高科技产业的艰难转型。他提出一句口号:外国人“占领”沿海,我们要占领农村。随后,夏指出:要达到此目的,我们必须在国内做到“永争第一,只争第一”!
——夏朝嘉个人开始实现从战术家向战略家的转变。
战略布局:搏击未来
国民经济需要支柱产业,如果大企业是奔跑的车轮,政策就是方向盘。夏朝嘉想做永不停歇的车轮。他必须这样,和国家的脉搏同步跳动。
夏朝嘉再次面临挑战,他必须成为一个合格的战略家:信息畅通、谙熟政策、准确判断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对潜在潮流保持敏感、敢于顶着风险搏击未来。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学习和磨炼,大大小小的外部环境由混沌变得透明。
人生是穿旧鞋走新路,踩下去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不可知的未来。对夏朝嘉而言,人生和事业便成为一次又一次惊险的实验,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唯出奇方能制胜。
1993年,夏朝嘉开始实施其战略家身份的历险——
柠檬是一种神奇的水果。其皮油、籽油、柠檬酸皆可提取不同化学材料,附加值奇高无比。小到化妆品、各种食品,大到计算机和航空航天,皆与柠檬息息相关。全世界只有6家企业拥有全部柠檬深加工技术,世界市场也被这6家企业组成的共同体所垄断。
垄断则意味着空间无限。1993年,当夏朝嘉了解到近在咫尺的四川内江、安岳、威远一线竟然是全国最大最好的柠檬种植带时,他确信未来的机会就在绵延起伏的丘陵深处。他立即跟踪国际先进技术,这一跟,就是8年。“国家总有一天将重视它。因此,我们必须在国内保持技术领先。”2000年4月,国家终于立项柠檬深加工项目,内江市提出“甜城变酸城”口号。于是夏朝嘉理所当然地成为该市柠檬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第一次战略布局开局成功;
1996年,禾嘉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制度(管理)和利益(股份)规定得同样重,员工心中的天平自然平衡”,管理开始变得轻松。随即,禾嘉集团A股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当年全国仅有的两家上市私营企业之一;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世界领先,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水平相对落后。差距就是机会。同年,夏朝嘉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展开了合作。两腿下田一身泥,种子卖到了孟加拉国;
西部的资源是中国的未来。1999年,当耗资1200亿的西部大型管道工程众所周知之时,禾嘉已成功兼并了国内唯一能为此工程提供适用球形阀门的企业——素有“亚洲球王”之称的四川飞球集团。
夏朝嘉完成了一连串战略布局,招招命中要害。不久,另一个大手笔水到渠成——
中国的天空即将向私企开放,夏朝嘉关注着飘满钞票的天空。1998年底,已拥资20亿的夏朝嘉获得一个更加激动人心的信息:上海的华龙通用航空公司可进行海上引航、医疗救护、海上救助、航空摄影、空中游览、商务包租等业务,前景极为广阔,但由于体制所限,办了14年几乎没有开展业务。而外国轮船进入上海港却因没有中国直升机引航,致使损失巨大。
机会近在咫尺。夏朝嘉立即飞赴上海,拜访华龙公司主管单位上海市经委。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上海市和国家有关部委终于在夏朝嘉的报告上盖下大印,华龙公司易帜禾嘉。夏朝嘉踌躇满志,公开宣布:“以直升机引航为标志,禾嘉集团将大举介入通用航空领域。”
按国际惯例,外国轮船进入他国港口,从公海锚地到码头靠岸,必须由该国引水员上船,升国旗引航入港,一方面因为外国船员不熟悉狭窄的港口航道,另一方面是体现国家主权。但我国多年来一直使用快艇把引水员送到船上,将国际用直升机只需20—30分钟的时间延长至3—4小时,如遇大风大浪,快艇还得停开。外国人怨声载道。
夏朝嘉汇集专家反复确证:上海港目前的引航能力仅为总吞吐量的1/4,而外国船只年吞吐量为30—40万艘,并以27%的速度递增。如果以直升机引航,以最低收费每船次2万元人民币计,禾嘉每年至少可收入7亿元!“志在必得。”他告诉自己。
1999年8月12日,天空一碧万里。中央有关部委、上海市、四川省领导、各地新闻记者数百人参加了上海港直升机引航试飞庆典仪式。随着有“空中美女”之誉的世界最先进民用S—76C+直升机轻盈地降落在荷兰籍货轮埃克森号上,齐聚浦东外高桥吴淞口,亲眼目睹了直升机运送引水员上船的人们,爆发出一片热烈的喝采声。掌声和鲜花再次向夏朝嘉席卷而来。随后,嘉宾们举杯,一齐向夏朝嘉表示祝贺。
至此,夏朝嘉结束了中国没有飞机引航进港的历史,成为继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之后,世界第五个进行这项服务的国家。“夏朝嘉创下了中国私营企业的又一个骄傲。”有媒体如是说。
2000年8月,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与禾嘉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夏朝嘉的华龙航空与东航邯郸公司合并,组建成为东方华龙通用航空公司,拥有10架直升机、飞行员、机场和所有后勤设施。禾嘉占55%的股份,夏朝嘉出任董事长。中国航空史上,第一家本业与私营企业合作的通用航空公司就此诞生。随后,夏朝嘉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广州、大连、青岛、天津等国内大港……
——迎着风,禾嘉集团又一次展开了翅膀。
禾嘉的资金,看似大部分投入了短期内难见规模效益的长线项目。“其实不然。”禾嘉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洪德光告诉记者,短中长线投资的效益都在夏总运筹之中。当别的投资需静待结果时,短线项目却财源滚滚。1998年,夏朝嘉挥师房地产,一块过去花800万元购进,依山傍水的土地上,中高档商住楼群拔地而起,目前所获利润已相当惊人。
“他是禾嘉的战略家,一声令下,我们就带着员工冲锋陷阵。”
今年8月,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光彩事业(投资扶贫)执行主席夏朝嘉再上青藏高原。在甘孜、凉山,他受到了国家元首般盛大热烈的礼遇。因为他在这里投资的企业已一天天改善着人们的生活。盐源县优质苹果汁已出口国外,与甘孜州合作的马铃薯深加工和藏医药开发项目已着手展开,州长说:“成功了,我为你树碑立传。”
藏民依然纯朴,当年修路住过的破旧小学校还在,风景美得依然可以将人融化。夏朝嘉说,二郎山隧道即将贯通,届时,穿过二郎山,抵达的就是自己的精神家园……
(编辑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