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原宝山
武当赵堡太极拳的演变与发展
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宗师蒋发传邢喜怀,邢喜怀传山西人在赵堡开鲜菜铺的张楚臣,张楚臣传由其祖父陈文举时从陈卜庄移居赵堡的陈敬柏、王柏青,陈敬柏传张宗禹,张宗禹传原复孔及其孙张彦,张彦传迁居赵堡镇开粮行的陈清平,至此,武当太极拳在赵堡镇衍行发展。
(一)武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
李亦畲在其小序中说:“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
陈师所授拳技与武禹襄从太和堂学得的拳架大不相同,武禹襄边学边练,并将所学拳理、拳诀作出札记,昼夜研习,理法尽知。复将陈师所赠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势概要图》、《拳论》一并抄绘携归。与其甥李亦畲、李启轩一同研习,两年后技艺进,理法明,窍要尽施于身。而后创出武式太极拳。李亦畲传子李石泉、李逊之及门徒郝为真。李石泉及李逊之传族孙李锦藩,李传徒乔松茂,郝为真则传于郝月如及门徒孙禄堂、李宝玉等多人。郝月如传子郝少如,孙禄创堂创孙式太极拳。
(二)李景彦创忽雷架
李景彦先生是温县辛堂村人。他家境贫寒,能吃苦耐劳,学艺勤学不辍,天资聪颖, 故得到赵堡第七代宗师陈清平的喜爱。他在学拳期间,经常以牲口料充饥练拳,被陈清平发现后,留在自己家中吃、住学拳。李景彦在陈清平师傅的关怀下,更精心苦练,终于拳法精绝,功达灵劲。一生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等地。
晚年,他根据几十年练拳之经验,结合张三丰、王宗岳所传的有关理论,改编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拳架、推手、练习方法的“忽雷架”。该拳在河南焦作、武陟县、温县一带很有名气。其弟子杨虎传人较多。
武当赵堡太极拳的广泛传播
(一)任长春传艺沁阳地
任长春(1839年~1910年),河南沁阳县东南西新庄人。随陈清平学艺多年,艺理双获,儒雅异常,温和可亲,在沁阳县收徒众多,被誉为太极拳家。任长春授徒时,身示口授,皆以太极拳理与拳架结合,悉心传艺,使学者受益匪浅。其徒杜元化获得所传太极拳真谛,后又将陈师所授赵堡太极拳的经论、诀要传之。
杜元化,字育万,沁阳西向镇义庄人。原在幼时拜本村牛玉蕃为师,学练七十二路战捶、炮捶、五合、六合、七贯练法,已谓技出人上,获国粹者。后经任长春师悉心传授,使杜元化获得赵堡太极拳精髓。1931年,河南省国术馆考取武士,杜元化任评判,后在训练班担任教授。杜元化出席了旧中国第六届运动会在河南举行的预备会议,并担任该预选赛的器械评判。
杜元化在任教授时,第二期学员集资,要求将所传武当赵堡太极拳编辑成册,以备深研摹仿。哪知第一册编成被阻,杜愤而离馆。后在馆长陈泮岑的支持下,在1935年出版了《太极拳正宗》一书,作为河南省国术馆训练班教科书。杜育万继续编辑其它七册,以太极拳总歌八层,谓“一层深一层,层深无底;一层密一层,层深无缝”。著成《太极拳正宗》八册,将太极拳的真谛供献当世。遗憾的是在书稿还未完成之际,日寇侵华,终未成册。但他热爱和执著于中国武术事业,弘扬武当太极拳的精神,以及他不畏权势、宁折不弯的高贵品质却一直激励着我们后人。
(二)赵堡和式太极拳
和兆元(1811年~1891年),是陈清平的大弟子,系赵堡太极拳第八代宗师。清道光年间,和兆元为清朝三朝元老李文清(名棠官阶礼部尚书、入军机)侍卫,授衔武信郎。为适应军旅需要,他对练拳速度、身法、步法、手法都做过必要的修润充实,增强了技击强度,明显区别于原架式。和兆元离京归乡后,去看望老师陈清平,陈师让他走一套架,看后惊讶不已,赞叹道:“你在京数载,功夫已有过于我而无不及,从此可别树一帜,称和式太极拳吧!”后来,陈清平之师张彦从山东云游还乡,和兆元又去看望师爷,张彦见和兆元英俊有为,谈吐大方,心中高兴,看了和兆元练的拳架,连声道:“你的功夫已达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吾镇太极苑中又开了一株奇葩。”从此,张彦又对和兆元多方指导,使和兆元树起了“赵堡和式太极拳”。
和兆元传子和敬芝及长孙和庆喜,和敬芝文武兼备,曾辅两湖总督李建、张之洞多年,授文林郎,著有《高手武技论》。
和庆喜(1862年~1936年)字福堂,八岁随父和伯父学拳,并得到祖父的指点。32岁弃武经商,72岁时(1928年)值太极拳作为国术风靡海内,遂奋发整理祖传拳法,广以授人。1931年他带领弟子郑伯英、王思恭等去河南开封打擂,王思恭得亚军,郑伯英一举夺魁,威震武坛。其弟子和学信、郑悟清、郑伯英最著。和庆喜堪称赵堡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和庆喜的后人和士英、和学俭、和有禄、和少平、和保龙等,继续承传赵堡和式太极拳,同时成立“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将和式太极拳在赵堡等地发扬光大。
(三)走出赵堡基地的二郑宗师
武当赵堡太极拳发祥于河南温县赵堡,西安是赵堡太极拳发展的基地。“西安二郑”指郑悟清、郑伯英两位宗师。赵堡太极拳当代得以发展,多赖二人之力。
郑悟清、郑伯英二位宗师,均在抗日战争时移居西安,广泛传播武当赵堡太极拳,使赵堡太极拳名扬西北,传向大江南北二十几个省市,以及港澳欧美多国或地区,西安成了赵堡太极拳的发展基地。
大架宗师郑伯英
郑锡爵(1906年~1961年),字伯英,赵堡镇人。受艺于和庆喜,于1931年参加开封擂台赛,一举夺魁,威震武坛。1937年移居西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曾任赵寿山部队武术教官。1951年任西安市体委武术教练,门徒众多,为发扬武当太极拳做出了重大贡献。郑伯英在长期教拳过程中,拳术不断修正充实,拳式名称也有更改。所演拳式舒展大方,速度较快;推手则“挨到何处何处击”,尤擅靠法。因而,誉满西京,在西北五省颇负盛名。
郑伯英在西安传徒很多,其著者有其子郑宏烈、徒任少先、任志义、范士书、张鸿道、柴学文、郭士魁、赵增福等。其子宏烈在西安成立了“郑锡爵武馆”,广泛传艺。徒赵增福对大架太极拳深研细究,曾著《武当赵堡大架太极拳》、《中国赵堡太极》等书,任武当拳法研究会研究员、赵堡太极拳总会副会长等职,在西安传授赵堡大架太极拳,又被聘到湖南、广西等地传艺,后又赴美国纽约传拳。
张宏道的弟子王海洲先生,系赵堡镇人。是现居赵堡镇的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他22岁随张宏道学习赵堡大架太极拳,得到太极真髓,更加勤学苦练,并广泛收集拳论秘技,探讨功理功法,遍访赵堡太极名师,请教拳艺,技艺大进。
小架宗师郑悟清
郑悟清(1895年~1984年),字凤臣,赵堡镇人。8岁入学,习孔孟之道,16岁时寄食于清化(今博爱县)当典学徒。赋性朴实,受庠序之教,勤于职守,期年委以会计职务。由于先天体弱,工作任重,日以继夜,积劳成疾。医药久治不效,几不起,全家人为之担忧。邻人太极拳世家,赵堡第九代和庆喜先师,见而悯之,授之太极拳健身之术。三月见效,不顾而立之年,毅然投师,正式拜在和庆喜先师名下学艺,术精技纯,造就超人。
1938年郑悟清到西安后,经友人介绍,在陕西省政府、军政部、西安办事处、西安警备司令部等处教拳,后又聘到黄埔军校第七分校为国术教官,同时兼任西安国术馆委员。在西安各界武术爱好者中,影响很大,从学者亦多。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武术之研究与传播,他被选为市体委委员,于兴庆公园设太极拳辅导站,传授赵堡太极拳,三十余年如一日,从学者遍及各行各业,脱颖而出者多人。其拳式小巧细腻,轻灵柔和,推手则圈小多变,罕与匹敌的“内外兼修”拳艺传授给弟子。
刘瑞——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郑悟清老师的弟子,亦也是郑悟清老师的最后关门弟子。刘瑞开始了他在武术道路上终生不渝的跋涉。郑悟清老师悉心将武当赵堡太极拳技击之道和养生之法传给了刘瑞。刘瑞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细心揣摩,精推细敲,探幽抉微,以求拳功之真谛。
1983年11月,刘瑞代表陕西省武术队参加了在北京首都工人体育场举行的首届全国武术规则示范赛,以及陕西省太极拳推手表演拳,一招“高探马”奠定了他在西北的武术地位,赢得了“闪电手”的称号。刘瑞在1993年10月武当山举行的国际性武当武术擂台邀请赛及武当武术出国表演团选拔赛上,均显示了武当武功的威力。
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李随成先生,是郑悟清老师的弟子。曾在1984年陕西省太极拳推手对抗赛中,获得75公斤级冠军,是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的主要传人之一。
年过七旬的原宝山先生,是郑悟清老师的早年弟子,系温县赵堡人。其祖上原复孔是赵堡太极拳第五代宗师张宗禹的弟子,神手张彦的师兄。他文兼武备,拳艺表纯,尊师重道,享誉赵堡,张宗禹故后为其师操办丧事,并守孝百日,颇得后人称道。原复孔与张彦同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宗师。原宝山幼随其叔父学习祖传赵堡太极拳,后在西安拜在郑悟清先生门下,随师习艺多年,在郑悟清老师的教诲下,获得太极真谛。现为西安武当赵堡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西安郑悟清拳法研究会副会长。还担任赵堡和式太极拳法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原宝山先生为把武当赵堡太极拳绝技秘法贡献给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又著《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一书,同时将赵堡太极拳的拳艺、技法分别著文发表在有关武术杂志上,与广大拳友交流技艺,继续办班传授赵堡太极拳,促使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宋蕴华创建国际太极易拳道
杰出的赵堡太极拳理论家、技击家宋蕴华先生,是郑悟清老师的弟子,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他获得郑老师的真传,三十余年艺耕不辍,通达太极推手、擒拿格斗等技击技术,尤其在赵堡太极拳理论和分筋挫骨采手技术方面,承郑师言传身教,深悟其中三味。
宋蕴华先生突破了学习太极拳中三难(教难、学难、理解难)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他以中、正、平、圆为基础,拳式大小适中,行拳速度快慢随人,按不同身体素质和不同要求的学生分别传授,使学员均有收获。其弟子孙金斗和赵军,分别连续获得1984年和1985年陕西省武术对抗赛所在级别的冠军。1984年在山东潍坊举行的全国武术对抗赛中,孙金斗和赵军分别获得了良好的名次。
1984年,在宋蕴华先生倡导下,成立了武当赵堡太极拳研究会,汇集赵堡太极拳各流派,为发扬光大和普及赵堡太极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在广传拳艺的同时,著成《赵堡太极拳图谱》。此书独具一格,它既是举宝不藏的太极拳谱,也是一部书画图册,且又印刷十分精致,是融拳、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珍品,难得的武术名著。该书出版后,抢购一空,已被世界著名的五家图书馆收藏,同时还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库。
宋蕴华在西安武术界影响较大,结交传授了一些华侨朋友,在国际友人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长安国际太极拳研究会,公推他为会长。继而被聘为英国剑桥公司编辑的《世界华侨、华人名录》主编,走出了国门。1994年在香港举行“赵堡太极拳讲座”,把赵堡太极拳传向了港、澳地区和日本、泰国、新加坡、欧美等国。
宋蕴华在东南亚、香港传艺时,深研中国太极拳没有进入国际武坛与奥运会的根源,在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开发创办富有东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九段位搏击体系“太极易拳道”。按现时世界体坛通用的段位制规则,为太极易拳道制定了统一规范和标准,特别突出了太极拳搏击特点,不同门派的太极拳均能适应和借鉴段位制的规定,把对抗性比武由相对的定性强弱,提高到定量权衡,使中华武术之搏击比赛有了统一的比赛法则。
1994年,太极易拳道以段位制形式问世并跻身国际之搏击领域,为中华武术在世界搏击领域创立了平等竞争的统一规范。它的诞生及普及对广泛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提高华人国际地位,亦具有深远意义。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国际太极易拳道总会,其弟子遍及世界37个国家。1998年宋蕴华又被深圳市蒙地环球投资有限公司总裁乌兰·巴日斯先生邀请,在深圳又组建太极易拳道俱乐部,广泛传播太极拳。
宋蕴华先生为了满足世界各地华人及国际朋友的需要,也为了广泛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武术文化内涵的太极拳最本质的搏击风采,而录制了《宋蕴华太极拳搏击大会》像带,在香港向世界各地大量发行。他创建的太极易拳道,是中国太极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华武术的辉煌。
(四)蓬勃发展的太极拳乡
武当赵堡太极拳的发祥地河南温县赵堡镇,是一个具有四百年历史的拳乡。从蒋发把武当太极拳传到赵堡镇,而今发展到十二三代,由一支而变多支,由一地发展到国内外,而根据地赵堡更是蓬勃发展,一日千里,成为中国太极拳的一支奇葩,焕发出更辉煌更耀目的青春光彩,照耀全球。
赵堡镇的赵堡村(赵堡镇是行政机构,镇政府在赵堡村),是上万人的大村,练太极拳的人占40%以上,家家户户都练太极拳。赵堡学校是千人以上的中、小学全日制学校,在70年代就把太极拳列为体育课内容,可随时组织几百名学生集体表演太极拳,其气势恢宏,参与者之众说明了赵堡太极拳在拳乡的拳棍、太极棍、十三把、太极剑、太极单刀、太极双刀、春秋枪、九节鞭等各种器械,均在广泛传播。各门派拳师都把各自的绝学技艺,广泛传人。仅举下边几例:
赵堡的布袋街,练拳者兵分两路,东边是和兆元的后人和学俭、和保龙、和有禄、和少平、和定乾练、传的赵堡和式太极拳七十二势,还成立了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西边是郑悟清次子郑钧先生带子郑新会等练、传的郑悟清老师所授的赵堡太极拳小架七十五式拳架,成立了温县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研究会。布袋街拳械之声,人来人往,有本街的,也有外村的;有本地的,也有外地和外国的,均来拜师学艺。小小的街道,显示出拳乡的盛况。
王庆升老先生,在南街演授张应昌、张敬芝一支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也很广泛,其教授太极拳现场拳照曾被《中华武术》杂志在1994年第一期刊出。目前,年已七旬的王庆升,又被聘去深圳传播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第四代宗师陈敬柏的七世孙陈学忠,祖孙三代在家演练祖传赵堡太极拳,也传授门徒。《中华武术》杂志也刊出其一家人练拳照片。
为了更好地促进太极拳在拳乡的发展与传播,赵堡镇于1980年成立中国温县赵堡太极拳总会,由镇领导吴金增担任会长,侯魏帮、王庆升任副会长。赵堡太极拳总会的成立,为赵堡,也为全国各地赵堡太极拳组织和传人建立了领导核心与联系的纽带。总会收藏着各种历史文献,并对各地太极拳组织加强领导,促进发展,组织本镇各类武术的活动等,还派代表担任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的副秘书长,以及派代表队参加国内外的有关武术竞赛活动。
总之,武当赵堡太极拳的演变与发展,是鹏程万里的,促使了武当太极拳蓬勃发展的多流派、多分支均在不断地改进、提高其艺技水平,更好地把“内外兼修”武当内家拳推向全球,造福全人类,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