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耀松
武当孤垒插天西,一见都忘渴与饥。
倦客惟贪早休歇,不知匏瓜未成归。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邹浩的一首诗《将到均州》。邹浩(1060-1111),字志完,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颖昌府教授。哲宗元佑中为太常博士,出为襄阳教授。章忄享为相,邹浩所言经常触其忌讳,并论罢刘后,除名勒仃,羁管于新州。元符二年,徽宗即位,召还,复为右正言,迁左司谏,改起居舍人,进中书舍人,历吏部、兵部侍郎。崇宁元年(1102),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江宁府,又改知杭州、越州。蔡京用事,贬为衡州别驾,后半年,又流放于昭州。四年,移汉阳军。五年,归常州,大观间复直龙图阁。政和元年卒,年五十二。有《道乡集》四十卷行世。
北宋推崇文人政治。邹浩是文人中少有的耿直、且颇具气节之人,有时奋不顾身、危言宏论,耸动四方。因触及权贵,远谪万里,不容于朝,然却不失锐气。留下文章如《论执政大臣不和疏》、《论章?疏》等,雄伟博辩,爱憎分明。他的文学成就亦很高,清文学家王土?称之"古诗似白居易,律诗似刘梦得(禹锡)。"
《将到均州》一诗写于哲宗元佑中(1091),以太常博士出为襄阳教授时所作。均州,今丹江口市,夏、商、周为豫州所辖,春秋、战国属楚,称均陵。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归武当县,属南阳郡。两汉因之。晋属荆州顺阳郡,永嘉之乱增平阳县与武当同属始平郡。宋齐(420-502)改始平郡为齐兴郡,梁太清元年(547)置均阳县,革兴郡为兴州。西魏(552)省平阳入武当,改兴州为丰州。隋开皇五年(584)改丰州为均州。义宁二年(668)置武当郡,领武当、均阳、平陵三县。唐初改武当郡为均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均州。宋朝因之。观其行政沿革,或因山(武当山)而名,或因水(均水)而名。从地理位置讲,"均州,东连汉沔,西彻梁洋,肘腋宛穰,顾盼荆楚。苏代曰:残均陵塞黾隘。盖道出襄随,则塞黾隘之险;北首宛洛,则入方城之郊。南北多事时,州实为绾毂之地,未可忽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言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人文角度讲,武当山地区,汉水、均水一带又曾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商末周初,芈姓季连后人西迁于此,拥鬻熊为酋长,以丹阳为文化中心(引自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南朝郭仲产《南雍州记》、陶弘景《玉匮记》,均记载该山多有求道者活动,加之五代末宋初易学大师及哲学家陈抟来此修炼,著书立说,烘托了均州浓厚的文化氛围,无疑扩大了武当山在文化上的影响。
其实,真正确立武当山社会及文化地位,还源于宋,甚至宋以前历代王朝对道家、道教文化的推崇,在治国方略上"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唐太宗以自己李姓为由,附会为老子的后代,其子孙干脆把老子封为道教教主,即"太上老君",道教在唐朝被正式封为"国教",帝王、皇后都要像佛教徒受戒一样接受符怼>五代之乱,宋朝以来,道教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太祖赵匡胤建观设醮,奉祀老子、四圣;太宗在终南山大修太平宫,供奉玉皇、翊圣、玄武等道教神仙;真宗自称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徽宗自称"道君皇帝",更是崇道日隆。真武神为武当山道教尊神,并得到确定与发展,得益于当时的历史契机。这就是《将到均州》一诗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诗人在诗中写道:武当山挺拔高耸插入云端,眼前的景色让人不禁忘掉饥渴。疲倦的客子只有早些休歇,竟然不知匏瓜何处可系。作者表面写武当山孤高,实际上比喻入仕途之艰难,"匏系"源于《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比喻士子追求的目标往往因仕途之艰难而难以实现,非主观愿望而所得,故有"倦客惟贪早休歇"之语。正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前途的迷惘。北宋虽然重视文人政治,但由于社会背景复杂,政坛充满权力之争,故这一时期很多文人的作品都是充满禅理。本诗是邹浩前期生活的写照,更是北宋文人精神生活的一段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