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钰
(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广东526020)
摘要笔者根据"上为阳,下为阴"的中医学理论和"动为泻,静为补"的针灸治疗原则,采用泻阳补阴法治疗了54例失眠症患者。结果:痊愈23例,占42.6%;显效25例,占46.3%;有效4例,占7.4%;无效2例,占3.7%。总有效率为96.3%。表明阴阳理论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
主题词失眠症/针刺疗法针刺补泻调整阴阳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现代医学则归属于神经衰弱的范畴。其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梦多,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眠,甚至彻夜不眠等。因不能眠或眠而质量下降,使人精神不足,甚至影响情绪和工作。笔者根据"阴平阳秘"的中医理论,采用泻阳补阴针刺法治疗了54例患者,现把临床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4例均为门诊病人,均属单纯性不寐者。大部分患者伴有头晕、头痛、健忘、神情紧张等症状,全部排除脑部及躯体器质性病变,其中男18例,女36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8岁,平均32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5年,平均6.5年。
2治疗方法
根据上为阳,下为阴,动为泻,静为补的治疗原则,取头部阳经穴位,用电针振动方式,称之为泻阳法;取脚部阴经穴位,用轻微捻转手法方式,称之为补阴法,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2.1泻阳法
取穴:印堂、百会、风池、角孙。
操作:常规消毒,选取30号1.5寸毫针顺督脉走向沿皮针刺百会、印堂,入针0.8~1寸深;向耳尖方向针刺角孙穴,入针0.8寸;再向喉结方向针刺风池穴,进针1寸深。患者有酸麻胀痛感后,将以上穴位全部接G6805针灸治疗仪,疏密波,以患者可忍受为度,时间30分钟。患者在治疗时可产生一松一紧,一抓一放的感觉。
2.2补阴法
取穴:三阴交、太冲、太溪。
操作:按常规消毒,选取1.5寸30号针刺针在穴位上垂直皮肤进针0.8~1寸,用轻微提插捻转手法,患者得气后,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行手法1次。
以上方法,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1疗程后隔2天治疗下一疗程,2个疗程后追访3个月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治愈:睡眠正常,伴随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症状无复发。显效:睡眠基本正常,伴随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3个月内偶有症状,但不必服用安眠药或服用安眠药少于3次。有效:睡眠时间延长,伴随症状有改善,随访3个月,服用安眠药量比以前减少。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变。
3.2治疗结果
54例中,痊愈23例,占42.6%;显效25例,占46.3%;有效4例,占7.4%;无效2例,占3.7%。总有效率96.3%。
4典型病例
陈×,女,32岁,干部。初诊日期;1998年4月26日。主诉:失眠12年,加重1年。12年前在学生时代因学习紧张开始失眠,当时伴有健忘、心悸等症,虽经中西药物治疗但疗效不佳,后经自练气动,症状渐减至正常睡眠,1年前因与人争吵后,情绪激动,当晚即觉难以入睡,以后症状渐加重,有时彻夜不眠,并伴有头晕头疼,记忆力减退等症。虽经多间医院诊治,并排除脑部和躯体器质性病变,但服药和练习气功均告无效,经人介绍来针灸治疗。就诊时:患者面容憔悴,目周黑暗,神情较紧张,并诉说头部胀痛欲裂。中医诊断为不寐,采用泻阳补阴法治疗,患者当晚虽觉难入睡,但睡着后一觉已到天亮,精神明显好转。继续治疗10天,患者睡眠正常,伴随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症状无复发。
5讨论
中医认为不寐多为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心虚胆怯等原因引起的心神不宁所致。而古人则认为失眠的原因在于阴阳失衡。如《伤寒六书》中说:"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则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而《灵枢·大惑论》则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不寐是阴阳失衡的结果,阴阳失调必然导致津液亏耗,真阴不足,阴不足则不能制阳,阳浮于外则不能暖阴,形成阴阳离隔的局面。泻阳补阴法就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取头部阳经诸穴以泻其浮阳,取脚部阴经诸穴以补其真阴,阴长阳消,阴阳可以重新达到平衡。而头部脚部同时取穴,也有从上引下,从下引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意。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刺激头部穴位,除了可以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外,同时能刺激大脑皮质,抑制大脑异常放电,使人体达到真正放松状态而睡眠。
(收稿日期:19990913,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