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军等
摘要
以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导电量值作为观察指标,对瘿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析,从中探讨中医瘿病的经络变化规律。结果:瘿病患者主要以心、肝二经变动异常最多见,其次也常表现为心包经、三焦经、小肠经、大肠经、胃经的异常。说明瘿病患者进行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诊察、原穴导电量检测是有意义的。
主题词瘿/诊断经络穴位诊断心经肝经皮肤低电阻点
瘿病为中医病名,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吞咽时可随之上下移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西医的甲状腺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瘿气)、单纯性甲状腺肿(气瘿)、甲状腺良恶性肿瘤(肉瘿、石瘿)、甲状腺炎(瘿痈)都属于祖国医学"瘿病"范畴。其病因主要为情志内伤、饮食水土失宜和体质因素。气滞、痰凝、血瘀壅结是瘿病的基本病理。《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刺节真邪》篇谈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由此可见"察经络知其变"的重要性。本文对中医瘿病进行经络诊察,以探寻经络变化的规律,以便于下一步指导临床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文60例瘿病患者均为西医明确诊断且目前症状明显,实验室指标异常的初诊和复诊病人。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8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48例,单纯性甲状腺肿7例,亚急性甲状腺炎2例,甲状腺腺瘤2例,甲状腺癌1例。
1.2诊断标准(1)中医瘿病证型标准按照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本科教材《中医内科学》瘿病的证型标准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肝郁气滞型、痰结血瘀型、心肝火旺型、心肝阴虚型、气阴两虚型。
(2)经络异常判断标准
穴位压痛评级标准用于审、循、切、按、扪的体表经络诊察法。一般压痛定为(+),明显压痛(),皱眉呼痛(),疼痛拒按(福。经络虚实、失衡的判断标准用于经络的原穴导电量检测。在病人安静状态下,分别测定上肢组及下肢组各经的左右诸原穴导电量,将上肢及下肢各原穴测定值分别相加后各除以12,所得的数字作为上下肢组各组的基数。如左右原穴导电量均高于或均低于基数1/3或左右相差一倍以上者,均列为异常数。规定:均高于基数1/3为高数,经络属"实";均低于基数1/3为低数,经络属"虚";左右相差一倍以上,为差数,属"经络失衡"(临床判断以左右相差12μA或1/3基数以上属"经络失衡")。
2观察方法
2.1十二经原穴电性检测方法
仪器采用电子工业部第十一研究所研制的DTC-Ⅰ型探穴测温仪。仪器包括测电和测温两部分。本研究运用其测电部分测量十二经左右同名原穴的导电量。仪器工作指示为100满度,使用电压9~12V,灵敏度1μA,探极压力均匀一致约500g,室内温度为20~25℃,秋冬之季。受试者测试前安静休息并暴露待测部位10min,取仰卧位,肌肉放松,在测定过程中保持安定。被测部位皮肤用酒精棉球轻柔擦拭以清除污垢或脱脂,然后以生理盐水擦拭,待皮肤外观恢复常态后予以测试。测试方法,让患者手握柱极,术者持动极(移动探头)在直径不超过1cm的原穴范围内进行探测扫描,速度为1cm/2s,移动过程中注意表头及声音的变化。表头偏转极大值,同时可听到蜂鸣叫声以示探到穴位。待电流值稳定30s后,记录测定值。测量原穴顺序,先外侧后内侧,先左侧后右侧,先上肢后下肢。每一原穴数值以测量3次所得3个较接近稳定的数值取其平均值为准。将其填表记录,单位为μA。
2.2审、循、切、按、扪体表经络诊察法
受试者一般采用仰卧检查胸腹四肢的腧穴,骑椅而坐,双手抱于胸前,头稍前倾,松衣检查背部腧穴。术者先以目审视体表经络的外观,寻找瘀斑、瘀点、丘疹、皮疹、脱屑、色泽异常等变化,再以食、中、环指指端切候体表经络的脉动之处,可候额角、耳前、大迎、人迎、寸口、太溪、冲阳脉等处。然后从四肢远心端向近心端循摸、推压体表经络的循行部位,即沿经循推,至少循3次,第1次寻路,第2次力度适中,有意寻异,第3次相对定位,以诊察沿经循行部位有无异常有形的物质,如条索状物、结节、硬块等改变。在循的基础上,以拇指或食指指腹来按压经络上的腧穴,尤其是原穴、络穴、郄穴、五腧穴、背俞穴、头穴、八脉交会穴等,观察喜按、拒按及按压时的麻木、酸胀、疼痛等异常感觉。最后以掌面触贴患者体表皮肤的平坦部位,如额、胸、腹、背、腰等处,来了解这些部位皮肤的润枯和温度情况。
3观察结果
3.160例瘿病患者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诊察结果,见表1。
表1的病理反应中压痛多表现为芬陨稀T谔灞砭络穴位病理反应中,通常结节、条索物柔软不痛为虚,结节、条索物硬胀压痛为实;酸胀、麻木多为虚;郄穴反应多为实,原穴反应多为虚;疼痛拒按为实,疼痛喜按为虚。
由表1所示,从十二经病理反应异常率来看,60例瘿病患者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主要表现在心经、肝经、心包经、大肠经、胃经、三焦经和小肠经上。其中以心经(占78.3%)和肝经(占75.0%)异常率居首位,与其它多数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260例瘿病患者十二经原穴导电量检测结果,见表2。
表2所示,60例瘿病患者十二经原穴导电量检测经络异常主要表现在心经、肝经、三焦经、小肠经、心包经、大肠经和胃经上。其中以心经(占76.7%)、肝经(占71.7%)异常率居最高,与其它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3.3传统经络诊察法与现代经络电检测观察60例瘿病患者经络异常率曲线比较,见图1。由图1所示,两种方法所得十二经络异常率结果大体一致,尤其是心经、肝经两处曲线高峰非常吻合。
4讨论
4.1对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诊察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脏腑为本,经络为标;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又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说明机体内部病变可通过经络穴位表现于外,而诊察现于外的各种病理反应又可帮助诊断内部疾患。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报告也证实了脏腑有病,可在相关的经络穴位上表现为异常。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经络穴位就是内脏病理生理状态在体表的机能感应点。通过对临床瘿病患者体表经络穴位的诊察可知瘿病患者体表经络病理反应多表现为心经、肝经、心包经、大肠经、胃经、三焦经、小肠经的异常,并且以心、肝二经出现异常数居首位,在瘿病经络变化上与其它多数经比较具有特异性。说明瘿病本身与心肝二经及其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病理反应诊察中体会到,体表经络穴位病理反应主要表现在肘、膝关节以下的郄穴、络穴、五腧穴中的井穴、经穴、合穴和背俞穴部位,也常反应在肘、膝关节以下的某段经络上。
4.2对现代经络穴位导电量检测的认识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明确指出了原穴的诊断意义。十二经原穴能较好反映经络脏腑的虚实盛衰、气血平衡状况。通过对瘿病患者十二经原穴导电量的测定再次证明瘿病的经络变化主要以心肝二经为主,其次表现为大肠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胃经的变化。再次说明瘿病本身与心肝二经及其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4.3传统与现代两种经络诊察方法测定瘿病的结论分析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论,经络是临床病候的反应系统。经络异常与临床病候是相互联系同时存在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复杂多变的。本文对瘿病患者经络变化的两方法诊察结果,说明了临床瘿病与经络异常现象之间的复杂联系。从两种方法的诊察结果来看,瘿病患者的反应经脉中,以心经、肝经的异常居首位。因瘿病在临床的脏腑功能变化主要为心、肝、肾阴虚及心肝火旺、肝郁气滞。另外经络"循行所过"也为两经变动的主要原因。手少阴心经,其支脉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手少阴经别,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足厥阴肝经,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喉头和鼻咽部)。其次,瘿病患者其余的异常反应经脉为三焦经、心包经、大肠经、小肠经和胃经。三焦主一身之气化,遍居上、中、下三焦,总管全身之新陈代谢。且手少阳三焦经支脉,上出缺盆,上项,是动则病嗌肿、喉痹。60例病人中48例为甲亢症。因甲亢症全身新陈代谢旺盛,影响身体机能方面比较广,故出现三焦经较高的异常数。小肠经支脉从缺盆循颈上颊,是动则病为嗌痛、颔肿不可以顾,故小肠经异常数也较高。心包代心受邪、代心行令,且手厥阴经别,上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所以心包经也为主要反应经脉。颈部又属于足阳明经的分野,手阳明经支脉从缺盆上颈,足阳明经支脉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故大肠经、胃经变动异常也较多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也可能为经络变动的原因之一。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大。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必须有适量的甲状腺激素。甲亢症时,甲状腺激素过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严重时还可导致心房纤颤、心音改变、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脏病及经,可导致心经、心包经异常。甲状腺激素对肝脏也有很大影响,激素过多时可造成肝糖元缺乏。据临床统计,约有36%的甲亢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比如黄疸、转氨酶升高、肝肿大),认为与甲状腺激素直接影响肝脏有关,故也可导致肝经异常。甲状腺激素对胃肠道作用也比较明显。甲亢患者因胃肠蠕动增强,故有多食、大便次数增多或腹泻之症,因此也可导致胃经、大肠经、小肠经的异常。另外,因甲状腺激素的广泛作用,影响身体机能方面比较广,故也可致三焦经较高的异常数。
4.5传统与现代经络诊察方法的意义
(1)证实了瘿病与人体哪些脏腑、经络、穴位密切相关。由此可进行推广,运用这两种经络诊察方法可寻找出其它病种与人体哪些经络脏腑密切相关,即疾病与人体经络脏腑的相关性。经络诊察法通过外在的经络变化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疾病患者的身体机能状态及主要脏腑功能变化。
(2)为进一步临床治疗与疗效观察提供客观依据。经络诊察可寻找出疾病的客观指征,据客观指征可判断经络的虚实及失衡状况,即确定反应经脉,再结合四诊八纲辨证,能准确地判断病发何经何脏,属虚属实,最后确定治疗经脉。另外,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再进行经络诊察,如果经络不虚不实,也无失衡,即可做为疾病向愈的一个客观标准。
(3)为中医诊断疾病提供客观化指标,为中医诊断提供新的方法。中医四诊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又缺乏客观指标作依据,掌握诊脉法又须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以客观的方法来诊察经络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经络诊察结果与瘿病中医四诊辨证的一致性,说明经络诊察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实用的。
经络诊察方法以其灵敏性、实用性、科学性的特点为中医诊断疾病提供着客观化指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定性、定量地客观地诊断疾病,确立中医诊断常规标准是中医诊断学发展的方向,而经络诊察的研究前景正是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实现中医诊断的现代化。
(收稿日期:2000-03-18,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