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纽约举办了一场这样的音乐会,由汤·库普曼编纂并指挥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出了巴赫的《马克受难曲》(编号是BMV247,不是《马太受难曲》)。这场演出是林肯中心系列大师作品的一个单元。
《马克受难曲》完成于1731年。很不幸,该乐曲手稿乐谱已荡然无存(可能被拿去包肉或包面包了,如同当年门德尔松发现巴赫的曲谱一般)。因此,重现巴赫《马克受难曲》的唯一方法,就是从巴赫其它作品中搜寻后,予以重组。
在库普曼之前 ,曾有许多作曲家尝试会有如此多的作曲家试图重现《马克受难曲》,是因为赞美诗的歌词部份,被保存下来了。巴赫学者们从巴赫长期合作的作词搭挡——笔名皮坎德1732年的诗集中发现了该作品。
为了再现巴赫作品中遗失的音乐部份,音乐学家们试图通过整理巴赫的作品时,归纳出有助于重组该作品的乐谱。如通过巴赫创作某些协奏曲的手法:巴赫总是先完成主奏乐器的曲谱,然后又将此一曲谱运用在他创作的其他作品中。此种重复借用的手法,在巴赫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因此,现代作曲家往往可以透过巴赫借用的手法,来完成乐曲。再者,在巴赫所谱写的所有受难曲中,其写作风格手法都相当一致。因此透过对《马太受难曲》、《约翰0受难曲》等手法的归纳,重建《马克受难曲》的风格,是可行的。
前面也说过,库普曼并非是唯一重现《马克受难曲》的音乐家。之前,已有人尝试过重现《马克受难曲》。相信,在库普曼之后,还将不乏其人,库普曼将是许多尝试者之一。不过,此次库普曼重现的《马克受难曲》,仅是透过一个库普曼的个人想像力,重新组建出来的作品;将巴赫各作品中的片段组合成的一件作品。虽然该作品被冠以巴赫《马克受难曲》的名称,虽然诗篇的内容中有巴赫的精神,但是,这部作品很难让人们认同这就是真正的《马克受难曲》。
真正的《马克受难曲》已经无法再现(除非某一天音乐史学家会挖掘出全部的曲谱与诗篇)。也许,所残存下来的部份诗篇的内容以及某些乐章音节可能会在巴赫其他作品中出现。但有时我们在面对不完美的情境时,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接受这份不完美,而不是为了追求那份完美而勉强如狗尾续貂而显得不伦不类。
果隐译自《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