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活泼而又规矩的孩子

2000-06-13 23:20赵忠心
为了孩子(孕0~3岁) 2000年12期
关键词:牧牛呆板界限

赵忠心

一个孩子性情活泼,当然令人喜欢。但如果活泼得过了头,太放肆了,没有一点儿规矩,那就令人生厌了。

一个孩子如果守规矩,人人都喜欢;假如过分地守规矩,很拘谨,就太呆板了,像个小“木头人”,那就没有什么可爱了。

性情活泼又有规矩的孩子,谁都喜欢。所以,做父母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活泼而不放肆、守规矩而不呆板的孩子。然而,家长在培养、教育、训练和管理的实践中,要真正做得好,达到预期的目的,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不由自主地好走极端:

一说要孩子活泼,就不讲任何纪律,完全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任其为所欲为,一点儿规矩也没有。结果,孩子无法无天,成为太“放肆”的人,让人讨厌。

一说要孩子有规矩,就不讲自由,这不许做,那不许做,限制过多,事无巨细,一切都要经过家长批准;不经家长允许,孩子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成了家长手中的“木偶”,“牵之则动,息之则止”。结果,孩子缩手缩脚,“未老先衰”,成为“呆板”的人,实在让人可怜。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家长们缺乏分寸感,划不清“活泼和放肆”、“规矩和呆板”的界限。往往把“活泼与放肆”、“规矩与呆板”混为一谈。

那么,怎样划清这种界限呢?

民国年间,有一位广东省省长叫朱庆澜,他曾经写过一本叫做《家庭教育》的书,在书中他对这个问题发表了非常精辟的见解。

表面看起来,活泼与放肆差不多,规矩与呆板也很近似,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他说:“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不放肆叫做规矩,不活泼叫做呆板。”他的这种分法实际上是很科学的。

为了把问题说清楚,他运用形象的比喻作进一步的解释。他说:“比如牧牛场,周围把(用)铁栅栏起来,牛在栅里吃草喝水,东奔西跑,这叫做活泼,放牛的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栅栏外,就是放肆,不干涉就不能了。不准牛出栅,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栅栏里,也不准它吃草喝水,也不准它东奔西跑,定要把个动物里的牛,变成植物里的木头,如此就是呆板了。”朱庆澜先生说:“教小孩的意思也同牧牛差不多。”这个比喻没有丝毫侮辱人的意思,应当说是既形象又贴切,很耐人寻味。

联系到家庭教育实践,朱庆澜先生又举例作了说明。他拿“说话”为例子说:“小孩爱如何说,听(任)他如何说,这叫做活泼。因为听(任)他随便说,就连粗话、横话、下流混帐话都不干涉他,如此就是放肆了;不准他说粗话、横话、下流混帐话,叫做规矩;因为不准他说粗话、横话、下流混帐话,就无论何种话都不准他说,好似要贴张封条在他嘴上,如此就是呆板了。”这种划分界限的标准对家长很有指导意义。

根据朱庆澜先生所列举这个实例,我们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要把孩子培养成既活泼又守规矩的孩子,家长应当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这就是说,“管”和“放”都要掌握分寸,努力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形发生。

对自己的孩子究竟是要管得严一点儿呢,还是要管得松一点呢?这要从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因人而异。对比较放肆的孩子,应当适当管得严一点儿;而对于比较呆板的孩子,则要管得稍微松一点儿。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牧牛呆板界限
界限
板龙很呆板吗
牧牛图:禅宗“渐悟”的教科书
看似呆板的板龙
运动要细节 告别呆板味
承诺是跨越时间界限的恒久
板龙很呆板吗?
大足石刻《牧牛图》艺术的美与宗教义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