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
40年前的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中国登山队的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克 服重重艰险,首次从喜马拉雅山东北山脊登上了地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在人类 高山探险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这个成功来之不易,它后面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发生在“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
1950年6月3日,埃尔佐格(1919- )和拉什耐尔(1921-1955)两位法国登山家首 次登上海拔8091米的安娜普尔纳峰,从而打开了人类向8000米以上高峰进军的大 门。到1964年5月2日,中国的索南多吉、云登、米玛扎西、多吉和王富洲、许竟 、成天亮、陈三、张俊岩、邬宗岳等10位藏汉族登山家登上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 马峰为止,地球上仅有的14座8000米高峰已被各国登山家征服。人们一般称这14 年为“喜马拉雅的黄金时代”。 就在这个历史时代内,苏联向中国提出:合作攀登中国境内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 玛峰。
苏联是当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其境内仅有3座7000米以上高峰,最高峰共产 主义峰不过7495米,而当时世界水平已达8848米。由于当时中苏“兄弟般的”关 系“牢不可破”,要向8000米进军,最好的捷径就是到中国来。
因此,1955年4月 ,苏联正式向中国发出邀请,请中国派出4名青年去学习登山技术。
我有幸作为这4人学习小组中的一员兼作翻译。我们在格鲁吉亚的高加索苏联登山 教练员学校学习后,与苏联登山家们共同登上了吉尔吉斯境内帕米尔高原上的“ 十月峰” (6780米)和“团结峰” (6773米),创造了中国有史以来的首个登山记 录。 1956年,苏联又提出合作攀登位于中国新疆境内、昆仑山西部的最高峰公格尔峰 (7719米,中亚地区最高峰)和慕士塔格峰,后因公格尔峰难度太大,只登上了75 95米的公格尔邱别峰(亦称小公格尔峰)和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 这一时期,新中国建国不久,多高山、多民族,经济很不发达,正是百废待兴、 百业待举。沉睡了千百年、具有丰富资源的广大山区需要开发,因此很欢迎苏联 帮助开展登山活动;而苏联与我们的合作,目标瞄准的是珠穆朗玛峰。上面所做 的一切都是为了向8000米高峰作准备,打基础。
共同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协议
1958年7月,苏联以100名登山功勋运动员集体签名的形式,分别向苏联国家元首 和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中苏共同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倡议。两国政府代表团于7月下 旬,在北京举行会谈,达成协议,决定1959-1960年两年内组成联合登山队攀登 珠峰。我仍然担任会谈的翻译。 按协议规定,中国于1958年8月下旬派46名登山家前往苏联的帕米尔高原,以全苏 第二高峰列宁峰为目标进行集训;10月初,苏联派出3人前来中国,与中国队员一 起前往西藏,对珠峰进行登山前的路线侦察。根据协议,中方承担修筑一条从日 喀则经聂拉木、定日直到珠峰山脚登山营地的长达320公里的公路,以便运输车辆 从拉萨直抵基地;根据苏联建议,中方从苏联购置两架AN-6型高空侦察机,并负 担30名苏联队员和官员在中国期间的食宿和交通费用;而苏方仅负责供应30名中 国队员的高山装备、氧气设备和攀登工具以及部分高山食品(当时我国还不能生产 这些物品)。 仅公路和向苏联购买飞机两项,就花费人民币上百万元,在当时我国的财政状况 下,这是一笔相当庞大的开支,但我国政府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可见对这个合作 项目的诚意和决心。
把政治扯进体育活动
两国联合侦察队如期完成路线侦察,中方按照协议完成自己的义务后,中苏双方 于1958年12月最后商定,1959年3月20日,苏方队员抵达北京,立即飞往拉萨进入 基地营,正式着手攀登。
此前,部分中国登山队员为查明珠峰地区气象规律,一 直留守山下。1959年春,正当两国合作登山一切准备就绪,3月18日夜,在帝国主 义的支持下,西藏上层一小撮反动分子发动了叛乱。尽管这场闹剧像肥皂泡一样 很快破灭,却推迟了原定的中苏联合登山计划。双方再次商定,1959年两国队员在 各自国内进行训练,为1960的合作做好准备。 1959年12月11日,应中方邀请,苏联派出国家体委局长安吉宾诺克和库兹明的两 人代表团前来北京,进一步落实1960年合作登山方案。但在他们到达的5天里,在 双方的3次协商会议中,苏方矢口不谈方案的实施问题。第5天下午,当安吉宾诺 克去苏联大使馆时,库兹明悄悄对我说:“明年我们不能来了!” “为什么?”我很奇怪,立刻追问。 “我们上头不同意,我们登山家都非常希望和你们一起攀登珠峰,可他们不同意 就不是一般问题了……” “到底是什么问题?” “苏联与印度关系友好,中国与印度关系紧张,尼泊尔是印度的附属国,苏联在 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地区活动,不是等于苏联支持中国对印度不友好么?!”他 解释道。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一直说什么“中苏友谊牢不可破”、“兄弟般的”等 等,都是骗人的假话呀。果然,安吉宾诺克从使馆回来后,在我们的最后一次会 谈中开口了:“苏联队员明年无法前来中国登山,因为他们这一年内都没有进行 训练……” 由苏联倡议,两国队员付出无数心血实施,两国政府庄严达成的协议,凭他这几 句谎言,就轻易撕毁了。明明是帝国主义及其追随者一手策划的达赖叛乱,现在 又加上一个“兄弟般友好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暧昧支持!一个极其可耻的政治问 题,就这样被扯进了体育运动之中。
中国人的志气
中国人民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和歧视,现在又加上一个如此的社会主义“老 大哥”,这令全国人民气愤填膺。 就在这时,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问我们:“他们不干了,我们自己能不能干 好?” 这可问到了我们大家的心里。我们都想为中国人争口气,让他们看看,没有他们 ,我们照样能干,而且干得更好!更漂亮!我们一致表示:“我们自己一定能干 好!” 周总理了解到中国登山队缺乏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装备和工具,国内暂时又无 法生产这一情况后,与刘少奇、陈云、李富春、贺龙等商议后,决定支持我们, 当即批准拨款40万美元,并指示我国驻西欧使馆,协助购买所需的各种高山装备 。 我又被派去欧洲执行这项采购任务,并对各国登山技术战术进行考察,总结经验 教训。我们于1960年元月3日离开北京,第一站瑞士。瑞士已于1956年5月从尼泊 尔一侧登上珠峰。 踏上苏黎世的土地,就被瑞士特工人员盯上。不管我们到哪里,工厂、商店、书 店,还是登山博物馆,那些先生都在后面跟着。我想,他们不知我们干什么来了 ,难免跟踪;中国人做事正大光明,不怕你盯梢。见了面,我就和他们点点头, 道个早安,慢慢地大家都熟了,消除了误会。 在使馆和一些外国友人的帮助下,我们从法国买到了当时最好的氧气瓶、帐篷、 登山鞋、铁锁、冰锤和登山绳,从意大利买到了冰镐,也买了些英国的帐篷和睡 袋,买到了瑞典的汽油炉、瑞士的对讲机、列支敦士登的太阳镜,还从德国买了 一些氧气瓶。所有这些装备都远比苏联的先进,还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对于 法、英、瑞士、意大利等国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经验和教训也了解了许多。那 时我才认识到,如果我们真的与苏联合作,用他们那些装备和技术,登上珠峰的 可能性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的。 这些装备总重达6吨,全部集中在布拉格,国内派一架专机于3月20日运回到拉萨 转运基地。
意外的情报
1月中旬的一天,我们正在苏黎世的一家登山和滑雪装备商店里选择登山绳和冰镐 ,店老板霍夫施泰德(曾是1952、1956年瑞士珠峰登山队队员)突然指着店里的两 位顾客说,“你们知道他们吗?他们是印度登山队的,要在今年5月攀登世界最高 峰。” 我注意一看,其中一位个子不高,脸色黑油油的,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时又想不 起。霍夫施泰德马上又说,“那就是丹增,另一位是印度队长甘·辛,他们也 是来买登山设备的。” 原来,这位丹增的照片,我多次在英国资料上见过。我们这次到欧洲,并不对外 宣扬要登珠峰,只是要购买一些攀登高峰的装备,所以不便对店主说什么。这个 意外的信息来得这么偶然。我立即将这个情况报回国内,一方面向中央领导汇报 ,另一方面这个信息对我国登山队员无疑是一个激励。
我们将要与曾经妄想占有 我们神圣领土西藏的扩张主义者展开一场竞赛。这将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比赛。
珠峰脚下的新村
早在1958年10月,中国登山队就先后在成都、拉萨和定日等地集训。苏联撕毁协 议,我们决定自己干时,队员们更加积极训练。 1960年3月19日,210名队员全部进入珠峰脚下海拔5200米的基地;同时,上百吨 从国内国外采买的装备和食品也安全运到。20多顶大型帐篷组成的基地营,形成 了一个新的村落,给世界最高峰抹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有库房、气象站 、餐厅、食堂、电台、记者室、医务室、发电机房和队员们的宿舍、会议室,还 有各种运输车辆等,在世界登山史上,这样一个设备齐全、可供200多人生活的登 山基地,也是少有的。
1960年的登顶眼看泡汤
3月24日,第一次侦察,到达6400米,在这里建第3号营地,由于天气恶劣,未能 按原计划越过危险的北坳。 4月6日,第二次侦察行军,同时向上方运送食品、装备。从基地出发,越过最危 险的绒布冰川、冰裂缝地区,6天后登上7007米的北坳。全队有40人越过北坳并将 大批物资运输上去。但侦察行军中有两名队员牺牲,一位是兰州大学地理系教师 王玑,因高山病牺牲在6400米的营地附近;另一位是北京大学气象系教师邵子庆 。 据气象预报,4月23日开始有一个好的天气周期。因此,4月25日又发起第三次冲 击。突击队员29日越过北坳,5月2日,队员刘连满等人相继越过7600和7800米高 度,这段路程是北坳之后的又一个难点,7400米处是一个大风口,人员很容易被 风吹倒滑坠。
当晚20时前后,藏族队员拉巴才仁和许竟等人已到达8100米处。 5月3日,队员在8200-8400米地带发现了黄褐色的岩石层,也就是英国资料上所 说的“黄色地带”,在附近还发现了早年英国队的一个高山营地,里面有英国人 用过的固定帐篷的木槌、早已风化腐烂的睡袋及亚麻登山绳等,证明当年英国人 曾经到过这里。 这次冲击到达了8500米附近,但人员冻伤较多。按原计划应登顶,由于天气变坏 ,队员们只得撤回基地。当时的队长表示,1960年的登顶难以实现,自己又有严 重的高山病,就离开基地前往日喀则治疗去了。 1960年的中国登山队眼看就要撤退。
周总理的新指示
正当人们收拾行装,准备撤退返回拉萨时,电波传来周恩来总理的新指示: “一定要登上珠穆朗玛峰!” 担任总指挥的韩复东是一位久经战场的解放军优秀指挥员,收到总理的指示后, 他将全队人员召集起来,重新作了部署,清点、安置好藏汉族伤病人员后,能继 续登顶的队员已不足20名。 韩复东选择副队长许竟、北京地质大学学生王富洲、西藏班禅警卫营战士、农奴 的儿子贡布、哈尔滨电机厂工人刘连满、四川林区伐木工人屈银华等为一线登顶 队员,指定许竟为突击队长,王富洲为副队长;邬宗岳、多加、索南多吉、米玛 、云登、次仁、米玛扎西、却贝坚赞、却加等9位藏族队员为二线支援队员,一共 16人组成第4次登顶队。
第四次登顶突击
“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家的名言。在韩复东的指挥下,王 富洲等人于5月17日上午9时左右,从基地出发,18日晨从3号营地向上,到达700 7米的北坳上方。 气象预报告知,5月25日后将有暴风雪,并将持续一个较长时期;而珠峰地区的雨 季又将于6月开始,第4次突击队的队员们奋力拼搏,全力推进:19日上到7400米 的第5号营地,21日到达7600米,22日抵达8100米的6号营地,23日下午两点王富 洲、刘连满、许竟和贡布到达8500米,建立突击营地。 24日晨,当突击小组5人准备继续向“第二台阶”前进时,发现所带氧气瓶中氧 气已很少,食品也所剩无多时,突击队长许竟突然提出自己不适,不准备继续前 进。此时,担任副队长的王富洲毅然接过领导责任,他一面安慰突击队长,请他 立即下山,一面率领其余3人继续前进。 谁知这位突击队长不但自己下撤,还把原计划留驻8100米营地的支援人员全部下 撤,一直撤到7007米的北坳营地。
刘连满的奉献
中午,王富洲一行4人到达著名的“第二台阶”下方,没有发现任何曾有人到过的 痕迹。这个六七米高的陡峭岩壁,可把他们难坏了。在王富洲的保护下,刘连满试着攀登,没有成功,岩壁上根本没有可以抓握的支点;接着,贡布、屈银华也 失败了。
两个小时过去,他们除疲惫不堪外,仍在岩壁下。 这时,刘连满扶着岩壁,让屈银华踩着肩膀,上升了两米多,屈银华在这里打进 一个岩石锤,借助石锤和上面的一个支点,终于第一个爬上第二台阶!放下绳子 ,他把其余3人拉上去,5个小时过去了。 天色已晚,4人稍事休息,王富洲命令继续前进。多次在台阶下长时间协助大家上 攀的刘连满,这时已疲乏至极,他虽坚持着往前行,但每走两三步就要跌一跤, 行动十分缓慢费力。 要赶在暴风雪前拿下顶峰,就不能停留,必须争分夺秒地上攀。王富洲请大家停 下,把抓紧时间前进的利害关系讲给大家,最后决定让刘连满留在8700米处,其 他3人继续前进。
无氧登顶
大家检查了氧气瓶,发现虽然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瓶,但只剩一瓶80立升氧气。可 吃的东西,除贡布口袋里尚有一小块风干羊肉外,还剩18块水果糖。王富洲决定 :氧气和水果糖全部留给刘连满,其余3人轻装上阵! 要知道,五六十年代有一种说法,8000米以上高度是“生物禁区”,也叫“人类 死亡地带”,可他们顾不得这些。幸好当晚月光明亮,能见度很好,借着月光他 们走得很慢,一小时就前进10米左右,但他们真像蜗牛虽慢却不断前行。 贡布一直走在前边开路。遇到一个高坡,贡布先攀上去,一看,前边还有一个高 坡。等攀上这个坡,他停了下来,用嘶哑的声音对王富洲喊道: “不能走了!再走就下山去尼泊尔了!” 原来,他们已经到达顶峰:8848米!
把国旗和毛主席像留在珠峰顶
按照国际惯例,登上一座高峰顶峰的人,都要留下自己的登顶纪念书和纪念物, 王富洲在笔记本上用铅笔写下: “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于1960年5月25日4点20分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写 完后,由于手已被冻僵,又戴着手套,竟然无法从笔记本上撕下这富有历史意义 的一页。还是身体情况比较好的贡布帮他撕下来的。 他们三人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毛泽东主席的塑像以及那张登顶纪念书,装进 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铁筒内,埋在了顶峰西北角下方的碎石堆里(1975年中国队第二 次登上珠峰时,藏族女队长潘多就是从这里取回这些纪念品的),并采集了顶峰上 的岩石、雪样标本,就赶快下山了。
刘连满的“遗书”
离开8700米处后,登顶3人就一直没吸过氧,24小时内也未吃过任何食物了。口渴 时,顺手抓一把积雪往嘴里一塞,结果3人的嗓子全都红肿嘶哑了。虚弱、疲惫、 缺氧,使得下山途中,大家走不到3步就要跌倒,爬起来再走。但这时他们心中所 想的却是刘连满,他还活着吗? 天色慢慢发亮,屈银华突然想起自己的背包中还有一架电影摄影机,拿出摄影机 时,正好看到山下方有个黑影在招手。啊!刘连满还活着! 大家忘掉了一切疲劳,振作精神走向刘连满。4人拥抱在一起,热泪也流在了一起 !互相庆幸着能够活着回来,活着相见。 王富洲从刘连满的背包上拿起了他来不及收起的笔记本,上面的字字句句再一次 让他们这班铁汉子热泪滚滚: “王富洲同志:我没有完成任务,对不起人民。这里你们留给我的氧气和糖,你 们用吧!或许它能帮你们快些下山,把胜利的消息报告给祖国人民,永别了! 你们的战友 刘连满 1960年 5月24日”
原来,在与王富洲等分别后,刘连满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一会又被冷风吹醒,就 这样睡一睡、醒一醒,他想吸点氧,又一想我吸了氧,吃了这些糖,他们要是回 不来,我也回不去,倒不如把氧气和糖都留下来,大家一起回去。但他又预感到 自己可能难以支持,等不及他们回来就会死去,于是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遗书 ”。 想不到休息一夜后,他的体力竟奇迹般地恢复过来。他搀扶着三位战友,慢慢地 向山下走去。 当他们下到7800米时,遇上了韩复东派来的接应队员边巴和边安民。27日,回到 北坳,30日下午安全返回5100米的基地。 中国人就这样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两军相遇勇者胜
就在王富洲等人向珠峰冲击过程中,当他们用对讲机与基地联系时,常常听到一 种像中国话又不能听清意思的声音,似乎在向他们发出一些莫明其妙的信息。原 来,那正是从南侧攀登珠峰的印度队在用对讲机模仿中国话,对我进行干扰。 这说明印度队也在向顶峰冲击之中。5月23日,他们越过南坳,24日到达8400米营 地,离顶峰已然不远。但当中国队员向顶峰冲刺时,他们却停留这里过夜,25日 当中国队登上顶峰后,下山到达8100米附近时,天气已变坏,暴风雪来了。因此 ,当中国队已安全返回基地营时,印度队员却在大风雪中挣扎着下山,他们的登 顶宣告失败。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曾有名言:“两军相遇勇者胜”,为这场互相看不见,但又 能实在感知到的、非常激烈的竞赛作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裁判。
英雄的情怀
当4位英雄回到基地,医生为他们检查身体时,发现屈银华和王富洲冻伤非常严重 ,屈银华全部10个脚趾都被冻掉,王富洲失去5个脚趾;同时,两人双手的第一节 指头也被全部冻死。想想他们从峰顶一步一步走下来,得忍受多大的痛苦! 记者问王富洲有什么感想时,他说:“没有贡布的开路,没有刘连满的保护,我 们是难以登上顶峰的,就是上了顶峰也难以能够回得来!而没有刘连满和屈银华 的相互协作,第二台阶也是过不去的!他们都为这个胜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登山队的成功,为世界高山探险创下了3个新的世界纪录:
一、 首次从北坡(东北山脊)登上世界最高峰(新路线);
二、 夜行军登上珠峰;
三、 从8700米以上连续14小时未用人工氧气获得登顶成功。
1 .丹增(Tenzing Norgay 1914-1988),印度籍夏尔巴人,曾于1952年为瑞士队当 攀登珠峰向导,1953年受雇于英国队,5月29日作为向导,首次与新西兰的希拉里 (Hillary 1919- )一起,从尼泊尔一侧登上珠峰。甘·辛(Gyan Singh),印度 上校,1960年登山队队长。
2 .北坳(North col),是珠峰与在其北侧同一条山脊上的章子峰之间的鞍部(即 山坳),因其在珠峰北侧,故称“北坳”,海拔为7007米;在尼泊尔一侧的珠峰 东南山脊上,还有一座海拔8511米的洛子峰,与珠峰间也有一个山坳,称为南坳 (South col),海拔8000米。北坳南坳都是登珠峰时的必经之路。
3 .突击营地,登顶前的最后一个营地,一般来说登顶队员离开突击营地后,支援 队员应在这里等候,以便随时接应;同时,若登顶队员登顶成功,返回突击营时 ,则担任支援的队员可继续登顶,而先期返回的队员亦应在此等候第二批登顶者 ,这时他们则成为支援人员。之后一同下撤。
4 .第二台阶,这是从东北山脊(中国一侧)攀登珠峰时的必经之路,位于海拔870 0米处,是一道高达6米多的岩石峭壁,能抓握的支点极少,像一个高大的台阶。 因为在8100米处还有一个台阶形的岩石峭壁(这个比较容易越过)叫第一台阶。这 都是英国登山队1924年登珠峰时起的名字,传留下来,成为今天的专有名称。
5. 60年代,在珠峰顶峰上,自来水笔、圆珠笔等都写不出字来,只能用铅笔。
6. 1978年2月,德国的高山生理学专家海茵利希·考费尔(K.M.Heinrrig Koffer )教授和美国的高山生理学家李奇微(Litchwe)博士,就是根据中国登山队王富洲 等人从8700米高度开始,登上峰顶并直到下撤到7400米处的14个小时未用氧气的 实践,总结出一个新的理论:“正常人只要经过系统的耐缺氧训练,是完全可以 在不使用任何人工供氧的情况下,登上地球上任何一个高点的。”根据这个新的 理论,1978年5月8日,意大利高山登山家梅斯纳尔(Messner R.1949- )和哈贝 勒(Habeler P.1935-1982)两人在完全不用氧气的情况下,从西山脊登上珠峰。所 以说1960年中国登珠峰的成功,在世界高山探险史上所创造的不用氧的成绩,具 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