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英语我永远不懂

2000-06-12 13:04
海外星云 2000年35期
关键词:西化中央电视台拼音

“一窝蜂”现象

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掀起了学外语的一股风,出现了“一窝蜂”的趋势。在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良好,全国上下一致学俄文,等到中苏交恶,俄文便成了牺牲品;而改革开放一开始,全国又铺天盖地上下学英语了。1979年,我受聘前往上海外语学院教西班牙语。我教的那批学生素质极高,他们是该院附小、附中的学生,堪称可造之语言人材,我执教一年后任满回北美洲,接我手任教的是一位西班牙籍教师。后来当我再次拜访上海外语学院时,该班学生已被要求转学英语。这一荒唐的教学政策,我闻知后只能啼笑皆非,白白浪费了经费及时间,最后学生走出校园时,仍然是个“半瓶醋”。十多年后,我再次到上海,发现那批大学生并未能发挥他们的真正所学,实在令人遗憾。

此后,学习英语的风,刮遍了中华大地。有人甚至提倡,中国儿童应该在启蒙阶段就要学外语。以为有了外语,日后即能飞黄腾达,一帆风顺,出国留学,架起中外交流的桥梁。也似乎有了外语,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可以飞跃国际。

电视台滥用英文

近两年来到北京访问,发现了一种极为奇特的现象,即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有不少的地方甚至超过了中文的运用。就以中央电视台来说,它是体现国家的形象和尊严的,不能轻易让外国的文化“侵袭”,但打开电视机,如不在播放时间,过去的中文“中央电视台”的画面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CCTV.CHINA”。每次节目播出前,CCTV由占据全屏幕的结构,再引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也先来了个英文WEATHER FORCAST,才出现中国气象中心的英文缩写NMC,最后才引出中英文的天气预报,其他的节目用英文的译文都多过中文。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其播放的范围遍及全中国,不知那些英文,对落后的西北农民,能起什么作用?

北京电视台就更麻烦了,学了美国的“美国早安”(GOOD MORNING AMERICA)也来了个“北京您早”,但却省略了GOOD,只用了半节MORNING BEIJNG。而另一个“世界您好”成了“Hello The World”。一个中国首都的电视台,居然出现这样不规范的英语译名,令人捧腹。殊不知单用“MORNING”或“HELLO”是一种口头语的使用,放在一个过千万居民城市的电视台实在欠妥。另外该台的英语报告新闻,那浓重的北京腔,实难令人能有聆听新闻的享受。

译名不伦不类闹笑话

回过头来看看公路上的标志。我到达北京,第一个公路上的印象是“行车道”译成了“CARRIAGE WAY”“超车道”译成“OVERTAKING LANE”,有放英文的必要吗?行车道也好,超车道也好,都是驾车人的必备普通常识。何况将“行车道”译成英文的“马车道”,也有点不伦不类。

北京的地铁就更麻烦了。刚通车不久的一线,在每一个站上,都用了英文。如“往西单”的英文译成“FOR XIDAN”。正确的英文应为“TO”,这种错误出在市政府主管的交通部门的人之手,实在太不应该。

为此我特地搭车到环线走了一下,发现每一站用的都是“拼音”,大方得体,而不知为什么一线上却画蛇添足地加上了英文,而且还有用英文播报站名。我在一周内搭乘了十几次,一共只看到3个“蓝眼睛”乘客。外国语文的学习是教育的其中一环,应由教育部门统一规划。一些人以为弄几个英文字来装饰门面,就表示中国在和世界接轨,真是极其肤浅可笑。也因为如此,才有北京机场公路,四环路上的译名笑话以及地铁里的不伦不类现象。

讲中国话是中国人的自豪

中国领导人一直担忧未来被“西化”,但国人在语言上,看不到它的心理作用。如自身的心理防线一朝被冲垮,那时不用别人来“西化”,中国自己已经先自行“西化”了。因此在改革开放时,特别不能忽视的是中国人自己的尊严及主权意识。会讲中国话,能用拼音,绝对是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何况中文是联合国公认的世界语言,外国人能来中国,开车对着路标学拼音,看电视学拼音,也是一种交流,又何必要逼外国人在中国一定要用他们本国的语言呢?

《海外星云》(2000年35期)

猜你喜欢
西化中央电视台拼音
中央电视台2016年海内外传播力影响力明显提升
语文课本已被悄悄“西化”?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央视官网从CNTV中剥离另立门户
快乐拼音
快乐拼音
著名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孙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