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那日松、陈仲元、郑壬杰世纪末的一天,我们与一些相机收藏爱好者和几位摄影器材经销商聚在北京摄影器材城的一间办公室里,对着琳琅满目的相机橱窗,漫谈照相机的收藏和它的市场。
主持人:摄影爱好者中有不少人属于器材发烧友,他们对各种类型的照相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说是相机收藏爱好者。当然与邮票、古玩等收藏行为相比,相机收藏显得冷清多了。但不管怎么样,这个市场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热衷于此的人也在逐年增多。今天大家聚在一起主要是想聊聊国内的相机收藏市场。
刘志坚(北京摄影器材城 总经理):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相机,但没有钱,所以只能看看别人的相机过过眼瘾,那时候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相机委托店,目的就是看。后来随着自己经济能力的提高,开始喜欢自己收藏相机了。
陈光俊(万得专业摄影器材行 经理):收藏相机关键是喜欢,再有就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当然市场也很关键。
刘志坚:目前器材城有很大一部分市场属于古旧相机,我们发展这部分市场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器材城跟厂商和发烧友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相机收藏则是联系影友的一个方式。我们也尝试着搞过几次活动,其中包括相机收藏展,参展的有徕卡相机、前苏联相机和国产相机,同时还搞了几次茶话会,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切磋收藏相机的经验和感受,是非常有意思的。
宋宁(商菱公司 代表):现在国内的相机收藏者多数还是各自收藏各自的,如果能够集中起来,大家一起切磋交流,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研究,这样就比较有意思了。
主持人:与国内相比,国外的相机收藏活动可能搞得比较好一些。
陈光俊:一些发达国家每年都有古旧相机的交换市场,比如法国每年六月份的第一个星期,都要举办一个规模很大的古旧相机交流会,各种各样的相机可谓应有尽有。咱们国家目前还没有形成这种规模。
主持人:今年11月份器材城进行了一次二手相机的交流活动,影响还是很大的。
刘志坚:那次交流会主要是配合嘉得拍卖行进行的活动,参加交流的人特别多,虽然是二手相机,但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相机收藏的,当天的成交额还是非常可观的。相机的价值就是要随着每一次的拍卖和很多次的交换而提高,比如某台相机这一次拍卖成交了,那么下一次拍卖时,这次的成交价就是它的底价。
主持人:现在收藏相机的种类和相机收藏状况是什么样的呢?
张宏(梦想工作室 摄影师):简单说收藏相机是一种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谈到种类,可以说就象集邮一样分很多种,有人收藏相机是按照相机的发展史收藏,每个年代的经典相机都会留有一台;有些人是按照相机的造型来收藏;而更多的人是按照相机的品牌来收藏的,有专门收藏尼康的、佳能的或其他品牌的。其中收藏徕卡的最多,其原因是徕卡在小型35mm相机发展史上占有非常卓越的地位,第一台135相机就是徕卡研制出来的,当然还包括德国制作严谨的作风和镜头超群的素质。另外还有专门收藏镜头的。
闻晓阳(《中国银幕》杂志社 记者):我认为收藏相机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外,还要受到开始收藏的时间、机会、年龄,包括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收藏古旧相机,机会错过了,市场上也就没有什么“漏儿”可拣了。我收藏相机比较简单,收藏不到的也就不再刻意追求了,但是好的我就会尽力去争取,我所说的好主要是指相机的质量,包括镜头的成像素质。所以我属于边拍照边收藏,我认为这种方式对个人的综合摄影能力很有好处,因为一些优秀的不同品牌的相机所拍出来的照片一般不会有很大差别,只有自己从挑选胶片到拍摄到后期冲洗放大等一系列细心地操作后,才会发现其中的差别,这也是边拍照边藏收带来的乐趣。
许立:(徕卡研究会 会长)晓阳说得很对,边收边拍是现代收藏相机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现在“拣漏”的机会不象过去那么多了。五十年代上海有很多的拍卖行、委托行,里面货架上摆着各种类型的相机,价位也不高,我有不少相机是在那时候收得的。当时一台成色很新的徕卡相机大约九十块钱左右,当然,那时候工资也很低,一个月才几十块钱。大约六十年代后,由于港、台的大量收购,这些货架上的相机也就看不见了。不过,现在也不是没有机会,随着二手相机市场的逐渐繁荣,加上个人对相机的认识程度,还是有“漏儿”可拣的。
王稷(兴华摄影器材 主任):收藏相机是一种很好的爱好,因为通过不同时代的相机可以去观察、描述这个领域的工业发展史,甚至对社会的影响。有一些收藏者手中的相机是一些品牌代理商、经营者从来没有见过的产品,非常完整。当然,各种搜集相机的人重点也不一样,有人对硬件方面感兴趣、有人可能对产品文化方面研究得更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条件,有各自的兴趣点和投资方向。我认为每一种相机都有它们各自的市场作用和社会作用。但是收藏者更多的还是要考虑相机的文化性和历史性,所以徕卡、禄来等传统相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当然尼康、佳能、美能达等每一种相机也都有它值得收藏的特性,都有它值得去研究、纪念和保留的价值。
刘志坚:在尼康、佳能等相机的早期阶段,光学质量和机械水平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比如尼康Ⅰ型,国内有位先生花了五万多美金从英国定了一套,非常昂贵。谈到现代相机和古旧相机,从收藏的角度看完全是两个概念,现代相机更多的是使用价值,用它来拍片子、创作、赚钱,完全从事摄影的人是很少用老相机拍照片的;而收藏相机的一般不是靠摄影赚钱的,而是进入了另一个文化领域,主要兴趣点在于照相机的历史,而不是单纯的拍照片。
主持人:有没有收藏新相机的呢?
张宏:有,一些收藏爱好者专门收集新相机,一有新产品面市就马上买一台,讲究的还要挑选机身号。不过,一般还是收藏古旧相机的居多,尤其是国外名牌的古旧相机占有比较大的份额,据了解二战阶段流入我国的相机很多,有民用的、军用的,有的是贸易入境,有的是走私品,数量很大。其中有很多值得收藏的相机。
王稷:我们今天所谈的话题是收藏,为什么比较多的集中在老的产品上,我换个角度作个比喻,比如现在美国制作的一些高科技的电影,视觉效果很过瘾,很具有欣赏性;那么我们再看看美国二、三十年代为代表的一些经典电影,味道可能更浓,更具有文化色彩。老相机也是如此,它代表了收藏者内在的一些感受。
宋宁:收藏首先是喜欢,值得收藏的东西必然有它的魅力,其中也包括它的实用性。在国外很多收藏相机的人属于边使用边收藏的,日本一些摄影师认为使用老相机是对自己能力的要求。
主持人:目前国产相机的收藏情况怎么样?
赵俊毅(东方相机屋 经理):国产相机的收藏情况还是不错的,我个人就喜欢收藏国产相机。虽然我国照相机工业起步比较晚,但国产相机的品牌非常多,过去很多省、市都有自己的照相机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哈尔滨、青岛、无锡、丹东、郑州、福州等地都有自己的相机生产厂。当时成本非常高,很多照相机厂根本不具备能力但仍要生产。“自负盈亏”后,很多照相机厂没有了,值得收藏的也就更多了。物以稀为贵,一些国产相机也有非常值钱的,比如“东风”、“红旗”等等。但多数国产相机的价格不会象国外名牌那么高,所以收藏国产相机的人数也不少。
刘志坚:“红旗”、“东风”包括海鸥双反,在六十年代末期的时候属于国产品牌向世界冲击的阶段,成本也相当大,还有仿禄来的珠江7型,组装出来的只有十几台,这个相机在国内几乎是看不到,如果有的话是非常值钱的。
陈光俊:无论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每一种相机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收藏相机可以从中找出它制作工艺的乐趣,这也是相机收藏的目的之一。
黄彤(《无线电》杂志 编辑):收藏相机的乐趣跟收藏古玩、字画一样,只是没有那么普及,不过与古玩、字画相比,照相机一般没有赝品,因为相机太难仿制了,谁也没有那个能力和经济去造假。不象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古玩和工艺品,假货居多。
张宏:相机造假太难了,现在相机市场上所说的“假货”主要是一些走私过来的“水货”,东西是真东西,只是维修等售后服务不完善罢了。虽然相机收藏还无法与古玩、字画相提并论,但是随着国人经济的增长,收藏相机的人必然会有增无减的。但是收藏必须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务实。
刘志坚:所以我认为相机的收藏跟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连的,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裕了,文化素质提高了,爱好者才能有财力和精力去收藏相机。目前我们国家的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的省市,玩相机的人是越来越多,我们发现器材城内一些品相比较好的相机根本摆不住,刚摆进柜台没几天就卖出去了。由此可见,喜爱收藏相机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还是多了。我有一个想法,计划搞一个相机收藏俱乐部,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摄影沙龙;另一方面是收藏沙龙。每年都搞几期活动,今年我们尝试组织了一次收藏爱好者去山西平遥的拍摄活动,拍摄使用的相机均为自己的收藏品,相机种类五花八门非常丰富,参与的爱好者们都很有兴趣。这也使我对办理俱乐部很有信心,我希望器材城能够成为京城相机收藏发烧友联系的一个纽带,给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较好的相机收藏及交流的环境,同时也陶冶了收藏爱好者的情操。
黄彤:我现在经常上互联网看看,发现通过电脑网络收集一些相机收藏的资料是很方便的,目前相机收藏的网站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非赢利的网站,另一类是商家,包括一些拍卖行的信息。我这里有一份关于相机收藏的网址,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上网看看,相信会对收藏爱好者或想要进入相机收藏领域的人士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