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太平
安徽省池州地区,北临长江,南依黄山、九华山。古代水路交通便利,农耕经济比较发达。两千年前,这里便以产铜闻名秦汉时期,冶炼、造船,铸钱等手工业,都已初具规模。六朝时,毗邻的九华山被佛家开辟为道场,高僧名士不断登临。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的交流,古老的吴越文化、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荟萃交融,形成深厚的古文化积淀区。
在这块胜地上,留存有诗仙李白、杜牧、杜荀鹤、包拯、岳飞、王十朋、吴应箕等历史名人的游踪、遗迹和诗篇,故数百年来,池州有:“千载诗人地”的美称。不仅如此,古代的池州又恰恰是文化艺术的渊薮,巫、道、佛等各种宗教在这里交汇、融合;民间戏剧活动传演不衰,曾风靡全国的徽池雅调——青阳腔就发祥于此。发端于江北的黄梅戏流入池州,就浸染了江南韵味,被誉为黄梅戏的“江南路子”。而具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贵池傩戏也萌生发展于这里古老先民的宗族祭祀活动之中。所有这一切,都长期存活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丰壤沃土之中。
作为黄河文化哺养长大的山东人吕光群,血脉里流淌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挚爱和崇拜。他在安徽省安庆市从事戏曲音乐和文艺行政工作多年,始终没有放弃对民间艺术的初衷,不断从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
1989年安徽省部分区划调整,许多人不愿调往市场经济较滞后的池州地区工作。吕光群不计较这一点。他了解、认识到池州是一个古文化的沉积区,那里有丰富的文化矿藏,只要有勇气、毅力,到那里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他带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出任地区文化局长兼文联主席工作。
他经过多番实地考察和调研,并广泛征询了区内外专家的意见,决定选择贵池傩戏和傩舞作为发展池州文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傩,是一种民俗事项,是以驱鬼逐疫、祈福禳灾为宗旨的宗族祭祀活动。傩戏、傩舞在演出时,扮演者都戴着面具。在贵池村村社社的祭祀礼仪中,融会了民间的音乐、舞蹈、山歌、绘画、雕刻、戏剧、文学等艺术门类,带有原始生态文化和泛文化的意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有所变化,但是逐疫驱鬼的傩意识始终存留在我们祖先的观念里,因此它积淀了多个时代的文化现象,汇蓄了宗教、历史、人文、艺术等诸多文化信息,内涵十分丰富。随着时代的更迭、高度物质文明社会的到来,古老的傩文化已被历史深深地隐埋。从保护、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寻觅、挖掘、考察、记录、整理、研究、保存这一民俗事项迫在眉睫。同时,贵池傩戏独具特色,恢复、展示它,可以吸引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和有兴趣的人们来池州观光考察,这对于扩大建区不久的池州地区的知名度,振兴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其说吕光群是一个摄影人,不如说他是一个文化人。他对于贵池傩戏所做的,不止于拍摄记录,做得更多的是宣传发动、组织策划、推陈出新方面的工作。当时,受过文革迫害的群众和乡村干部都心有余悸,怕被戴上搞封建迷信的帽子,都不敢提起上演傩戏这回事。村村社社的傩戏偃旗息鼓多年。1990年春节,吕光群邀请我国著名傩戏学专家王兆乾教授踏雪进山,寻访傩戏老艺人,与干部群众座谈,讲解封建迷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界限和傩戏的历史文化价值,使他们解除了疑虑。在这个村社的带动下,贵池乡下村社的傩戏一个接一个地唱开腔了。随后,他组织了一支农民傩戏演出队赴山西临汾,为在那里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演出,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引起了轰动。1991年他组织策划改编了傩舞《打赤鸟》、《舞伞》(见p22图)、《舞古老钱》参加了全国企业文化节和中美合拍电视纪录片《虹》的演出。1998年他又组织专业演员向农民学习,把傩戏、傩舞从村社祠堂搬到了正规舞台演出,组织了一台池州古戏曲参加了安徽省第五届艺术节展演。这台节目既继承了古傩艺术的精华,保持了其古朴粗犷的风貌,又增强了艺术观赏性,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被省委领导和专家称为“此次艺术节的重大收获”。中央电视台专门来池拍摄了五集电视专题片,向国内外播出,提高了池州的知名度。目前,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正在筹备把池州傩戏介绍到香港、日本等地演出。
正是从上述工作实践中,吕光群接触了民间傩文化的实际,平等地与傩戏老艺人建立了朋友的关系,使得他对傩戏的采访拍摄获得充分的自由和方便,能够深入到不许外人涉足的神圣而又神秘的傩祭的细微末节中去,能够广泛地进行比较,摄猎村村社社傩戏的差异性。同时,由于自身有了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深得其中况味,对傩的生命本质和价值所在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使得他能够更为主动地用文化的精神、文化的视角去观照和拍摄,让照片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意味。从这里可说明,一个民俗摄影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一个文化工作者,一种文化现象专家。
贵池傩,生成于民间,是以宗族为核心和单位的群众性活动,顽强的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保障了作为宗族祭祖活动长久的生命力,形成了具有传承性质的完整而系统的风俗习惯。吕光群不仅仅局限于对傩戏傩舞的拍摄,还把深邃的镜头视角探向傩事活动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而构成贵池傩文化的整体概貌。在他的镜头里,有具有商周文化意趣的祭仪“起圣”(见p25图)、“朝社(见p23图)、“送神”;有庄严、神秘的“迎神下架”(见p25图)、“请神”(见p25图);有华采壮观的“移架”、“青山庙会”;有欢乐、吉祥的 “抢伞灯”、“高跷马”祈子活动;有人、神同乐的 “新年斋”、“吃邀台”等与傩事活动紧密相关和联系的习俗。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宗族,不同的村社的傩事风俗既互相交融,又形态各异。吕光群注意捕捉最具特点的贵池傩俗事项,如踩竹马送红蛋,社坛前象征天地相交、化合万物的“伞钱舞”,华丽仪仗簇拥龙亭接送面具的仪式等,从而使人们领略到贵池傩文化的独特风采。
民俗摄影,是一种文化的苦旅。贵池傩是一串失落在民间的珍珠,历史的尘土已将它深深地掩埋,史志文献上也少有记载,哪里去寻觅?吕光群用摄影的方式探求它,研究它,起始工作是十分艰难的,这不仅难以为世人所理解,还被疑为支持落后群众搞封建迷信活动。贵池傩事活动每年一度,都是在春节期间(正月初七——十五)进行。十年来,每逢春节元宵合家欢聚之际,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他都要和傩文化专家王兆乾相邀,远离繁华舒适的城市,到交通不便的生僻乡下,奔波跋涉于山野村落之间,从事田野考察和采访拍摄。有一回,他陪同外地傩戏专家到贵池山里刘街乡观看傩事活动,半夜忽然雨雪霏霏,为了不让外地客人受冻,他就地安排他们在农民家住宿,生好火,加了被,自己才放心往城里赶,回到住处已是天将明。由于太累了,他的心脏病复发了,胸闷不已,第二天仍坚持上班。后来外地专家知道了,都非常感动。就是这样,一种极其崇高的文化情思支撑着他,以生命的时段作代价,在艰苦的探求傩文化的旅途上跋涉着。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吕光群的傩文化苦旅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1998年,他从自己拍摄的数千幅傩文化照片中选出了300余幅,编辑成《贵池傩文化艺术》画册,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称该画册是“多年来探索贵池傩取得的巨大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薛若邻研究员认为该画册,特别是民俗部分,“内涵很深,为研究人类学、民俗学、原始文化艺术提供了佐证”。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周华斌教授说,这部画册“以学者的眼光,全方位地载录了贵池地区傩文化艺术的多方侧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人文科学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象这样形象、主动、全面、完整地展示傩文化面貌,揭示傩文化底蕴的画册型专著在全国犹如凤毛麟角”。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则赞它是“中国祭礼民俗艺术研究的又一丰碑”。1999年,《贵池傩文化艺术》摄影画册在第二届安徽对外传播奖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同时荣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成就属于过去。现在吕光群又把他十年来在广西、贵州、河北等十省市22个地区所拍摄的数千张傩文化照片进行整理、挑选、诠释,编辑成一本《中国傩文化艺术》大型摄影画册。周华斌等专家、教授认为这本书稿比《贵池傩文化艺术》层次更高、更好看。不用多久,这本画册就会和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