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祥1959年生,没能上山下乡,当过建筑工、公共汽车售票员。当兵5年整,放了5年电影。业余画画,1982年拿起相机,进入发烧友行列。1992年任《人民摄影报》记者、编辑。1999年离开报社进入商业广告摄影领域。当年获得首届“商业广告摄影优秀作品展”饮料类金奖。
为刘家祥的访谈写下这样一个题目,似乎有些过于悲壮。但事实的确如此,无论从他的经营状态还是拍摄状态。
约见刘家祥不是很顺利,几次打电话过去,他都在现场拍摄。为了不打扰他的工作,我的采访就定在了午饭时间。首先是看片子,刘家祥拿出一些大大小小的反转片给我看,这些反转片无一例外地都被非常规矩地装在黑色的卡纸里。片子的内容很丰富,时装、建筑、产品,甚至化妆与发型设计。从这些片子中,既可以看到他的拍摄功底也能够体会到创业初始时期的“饥不择食”。
刘家祥拿出一个大厦的宣传画册样本,“近来一直在拍这个大厦,时间很紧,这些日子每天工作到凌晨,打个盹起来还得干。”看他一脸的疲惫与无奈,我说:“这未必不是好事,财源滚滚嘛!”“以前在报社的时候,觉得不够自由,赚钱也不是给自己赚,现在,我每拿到一笔钱,马上就要发放出去:工本费、材料费、助手费、车费。反正全是别人的,这才叫给别人赚钱呢!”“后悔了?”“不后悔!这是开始,会有转变的。我从报社出来,也不仅仅是为了自由和赚钱,更多的是我想改变一下生活状态。以前曾经给几个香港摄影师做助手,觉得这工作有创造性,能够发挥自己的想法。”说归说,做起来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种生活状态的改变,多少有些冒险,毕竟,刘家祥已经不再是20多岁闯江湖的小伙子了。但是,看到他的片子、听他说话,在他这间不算太大但设备较为齐全的工作室里,我还是能够感受到他的自信。
也正是处在这种情况下,刘家祥才能放下许多虚无的面子,带着自己的作品集走访一家一家的广告公司,推荐自己。“其实这不是我擅长的工作,并不是说推销自己有什么掉价,我是想用更多的精力放在拍照上。中国的商业摄影师应该有自己的经纪人,将来发展起来,我肯定要找个经纪人替我做这些事情。”
谈到具体的拍摄,刘家祥很细致地给我讲解一张张广告片的拍摄经过,用什么样的灯,打什么样的光,出什么效果。好象我是来拜师学艺的。但是,从他的谈话中,你肯定能够感受到他醉心于拍摄过程中的细小的发现与创新。“自己干上这一行,才知道要完成一件作品有多难。它不一定就是你想表现的,但是,它却是艺术指导的要求。”很多商业摄影师对于广告的创意也有独到的见解,有的摄影师 与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之间总是有审美以及创意上的差异。“我认为摄影师与广告公司的艺术指导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技术上我有我的看法,而在创意上我尊重他的想法,最多,我提出一些建议。”刘家祥说,“有些时候,你会觉得艺术指导的要求是无理的,但是一旦表现出来,才会理解这对商品的注释是多么重要。毕竟对于一个商品的解释以及对受众心理的把握不是我们的专业。我喜欢一些很有水平的艺术指导把我往死里整。”听这话,往好里说是严格要求自己,但这也不排除将自己置于死地的嫌疑。
绝处逢生,不是幸运儿就是英雄。曾经风靡世界的脱身术大师胡迪尼一次又一次将自己置于死地,但都能给人以惊喜。他靠的是他非凡的本领。说这些似乎远了点,但刘家祥的确也是在靠自己的本领走出困境。况且,将他置于死地的,也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