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和一场战争

2000-06-05 06:54孔迎庆
东西南北 2000年5期
关键词:轻纱德军柏林

孔迎庆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分北、中、南三路攻击苏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近百万大军便逼近莫斯科。首都告急!

7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仓促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们唱起了一首歌——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缦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喀秋莎》。

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们向姑娘们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他们含着激动的泪水在歌声中走向了前线。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役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但他们毕竟给了号称“飞毛腿”的德军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狠狠地迎头一棒,为红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后,《喀秋莎》开始被唱响了。

作为一首类似情歌的通俗歌曲,《喀秋莎》首创1939年,但当时并未能流行起来,就像它的作者伊萨科夫斯基和勃兰切夫一样,几乎默默无闻。是后来发生的战争使它脱颖而出,魅力无穷,这其中的潜在涵义就在于它能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将姑娘的情爱和士兵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一起。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喀秋莎”成了千千万万个红军官兵们心目中的偶像,激励着他们去勇敢战斗。“以喀秋莎的名义——乌拉!”在冬季反攻的作战中,红军士兵们就是听着这样的冲锋号令,踏着积雪,向德军猛扑而去。

1942年初,一种在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军火库里都找不出能与它相媲美的武器——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炮,在苏联乌拉尔的兵工厂里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地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这种仅凭它发射时的光焰和独特的呼啸声就足以使纳粹士兵们心惊肉跳的火箭炮,被操炮的红军战友们命名为“喀秋莎”,并迅速在苏军中传开来。

随着战事的发展,《喀秋莎》还传唱到东欧的一些抵抗国家。波兰的人民军将它作为战斗号令,保加利亚的游击队员将它作为联络信号……更为有趣的是,就连许多德国士兵也喜欢上了《喀秋莎》。在激烈的库尔斯克战役中,就发生了这样一段小插曲——

一次战斗间隙,在红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疲惫不堪的士兵们突然听见随风飘来了那熟悉的姑娘的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缦的轻纱……”是“喀秋莎”。当他们仔细辨听,发现那属于他们的歌声竟来自对面的德军阵地,他们震惊了,愤怒了。中尉连长从望远镜里看到,对面的阵地上,一伙德国兵正围着一架留声机……就为了这,这个红军步兵连未经请示,随即向敌阵地发起了攻击。当他们愤怒、勇猛地杀入德军阵地,找到那架留声机时,发现机上的那张唱片仍在转着、唱着“……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中尉捧起了这张唱片,跪在地上失声痛哭,许多人都跟着哭了。为了夺回这张宝贵的唱片,8个红军士兵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当事后上级军法部门对这次违令攻击事件进行责任调查时,这个团的团长,一位老上校如是说:“当看见‘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围着、蹂躏着的时候,我也肯定会这么做的!”军法官被感动了。就这样,对此事件的调查不了了之,已被军法处关了禁闭的年轻中尉得以重新回到他的连队。

1945年春天,苏联红军的两个方面军共计200余万大军突破波德边境,攻入了德国本土,从南北两个方向呈钳式攻击,包围了纳粹帝国的巢穴柏林。4月16日,红军对柏林外围进攻开始。

这正是一个梨花盛开的季节。

4月25日,红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一部,在易北河畔的托尔高与东进而来的巴顿将军率领的美军会师,这意味着柏林的后路被彻底切断。一群风尘仆仆,头戴船形帽,身穿厚呢裙军服,高腰皮靴上沾满泥浆的红军女兵们,在小六角手风琴奏出的《喀秋莎》的乐曲声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这时,美丽的易北河上,正飘散着柔缦的轻纱……

4月27日,红军攻入柏林市区;

4月30日,法西斯恶魔希特勒自杀;

5月2日 ,红军攻克柏林。

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在战争中所起的巨大鼓舞作用,专门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为战争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建一座纪念馆,这在世界战争史上和音乐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讷言摘自《军事史林》)

猜你喜欢
轻纱德军柏林
汽车冲进柏林闹事酿惨剧
卢玉莲
今夜的天池
王加华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Fight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废弃柏林
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