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乃捷
广州铁路中心医院正骨科(510080)
关键词肩周炎手法治疗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因退行性变,劳损等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笔者自1997年~99年运用中医传统手法,治疗肩周炎17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ケ咀椴±178例,男性72例,女性106例;年龄38~65岁,平均51.5岁,其中38~55岁112例;左肩者121例,右肩者42例,双肩者15例;病程长者1年,短者1月,平均为半年。
2诊断标准及分型
2.1诊断标准: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疼痛可为钝痛、刀割样疼痛,夜间疼痛,甚至痛醒,可放射至手臂、手指。压痛点集中在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喙突等。X线片多属阳性,有时可见骨质疏松,因上肌腱钙化。
2.2分型
2.2.1轻型:肩部前屈上举不低于145°,拇指摸脊不低于胸10,外展70°以上,局部疼痛。
2.2.2中型:肩部前屈上举145°以下,拇指摸脊低于低10以下,外展45°~70°,局部疼痛明显。
2.2.3重型:肩部前屈上举110°以下,拇指摸脊在腰部以下,外展45°以下,夜间疼痛,甚至痛醒。
3治疗方法
3.1患者取坐位,术者一手握住上臂外展平肩,另一手用掌揉患肩部,继之叠手掌心按压冈上肌止点处,再以双手掌心在患肩前后揉搓。
3.2患者取坐位,术者以左手固定肘部,右手用一指禅推法于痛点处,使手法作用力持续作用于治疗点上,在患者肩部粘连部位沿纤维方向反复弹拨,使其产生酸胀麻感觉。
3.3患者取坐位,以左手扶患者,右手握患肢,由前向后,再由后至前作回旋动作5~6次,用力要稳,幅度由小到大。
3.4取坐位,术者将患肢弯向背后,掌心向上,将患肢肘部抬至极限,突然向后上方扳动一次,动作果断迅速,以病人的耐受力为限,最后用掌心揉搓肩部,放松肌肉,手法结束。
4疗效标准ビ牛杭绮炕疃恢复正常,前屈上举160°~180°,拇指摸脊胸口以上,外展80°以上,夜间痛消失;チ迹呵扒上举145°以上,拇指摸脊胸12以上,外展70°以上,夜间痛明显减轻。ビ行В杭绮刻弁从屑跚幔活动范围比治疗前有进步,夜间痛减轻。ノ扌В禾弁醇肮亟诨疃未改变。
5疗效分析ケ咀椴±178例,优者96例,占53.93%;良者49例,占27.53%;有效者24例,占13.48%;无效者9例,占5.06%。总有效率94.94%,各型疗效分析见下表:
6讨论
6.1病因机理:现代医学证明风寒湿邪致病率达78%。由于风寒湿邪刺激,肩部组织因轴突反射释放的神经介质和局部组织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1],使微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组织间液失去平衡,出现组织水肿,引发炎症反应,最终造成纤维机化,组织间粘连。再者组织内微循环障碍,加之风寒湿直接作用于肩周组织,影响组织的呼吸代谢,致使组织失去温养,表现出局部性缺血性肌节收缩和肌紊乱,成为影响肩周活动的重要因素。
6.2治疗手法应当是柔韧、深透,循序渐进,动静结合,接近生理功能疗法为最好。早期以减轻疼痛,缓解肌痉挛为主,手法以一指禅、滚、弹拨等为主,中后期以剥离粘连,恢复功能为主,重点在弹拨、摇、扳等手法,若听到粘连的撕裂声和肩周的摩擦声,提示关节粘连已剥离。治疗中反对采用暴力手法,因为暴力不但撕裂关节囊,而且对已挛缩的周围软组织也会造成新的伤害,使局部疼痛加剧,严重影响手法后的功能锻炼。待无菌性炎症经两周左右吸收后,新的粘连又形成,且程度比原来更甚。因此,笔者认为多次轻柔的手法解除粘连为最好。
6.3本组病例中有9例无效,分析其原因:①病程较长;②治疗时怕痛,不愿合作;③没有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
6.4通过对178例的治疗,笔者体会,治疗肩周炎需提倡及早预防,及时治疗。当肩痛刚产生,局限于某一部分时,就应积极治疗,使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得以控制,阻止肩周其它组织的进一步影响,同时向患者讲明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功能锻炼,这样就能在治疗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ナ└,等.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学,伤骨科.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6:146